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440|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二年级老师教学经验介绍教育故事随笔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0:5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的叙事研究案例──我的二年级教学故事(1)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素环


教师的叙事研究是描述教师真实生活的“从下到上”的研究。叙事研究正是在分析丰富的教师经验和独特的生活故事方面为教育引进了有益的视角。在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呼声愈加强烈的背景下,“叙事研究”也许是老师成长非常重要的途径。



教师叙事研究的特点。



(1)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研究则是质的研究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来说,“教育”是土壤,“质的研究”是方法论。质的研究将使教师不仅获得有意义的职业生活,而且会改变教师的存在方式。



(2)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教师的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这些生活故事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教师的叙事研究是由解说者描述的,解说者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帅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读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教师的叙事研究写出的研究报告既包含研究者对所观察到的“事”的故事性描述,也包含研究者对“事”的论述性分析,两者相映相成,构成了研究报告中的细腻的情感氛围和浓郁的叙事风格。叙事研究强调细致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使教师生活故事得以更丰富地呈现,也因此而具有教育研究中不可替代的意义。



以上是对教师叙事研究的简单解释。由于我认识到教师要想成为研究者,必须从自己的生活、教学故事入手,用我们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分析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这样的研究切合教师的实际,远远胜过那些长篇大套的理论说教,也便于其他老师的学习和借鉴。



新学期开始了,我想在这个学期着手做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在这里僻块园地,写下自己的教学故事,有各位老师和朋友的监督,我想我的故事会不间断地写下去。



【作者简介】李素环,网名紫风铃响了(简称紫风铃),担任人教论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版版主,现任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曾任教于大城县孙毅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语文学科名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廊坊市科研型教师。积极倡导用教育叙事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以开放的课程意识改变教学方式,从“儿童作文的实效性教学”“单元整组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角度实施语文教学,努力构建“灵动、有趣、和谐”的课堂。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六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三次,市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三次。优质课评选获国家级一等奖两次。论文评选四次获国家级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教学案例百余篇。指导学生发表习作或获奖共三百多人次。闲暇时撰写小说、散文、诗歌六十多篇。目前还担任一个国家级作文期刊的编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0:59:08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叙事研究案例──我的二年级教学故事(2)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素环


拿到二年级上册的课本,前后翻阅着,突然感到莫名的不安,那感觉像极了刚刚接一年级教学任务时的心情,那是一种没有底气的不安,一种手足无措的烦恼,这不安和烦恼取代了一年来由摸索走向成功的喜悦,竟从心底涌现出一种如履薄冰的恐惧。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振奋起精神,该来的还要来,该做的还是要做!趁着学生们还没有上课,自己要把课本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确定本册的教学重点。



有了计划,心中那股不安随即被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所代替,自信又回到我的身上。我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仔细的阅读分析,试着从中找到二册教学重点,理清这册的教学总体思路。



仔细学习了新课标,觉得脑子还是乱乱的,没有头绪。于是上网给一位资深的老师发了封信,向他请教。老师发过来《关于语文课程评价的实施》让我学习,学习之余才觉得找到了些感觉,思路逐渐的明晰起来。



于是,我制定了二年级上册的总体思路:



一、继续以识字、写字为重点。



识字以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为主,鼓励学生课下识字,加大课下识字的数量。



写字在一年级的基础上,重点要求学生把字写美写好,提高审美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对这方面的教学和评价要和有趣形象的游戏、活动等结合起来,以适应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阅读教学



继续定位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等一些基本的做法上。与一年级不同的是逐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我的想法是努力把理解词句做的趣味些,浅显些,和缓些,让学生感觉不到学的知识再加深。还有的区别就是随着识字量的加大,二年级的课外阅读应该增加数量,怎样引导课外阅读也是二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三、写话教学



一年级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写话,并以和“小本子说说话”命名学生的日记本。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是一部分优秀生参与了此行动。别一部分则以识字为重点。这学期我打算用各种趣味的活动、方法来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写话。重点不在写了多少,而是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写话的兴趣,让他们能自发地去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感。



