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6:4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6:46:03 | 只看该作者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下面是我对这一课的一点感悟: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我个人以为,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直接由课题入手,直奔“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所以我特被重视让学生创造性地补充课文空白。比如课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得十分成功。这是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三、自主质疑、训练思维
老师的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因此,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这一节课下来,留个我许多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3: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