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9月30日早间新闻天宫一号飞行顺利9.30最新消息解密天宫一号飞行器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9-30 07:34
标题: 9月30日早间新闻天宫一号飞行顺利9.30最新消息解密天宫一号飞行器
9月29日电 北京时间21时39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胡锦涛等领导人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员亲切握手,热烈祝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成功;温家宝、贺国强等领导人在酒泉与现场参试人员握手,祝贺发射成功。

  以下是“天宫一号”从发射升空到入轨阶段的23分钟过程回放:

  21时16分,天宫一号升空。

  21时17分,火箭向东稍偏南的方向实施程序拐弯。此时,火箭距地面高度为211米。

  21时19分,火箭助推器分离。

  21时19分,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此时,火箭已经飞过了平流层和中间层,正在接近大气层边缘。

  21时19分,火箭整流罩分离。

  21时24分,火箭二级发动机主机关机,器箭组合体继续向前滑行。

  21时26分, 火箭二级发动机游机关机。

  21时26分,天宫一号与火箭在高度约200公里处成功分离。

  21时29分,太阳能帆板正常打开。

  21时36分,天宫一号入轨后状态正常。

  21时39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正式开始实施。(完)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9-30 07:35
甘肃酒泉9月29日电(记者徐壮志、孙彦新、李惠子)随着天宫一号于29日21时16分发射升空,中国向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47次飞行,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的第8次发射。

  秋夜的酒泉卫星发射场上星光闪耀,全新改进的长征二号FT1火箭点火升空,明亮的尾焰映红了大漠长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发射成功。

  从1999年第一艘飞船飞上太空到这次天宫一号发射,12年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以坚实的步伐迈向建造空间站这一19年前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便确定的目标。

  距发射架1.5公里的厂房里,神舟八号与长征二号F火箭已在测试。11月初,神舟八号将在同一发射架上升空,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8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2012年底前,中国还将陆续发射神舟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全长10.4米的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舱体最大直径3.35米,比神舟飞船大了不少。

  “如果说飞船是‘蜗居’,天宫一号则达到了‘小康’水平。”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说,实验舱有效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2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

  “天宫一号是按载人状态升空的。”白明生说,“神八不上人,但最晚到神舟十号,将试验有人的交会对接。”

  与美、俄最初采用两艘飞船开展交会对接试验不同,中国全新研制了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它的在轨寿命为两年,期间可以与飞船多次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这可以减少发射次数,更经济。”

  周建平说,天宫一号按中国后续的空间实验室要求设计,因此,它还肩负着验证空间站部分关键技术的使命。

  “航天员已在为登天宫做准备。”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王宪民说,再生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等空间站关键技术也将在天宫一号上试验验证。

  中国将在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2020年前后建造空间站。

  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说,天宫一号上安排有实验项目。后续的神舟八号上,中德将首次联合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我们要建一个开放的国家级空间实验平台。”周建平说,过去,中国曾为世界贡献四大发明。未来,在开发太空造福人类方面,我们期望能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1-9-30 07:35
一本厚厚的“太空对接故事”放在手头,一张和蔼的笑脸,54岁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带着温和、自信与从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天宫一号即将发射之际,与新华社记者对面而坐。此次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技术的特点是什么,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中国载人航天未来远景如何?5年前接替王永志出任总设计师的周建平娓娓道来。

  最大特色

  少花钱 多办事 效率高

  “中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载人航天一贯的优势和特色。”周建平说,“美国和俄罗斯当年一次试验只解决一个问题,而我们这次飞行试验除主要任务交会对接外,还可达到3个目标。”

  一是缩短了空间实验室的研制进程。

  二是对空间站关键技术提前进行了验证和积累,天宫一号将试验空间站必需的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中的关键单项技术,其控制技术、电源技术、推进剂贮箱技术等经一定改进完善后,可直接用于我国未来的空间站上。

  三是我们将在目标飞行器上开展多项科学实验。

  最为紧张

  缓冲拉紧锁紧须一气呵成

  周建平说,天宫任务给从未涉足这一领域的中国人提出了三大挑战。

  第一是测量。由天链一号卫星、国内外16个陆基测控站以及3艘远望号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具备对飞船和天宫一号的准确测定轨和轨道预报能力。但当两个航天器相距只有数十公里时,测控网无法对他们的相对位置提供更精确支持,需要航天器之间互相配合,逐步接近。虽然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图像测量等技术,但地面无法完全模拟太空环境,所以能否成功还要通过此次试验来验证。

  第二是控制。首先是控制精度,飞船必须在两个飞行器相接触前,将与目标飞行器的横向偏差控制到若干厘米范围。其次,送入太空的每一公斤甚至每一克重量,都是精打细算、十分珍贵的。如何消耗最少的推进剂完成交会对接,也是重大考验。如果消耗过多推进剂,就会影响航天器寿命,甚至导致失败。

  第三是对接。经过复杂的测量和控制过程后,两个航天器终于越挨越近了,这个时候是最紧张的时候。航天器上捕获机构像钩子一样,实现两个飞行器的捕获,此后,缓冲、拉紧、锁紧这一系列动作必须一气呵成。稍有闪失,每秒7.7公里高速飞行的航天器可能就会酿成重大事故。

  最大风险

  就怕有没想到的地方

  周建平说,交会对接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风险最大的一次。“由于我们从没搞过、没有经验,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可能导致我们还有认识不到位的地方,这才是最大的风险。”

  历史上的航天事故,绝大多数都发生在事先没有想到的那一点。周建平说,“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全力以赴保证设计正确,保证地面试验验证真实、充分,保证产品生产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想到及没想到的各种意外,做足应急预案。”

  最为关键

  交会对接成功才能建空间站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从天宫一号到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周建平说,“这一切,都在为建设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做准备。”

  下过乡当过矿工的周建平,或许并没想到这一生竟然拥抱太空。然而,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他个人最大的愿望是:“建造出一个让全世界华人自豪和骄傲的中国空间站,造福人类。”

  周建平说,“国家已经批准立项建设空间站,我们正在进行方案论证。”交会对接,是建造空间站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关键技术,迈出这一步,空间站指日可待。

  空间站可以提供地球上不具备的科学研究平台,其微重力、高真空等条件对材料学、生物学、制药具有特殊意义,其高位置的优势对地球科学、外太空探索极有意义,可以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周建平说,“中国的空间站,不仅是中国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也会敞开大门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提供平台,为世界科学进步,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本报综合新华社消息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