四、口语交际



根据一年级的经验,我们除了完成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外,把练习的重点放到课下(课间师生间、同学间的练习)课上(课上回答问题时对口语交际的引导)与阅读结合(读书讲故事)。



五、综合性学习



根据实际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以大语文观为背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计划制定出来了,但是怎样实施还是要动脑子的,不过,我可以有信心的走进我的学生中间了。



附课程标准(1-2年级)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五)综合性学习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作者简介】李素环,网名紫风铃响了(简称紫风铃),担任人教论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版版主,现任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曾任教于大城县孙毅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语文学科名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廊坊市科研型教师。积极倡导用教育叙事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以开放的课程意识改变教学方式,从“儿童作文的实效性教学”“单元整组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角度实施语文教学,努力构建“灵动、有趣、和谐”的课堂。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六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三次,市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三次。优质课评选获国家级一等奖两次。论文评选四次获国家级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教学案例百余篇。指导学生发表习作或获奖共三百多人次。闲暇时撰写小说、散文、诗歌六十多篇。目前还担任一个国家级作文期刊的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0:59:27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叙事研究案例──我的二年级教学故事(3)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素环


今天学习识字一,还没有拿到参考书,我仔细阅读了课文,这课是由三组描写秋天的词语组成,词语很美,书页上配着一幅更美的秋色图。看着想着,教学设计了然于胸。



课堂上,学生们兴奋地读着优美的词语。他们已经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解决了生字,老师又让学生分析了认字的方法,最后的检查结果是,认字一关学生全部通过。



看到有的同学已经在背那些词语,我拍了一下手,示意他们停下来。我表扬他们读得认真。然后告诉他们:“我们都二年级了,以后再读书,就要边读边想了。比如读今天这些词语,我们就应该想,这些词语都是描写哪个季节的啊?以后我们写话的时候能不能用上啊?”学生们大声的回答出是描写秋天的词语后,我告诉他们看图说一说,书上的图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描述。学生们仔细观察,大胆地回答。张竞文回答:“可以说景色宜人。”我追问:“你为什么用这个词呢?”张竞文想了想说:“这些树多美啊,我要看了就会很喜欢,所以说是景色宜人。”“想得真好!”张竞文高兴地坐下了。孙雪静举手了:“老师,我用层林尽染,因为那些树有绿的,有红的,有黄的,一层一层的,象是让颜料染的。”受到启发,举手的多起来,他们纷纷地说出了“叠翠流金”“金秋时节”,而且是边看图边解释词语的意思。那些解释是幼稚的,但又是贴切的,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理解力。“同学们答得真好,为了奖励你们,我们一起去旅游好不好?”“金秋时节,我们班去香山旅游。哇,这里景色宜人,好美啊!抬头仰望,天高云淡;低头近瞧,叠翠流金;登高远眺,层林尽染。看着这迷人的秋色我们可真高兴啊!”“同学们,我们在旅游的时候都用上了哪些描写秋天的词啊?”“金秋时节”“景色宜人”………“老师还用了一个书上没有的词,迷人的秋色。”平时不爱发言的周博宇大声说。“你听得真仔细。迷人的秋色还可以说成‘秋色迷人’。描写秋天的词语可多了,同学们愿不愿意找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啊?”“愿意──”“你们看,刚才老师带大家去香山旅游,看到了那么美的景物,用上了那么多优美的词语,现在同学们分成小组去别的地方旅游,回来和大家说说你们去了那里,看到了什么景色好不好?”各小组兴奋地说着,有的还用手指数着用上了几个词。抽查的结果好极了,有的用上了五、六个词。我告诉他们,自己的旅游过程下课后可以写到写话本上。



下课了,学生还意犹未尽。



这节课,我抓住学生们好奇、爱玩、喜欢美好事物的特点。在学完生字的基础上,看图让他们用上学过的词语,使表象的物与抽象的词联系起来,然后用看到的物来解释词语的意,完全是学生自读自悟,没有老师的说教,没有严谨的逻辑措辞,所解释的意思完全是儿童自己的思维。这样的解释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接下来的旅游就是为了让学生们会用这些词,但是如果只是选词造句,就会枯燥,学生不感兴趣,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所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旅游,就会使他们的情绪一下子兴奋起来,效果会事半功倍。最后的学着复述,其中也包含着学生们自己的创造,比如,旅游地点的改变,句子的重组等。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凸显出新课标中关于阅读的一些规定。



