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幸运会敲谁的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21: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教师,能够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得到专家的引领是幸运的。我是幸运的,一次听课,一篇发在网上的随笔,我认识了小学语文界大名鼎鼎的支玉恒老师,并得到了支老师亲临课堂的指导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如蒋蓉校长在《读刘德莉老师博客有感》一文中所说:“就在我捧着《与名师为友》这本老师们津津乐道的书时,刘老师已经开始了和语文教学大师支玉恒面对面的交流与学习……”感受着这份幸运,也时常在心里思考一个问题:幸运会敲谁的门?如果那个双休日我没有去听课,或者听了课我没有写那篇随笔呢?
    这个世界总是有一些偶然性的东西,让我们无法从本质和逻辑上得到合理性的解释,但偶然中一定存在着必然。“幸运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而这种准备并不需要多么的刻意,它可能是一种喜好,或者是一种习惯。比如,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在双休日的时间去听课,但你听了;不是每一个人都习惯在听课后把感受写下来,但你写了。这就是准备。就像十年前,我在湖北天门听支老师讲《伟大的友谊》,那是第一次现场听名师讲课,心里的震撼绝对不会亚于现在听《匆匆》,但那时候没有这样的准备,不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出来,激动过后就慢慢遗忘了,所以,这样的幸运对于我整整晚了十年。
    十年,社会在变,我也在变。支老师的课更加炉火纯青,我的观念也在发生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听课是为了模仿,到现在的听课是为了反思。这一转变应该归功于网络,归功于动笔。我不是一个有写作天赋的人,所谓的写作是在03年上网之后,网络中各种各样的网站、论坛,博客给我们提供了释放心灵的空间,施展才华的舞台。相对于报刊杂志,这里不需要烦琐而严格的审批,文章发表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令人欣喜的回复,极大地调动了创作者的热情。上网五年来,我写的文章是以前写作总量的十倍,这些文章渐结成集,形成了《清月寒箫个人文集》。
    当写成了一种习惯,它在提升生活品位的同时,必然会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因为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思考过程。如果一个人不写作还能说得过去的话,那么,一个教师不思考简直难以想象。我不赞成把教师的写作只局限于教育叙事和课例研究。眼界决定境界,一个教师如果有了对社会,对生命的思考,还需要担心他不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高度的认识与责任么?所以,我希望自己的文章有理性的深度,也有感性的韧度;有专业的严谨,也有生活的随意。它不是文学,更不是文献,不需要什么格式。称之为随笔,是因为它不拘约束,随意畅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时都可以记,随和、随意、随缘。它可能是教育教学中的一步步脚印,表达着我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那一片片真情实意,也可能是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表达着人生的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
    有人说,“我们都很羡慕你,但我不想给自己压力。”说这话的人一定没有真正体验到写作的快乐。也许他们认为除了评职称在网上拼凑一两篇“论文”外,其它的东西都是没用的,或者是无关紧要的,有时间不如去打牌,玩游戏,炒股票。也许,这些人开始确实是不屑于写的;但后来,就变成了不能写;再后来,就是不敢写了。写作方式是一种行动方式,如果不行动,教师几乎无话可说;反之,如果不写作,教师的行动将不会走得太远。
    有人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一定要写作,课堂教学才是教师的主立足之本。确实,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在这个平台上成长起来,但只要我稍微留心,不难发现,他们中间真正走上金字塔塔尖,成为名师的人,哪一个没有自己的专著?而那些更多的为金字塔奠基的教师,那些被各种竞赛课,选拔课淘汰的教师,他们专业成长的路该如何走下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撇开参赛选拔和评课标准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几年后,就算他们中间还有人能够再次走上比赛的讲台,心中还有多少自信与热情呢?更多的人只能无奈地等,等一个没有机会也没有想法的年龄——35岁(一般竞赛规定的年龄上限)。屈指算算,从35岁到55岁退休,还有20年,这20年,我们能对自己的课堂说什么呢?说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老到退休那一天,我还是不能把你当成手心里的宝?这样的哀怨,怎么能成就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想起来只有悲哀!
    俗话说,“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综观教师专业成长的各项指标,荣誉要靠领导赏识,群众抬举;上课离不开专家的评判,团队支持。唯有写作是真正自由、自主的,它没有时间、空间的阻隔,不受年龄,地位的限制,只要你想写,就永远没有退休的那一天。
    有人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建立在学生成长的基础之上,学生发展了,教师也就发展了。事情果真是这样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不知道现代社会还有多少教师心甘情愿这样,但我不希望做这样的教师。我们可以一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老师有10分的能量,他把这10分的能量全部给了学生,你会说这是奉献;另一位教师有50分的能量,他把30分的能量给了学生,自己保留了20分,这叫什么呢?在我看来,这是奉献的奉献。这样的教师不是春蚕,也不是蜡炬,他们不会让丝吐尽,不会让泪成灰,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自己是一座山,学生才可能成为巨人。什么叫师生共同成长?我的理解就是:你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
    幸运不会去敲一个懒汉的门,这是一条毋庸置疑的真理。专家的引领不能代表成长,幸运的光环也不等于成功。前进的动力往往是因为有了某种压力。这些是我在与名师交流的过程中,内心最深刻地体会。毕竟是面对赫赫有名的大师,自己那点可怜的知识贮备,常常也使我陷入无以面对名师的平易与谦逊的尴尬。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压力,才有了向上的动力。
    一个人,只有看到了差距,才会有追赶的紧迫。鲁迅先生说他是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在写作,那么,我必须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弥补差距。两年的时间,我阅读或观看了支老师的全部论著和公开发布的课例,还有于永正、贾志敏、靳家谚、薛法根、窦桂梅、王菘舟等特级教师的经典课例和论著,撰写的反思、随感及课例评析分别在《小学教学》、《小学教学设计》、《语文教学通讯》、《中国教师》、《湖北教育》等教育杂志上发表,07年被《湖北教育时政新闻》杂志社评为年度优秀通讯员。
    如果说这些年,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有什么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应该是我在努力把写随笔变成了一种职业习惯,发现有值得思考或有价值的事情,就想把它记录下来,喜怒哀乐,成败得失,哪怕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总要加进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以求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正是这一篇篇看似平淡无奇的随笔记录,让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了自己的见地或者说思想。
    “用一个苹果换另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用一个思想换一个思想,得到的将是两个思想。”不希望自己只是一个幸运的攫取者,希望有自己的思想与人分享;不甘心自己的工作只是停留于冲动、直觉或常规,所以快乐地写,在写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夯实知识,提升境界,点燃激情,在写中促思,在思的宁静里养育儒雅的气质,让自己看上去更像一个“教师”。
    快乐地写,让幸运敲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21: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幸运会敲谁的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2: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