【作者简介】李素环,网名紫风铃响了(简称紫风铃),担任人教论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版版主,现任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曾任教于大城县孙毅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语文学科名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廊坊市科研型教师。积极倡导用教育叙事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以开放的课程意识改变教学方式,从“儿童作文的实效性教学”“单元整组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角度实施语文教学,努力构建“灵动、有趣、和谐”的课堂。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六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三次,市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三次。优质课评选获国家级一等奖两次。论文评选四次获国家级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教学案例百余篇。指导学生发表习作或获奖共三百多人次。闲暇时撰写小说、散文、诗歌六十多篇。目前还担任一个国家级作文期刊的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0:59:52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叙事研究案例──我的二年级教学故事(4)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素环


今天要学的是第一课《秋天的图画》。



这篇小短文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最后点明中心──是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美丽的图画。



学完生字,我让学生拿出笔来,看看课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把它们找出来,在下面画上小圆圈。我在教室里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不知画什么,有的画出一整句话。我叫大家暂停,对他们说:“课文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呢?有梨树。”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梨树”然后在下面画上小圆圈。这下,同学们懂了,快速地画出了“苹果”、“稻海”、“高粱”。“把这些景物在图上找出来,标上小红旗好不好啊?”我提出了第二个要求。这个任务同学们都爱完成,很快就画完了,看着图,让他们感觉秋天真得像幅画。第三个要求提出来了:“同学们读书,看到‘挂起’这个词了没有?梨树后面是挂着,苹果、稻海、高粱后面都是什么词呢?能不能用曲线画出来呢?”“能──”学生们兴高采烈。画完了,我紧跟着追问:“梨树上挂起了什么?”“灯笼──”“在灯笼下面也画上曲线,后面的同学们自己就能找出来,我看谁找得快,别忘了画上小曲线啊!”看着一只只小手在书上认真地画着,我说不出地高兴。“同学们画得真好,下面轻松轻松,做个小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接一个词好吗?游戏开始了。挂起──”“灯笼──”“露出──”“脸颊──”……“真好,现在这样,男同学说前边的,女同学说后边的。”一声声稚嫩、欣喜的童音欢快地飞出教室。紧接着第四个要求出台了:“我有两个句子,大家比一比,看那个好,记着要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啊。听好了:梨树上挂起金黄的灯笼。梨树上挂起灯笼。两句哪句好?”又是张竞文举起了手,他慢条斯理地说:“是第一句好,金黄的是颜色,有了颜色就告诉了我们梨是黄的,我们就像看见了黄色的梨挂在树上。”“真好,掌声鼓励!”“那你们把‘金黄的’这样的词找出来画上括号好吗?”“又做游戏了!词语搭配开始──,金黄的──”“灯笼!”“红红的”“脸颊!”……我高兴地和同学们一起“玩”着,意犹未尽地说:“多美的句子啊,越读越爱读,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吧!”又一串带着赞美情感的读书声飞出窗外……



这篇课文的处理我是根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基点去做的。美的文字,美的情景,就要用美的心情去对待,当学生的心情与美的文字形成共鸣的时候,学生的朗读还用指导吗?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不是老师范读引出来的,也不是老师强调读出感情逼出来的。而是文本、孩子、情感融为一体时的情不自禁地宣泄。这种朗读的意境是我这些年来一直追求探索的。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我收获到了成功。这样的阅读兴趣盎然孩子们能不喜欢吗?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爱上阅读。



其二,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基于此点,我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方法。我不会忘记这句话:孩子是一张白纸,就看你在上边画什么图画了,我们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最美的图画。去年教一年级,面对着天真可爱、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们,我时常想起这句话。因此我立志在孩子们的头脑里画出最美的画图。一年级我培养了孩子们预习的习惯,曾有人说,一年级的孩子们不能课下预习,但是我觉得只要不给家长增加负担,教给孩子们方法,他们会做好的。实践证明,我成功了。在学第二册书的时候,我的孩子们都能自己完成预习任务了。他们在课下熟读课文,圈出生字,勾出生词,然后认读生字,不会了,翻开课文找到那个生字读课文,在句子中就能认识这个字,他们还主动地用各种方法去识字,好到课堂上大显身手──告诉同学们我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个字的!遇到有的同学没有学会,小老师们可就要发挥作用了,他们教得很认真。由于有了课下预习做基础,我们的课还不算太赶,在课还可以培养孩子们说话、朗读、写字等能力,重要的是,学生们已经把预习当成了必需要进行的一项活动,他们觉得必须要做。这不就是一种好的习惯吗?这个好习惯的养成,不就是学习过程吗?



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我也是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读书的方法,养成好的习惯。古人说的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的学生如果从小就养成这样的习惯,收获会何其多啊。因此,我在一年级培养学生圈生字、画生词、标自然段的行为习惯。现在又提高一点,画出重点词、搭配的词等。当然这个过程老师要引导。上面描述的教学故事就是我一点一点引导学生的过程。



【作者简介】李素环,网名紫风铃响了(简称紫风铃),担任人教论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版版主,现任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曾任教于大城县孙毅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语文学科名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廊坊市科研型教师。积极倡导用教育叙事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以开放的课程意识改变教学方式,从“儿童作文的实效性教学”“单元整组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角度实施语文教学,努力构建“灵动、有趣、和谐”的课堂。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六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三次,市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三次。优质课评选获国家级一等奖两次。论文评选四次获国家级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教学案例百余篇。指导学生发表习作或获奖共三百多人次。闲暇时撰写小说、散文、诗歌六十多篇。目前还担任一个国家级作文期刊的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1:00:12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叙事研究案例──我的二年级教学故事(5)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素环


《黄山奇石》教后记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小文,文中重点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种奇石,还列举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最后结尾说“黄山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岩石,还等着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



课堂上,我正在范读课文,刚刚读了第一句,就听到一个学生小声问同桌:“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再扫视了一眼教室里,很多同学把目光投注在文中的插图上,有的还小声告诉同桌:“看,这是仙桃石。”于是,我停止了读课文。面带微笑告诉大家:“同学们,黄山风景区景色秀丽神奇,怪石有趣,我和你们一样都迫不急待地要去看看了,那咱们先去旅游旅游,然后再学习课文好不好啊?”“好──”同学们兴奋极了。“那好,但是要想进入黄山风景区还要闯过一个智力陷阱。听好了啊:因为黄山风景区很美,所以不但我们中国人知道它,连外国人都知道他的大名。同学们请注意,老师说的这句话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一个词的意思,是哪个词呢?”同学们紧张地找着,片刻,他们纷纷举手,大声地回答:“是闻名中外。”



“很对。这个问题是刚才有个同学提出的,她不懂就提出来问真爱学习。我看你们刚上二年级就有了很大的进步,表扬你们!大家在把我刚才说的那句话说说,闻名中外的意思就记住了。”“大家一起通过了智力陷阱,现在跟着老师去黄山看奇石喽!”“第一站,我们去看仙桃石。看图,谁找到仙桃石了?”同学们纷纷举起书,指着像桃子的大石头,兴奋地互相说着,那个高兴劲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有几个小调皮在做吃桃子的动作,哈,他们吃得可真投入!真香甜!“那为什么叫仙桃石呢?”有多数同学很自然地读出课文:“它好像天上的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聪明、调皮的周博宇又补充:“天上的桃子就是王母娘娘吃的,所以是仙桃。王母娘娘不小心把桃子弄掉了,落在山顶上就变成了大石头,就叫仙桃石了。”说得多好啊!周博宇是个小淘气,他经常不爱完成作业,老师找他询问的时候,他总能编一大堆理由,有时候还装腔作势地皱眉,咳嗽,真让你哭笑不得。可是他聪明,爱看书,很多同学不知道的知识他知道,好多时候课堂上的亮点是他创造的。此刻,随着周博宇的叙述,我发现有的同学入迷了,仿佛真的看到了天上的桃子落在石盘上变成了仙桃石。“周博宇说得真好!他懂得可真多!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多读书才会懂很多的知识。”同学们的脸上流露出羡慕之色。“走喽,我们继续参观其他的奇石。”



热烈的气氛中,我们边看图边想象,边叙述边读书,还有的同学边说边做动作呢!在学生的高度兴奋的思维状态下,很多知识点,训练点落实了。比如朗读课文,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已经把深情地赞叹,深切地向往,真实的惊奇融入到读书声中抒发出来了。还有的同学竟告诉我,他发现那个带引号的猴子不是真的猴子,其实就是山上蹲着的石猴子。我惊喜极了,这个孩子悟出的知识点可是五年级才能学到的引号的作用啊。



又一个学生的遗憾把课堂气氛推向了另一个高潮。“老师,‘金鸡叫天都’为什么没有图呢?我喜欢看图,多好看啊!”一石激起千重浪,好多同学跟着抱怨:“就是嘛,老师,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怎么也没有啊?”听着一片抱怨声,我开心地笑了,因为,有一个要求学生查图片资料的任务正等着他们完成呢。那个任务我原打算放到学完课文后再布置的,没有想到孩子们给我创造出了一个大好时机。“好了,同学们,由于黄山的奇石太多了,我们的课本装不下啊。要想看那些图片,我们想办法好不好啊?”“老师,我们可以上网查!”“老师我让爸爸打印出来,让不能上网的同学看。”十几个同学发表了意见。“真好。你们大了,以后就要自己动手去找和学的课文有关的资料了。找资料不光可以上网,还可以看书,看电视等等,我相信你们会越来越棒的!”在拉家常式的对话中,任务布置下去了,看着孩子们充满信心的样子,我断定这项任务会很好的完成的。



“我还有个提议,我们做一个开发智力的游戏,让我们先猜猜“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是什么样子,等到查了图片再看看我们猜得怎样,你们说,这个游戏做不做?”“当然做了!”同学们又一次兴奋起来,教室里的气氛又推向一个高潮……



第二天,一大叠彩色的图片交到我手里,我把它们张贴在教室里,立即围上一圈同学,指指点点,七嘴八舌的看着,议着……



《黄山奇石》的教学故事主要体现了“注意学情,以学定教”,“抓住兴奋点,改变教学策略”的教学理念。



这篇课文是让同学们课外阅读后,我准备用两节课的时间去完成的。按原来的设计是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读画出的生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再读课文,结合图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说话训练──朗读训练──指导写字──布置查资料的作业。



但是,就在我范读课文的时候,我注意到学生的学情──他们把注意点集中到图上,没有注意老师的读书,所以我立即改变了教学思路,顺应当前学生的思维去发展,去挖掘,就如顺风船再鼓风帆,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事实正如此,在我带着同学们在虚拟的情境中旅游的时候,在高潮迭起的课堂气氛中,就把本来排在第二课时的理解课文,朗读课文,训练想象、说话等任务完成了。这样做看起来好像是违背教学规律,还没有学生字了怎么就学完课文了?其实,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看出,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一是学生自己主动的预习了课文,基本上扫清了文字障碍;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的兴趣点落在此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做什么事更是喜欢从兴趣出发,抓住这一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时改变教学计划,这就是以学定教。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还运用了一种教学技巧──换个说法。如,引导学生想象“天狗望月”等奇石的样子时,我就说我们“猜一猜”,找来图片后再看我们猜得对不。“猜一猜”就是换了一种说法,这个词与当时的情境相吻合,起到了激发兴趣的作用,比“说一说”“想一想”“想象一下”具有鼓动性。



这个教学过程带给我的反思是:我们只有对教材吃透,新课标在教学中运用熟练了,那么我们就可以以三维目标为总目标,然后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前进的道路上,既可以迂回,也可以穿插,就像在草原行车,只要方向不错,只要目标明确,你就可以潇潇洒洒地走上一回,沿途还会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1:00:35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叙事研究案例──我的二年级教学故事(6)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素环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故事



《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了,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



课堂上,我们分析完蒲公英、苍耳、豌豆妈妈为自己的孩子旅游想了哪些办法后,我指导了学生朗读、背诵。然后抓住了最后的一小节,启发学生想一想,其她的植物妈妈都用了什么办法帮自己的孩子旅游的?我故意装着不高兴的样子说:“课文中说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那些植物的知识,我们才不做粗心的小朋友了是不是啊?那我们要一起动脑筋想一想,其她的植物妈妈怎么让孩子旅游的?”好多同学歪着头想,我又启发他们:“先从我们校园的植物说起,比如柳树……”这一下,有几个同学明白了,纷纷举手,静静说:“柳树的叶子秋天变黄了就随风飞走了。”“那叶子是柳树妈妈的孩子吗?”我反问。有个同学立即说:“叶子不是柳树的种子,柳絮才是柳树妈妈的孩子呢!”“是吗?你说说理由。”我露出赞许的微笑,鼓励他继续说下去。“柳树在春天的时候就长出绿色的小蓇朵,成熟了,就会变成柳絮,风一吹,柳絮就像坐着降落伞一样飞走了,落到有水有土的地方,就会长出一颗小柳树来。”“哇,说得真好!你怎么知道的?”“我在春天的时候,看到院子里有好多毛毛在飞,问了妈妈才知道那是柳絮。”“哗──”不等我说,同学们就自发的鼓起掌来。“他真是一个细心、爱学习的好孩子,我们要向他学习,多观察,不懂就问,那样,我们就不会是粗心的孩子了!”这个男孩又是周博宇。



随后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仿照课文又举出了蒺藜、黄豆、绿豆、黑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话题一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我们爱读吗?”“谁告诉我为什么?”“是儿歌──”“是啊,小朋友们最爱读儿歌了,那我们也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编成儿歌好不好?”学生们高兴得小脸都发光了。“好──”“那我先来,你们听好了:



柳树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地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怎样?很简单吧?你们先试试。”



只几分钟,学生们就纷纷举手,朗读他们的诗作。听:



蒺藜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们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活动的动物,



孩子们就可能去田野、山洼。



我问:“第三句你为什么改成‘只要挂住活动的动物’呢?”孩子回答:“我有一次在老家去了田野,裤子上,鞋底上扎上了好多蒺藜,所以不光动物的皮毛能帮蒺藜旅游,人也可以的。”“真是太让我感动了,你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诗作继续产生:



黄豆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绿豆妈妈更有办法,



…………



红豆妈妈最有办法,



…………



黑豆妈妈也有办法,



…………



啊,孩子们懂得把“更”换成“最”“也”,真棒!



下课铃响了,学生们意犹未尽。我总结说:“同学们太棒了,都会编儿歌了。以后我们编的这些儿歌要是印到书上,其他的小朋友肯定特别爱读。”看着孩子们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我又说:“其实今天我们只说了一部分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好多呢。比如桃树妈妈,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去旅游,就把桃子长的又好看又好吃,等人和动物吃了,就会把里面的桃核丢到地上,等春天来了,就会长出小桃树呢。大家回去后,问问家长,或者看看书,上网也可以,找找看还有那些植物妈妈有更好的办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编成的儿歌,还可以写到写话本上。”



第二天,我一踏进教室的门,一大群学生就围住我和我说他们的收获,而且,这天交写话本的同学特别多,翻开看,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小儿歌。



这个教学片断,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本知识延伸到大自然中,激发了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其中那个引导学生编儿歌的环节,把学生的兴趣引到了一个最高点。心理学表明,儿童的模仿性,好胜心极强。让他们把其他植物传递种子的方法,用课文中他们喜欢的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他们自己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好多。模仿课文创造的小儿歌虽然只改了几个字,但是却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把一颗热爱写作的种子播种到了他们的心田。另外,因为他们朗读出的是他们的作品,所以,感情倾注其中,是朗读训练的一个延续,又可以再现生字生词,加深对字词的印象。可喜的是,孩子能自觉的改动字词,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创作的萌芽,只要经过妥善的保护,让这些萌芽沐浴阳光雨露,这些小苗会茁壮成长的。



还有一点就是如何引导孩子们从课本中走向生活中继续探索学习,深化课本的知识。我认为要找到一条线,把两点连起来,使两者融为一体。从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这条线就是学生们跃跃欲试去找资料,编儿歌的高涨情绪。有了这样的情绪,就有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动力,就会很自然的把学生从课本中引向更深更广的生活当中,大自然当中。因此,这个教学片断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断地调整思维,根据课文内容,找准那条连接两点的线,是很重要的。



【作者简介】李素环,网名紫风铃响了(简称紫风铃),担任人教论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版版主,现任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曾任教于大城县孙毅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语文学科名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廊坊市科研型教师。积极倡导用教育叙事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以开放的课程意识改变教学方式,从“儿童作文的实效性教学”“单元整组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角度实施语文教学,努力构建“灵动、有趣、和谐”的课堂。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六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三次,市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三次。优质课评选获国家级一等奖两次。论文评选四次获国家级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教学案例百余篇。指导学生发表习作或获奖共三百多人次。闲暇时撰写小说、散文、诗歌六十多篇。目前还担任一个国家级作文期刊的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1:00:51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叙事研究案例──我的二年级教学故事(7)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素环


《古诗两首》教学故事



《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古诗,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备课的时候我就想,怎样处理才能使学生的收获最大最多呢?于是,我有了一个设想,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断……



“同学们,这两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两幅秋景图,写得真美。你们知道吗?古人们大多是用诗来表达他们对美景的赞美之情。关于古人写诗,还有很多故事呢?我给大家讲两个,好不好?”“好──”于是,我尽量用儿童语言给学生们讲了两个关于古诗的佳话,一是《骑驴推敲》,一是《王安石炼字》。学生们虽然听得一知半解,但是看他们的神情,就知道他们个个兴趣盎然。听完了还喊着要老师讲。我把话题一转,“老师还有好多关于古人写诗的故事呢,以后,慢慢给大家讲。现在我有个想法,先和大家说说。”“快说啊,老师。”“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说,你要读熟了很多诗,要是看到很美的景色,你就是不会写诗,也能背别人写的诗把那景色描绘出来了。不信我们试试。我们大家一起去田野里玩,小明看到书上橘子绿绿的,橙子黄黄的,挂在枝头,就高兴地说:‘真美啊,这个时节出来玩真是好时候,我要做首诗。嗯……嗯……’他嗯了半天也做不出来,谁来帮他?”“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大家齐声背。“看你们不会写诗也会吟诗了吧。从刚才我们讲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古人为了写诗,费尽了心思,写出的诗句才流传千古的。我们一是为了不会写诗也会吟,二是为了古人写诗那么不容易,我们多背些诗好不好?”“好──”“那我们就约定好了,每周背两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老师也和你们一起背,到时候我检查你们,你们检查我。”“好!”同学们信心百倍地喊。



这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完生字,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后特意安排的一个教学环节,也许有人认为,为了让学生们背诗,铺垫是不是太多了,太长了。我当时也考虑了这个问题,但是后来我否决了。我认为看起来那讲故事和阐述背诗好处的环节和一周背两首古诗的决定从时间的长短上来说是不太协调,但是我想,那个决定好出口,但是效果呢?也许老师和同学们做了规定,学生就会无条件地去执行,就会一周背两首古诗,但积极性呢?背诗时潜意识当中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和主动对诗意的理解就会打打折扣。背诗就会成为一种机械的活动。那样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会成为空谈。因此,我特意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正是以课本上的这两首古诗为起点,以故事为引线,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我国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文化当中,让学生在背诵中,不断地去探索,去学习,最终形成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情趣。我想这就是大语文观所倡导的吧?



【作者简介】李素环,网名紫风铃响了(简称紫风铃),担任人教论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版版主,现任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曾任教于大城县孙毅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语文学科名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廊坊市科研型教师。积极倡导用教育叙事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以开放的课程意识改变教学方式,从“儿童作文的实效性教学”“单元整组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角度实施语文教学,努力构建“灵动、有趣、和谐”的课堂。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六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三次,市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三次。优质课评选获国家级一等奖两次。论文评选四次获国家级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教学案例百余篇。指导学生发表习作或获奖共三百多人次。闲暇时撰写小说、散文、诗歌六十多篇。目前还担任一个国家级作文期刊的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04: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