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4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7:3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3、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范读课文,学习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理清文章段落层次,试读课文,讲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二、三两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你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谈话
    
  听了一遍,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同情谁?你爱谁?
  
四、自学课文
  
五、理清人物关系
    
  有哪些人物?
  板书:
   
           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西蒙寡妇一个孩子
           谁是主要人物?

 



六、分段
  1、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
  2、西蒙死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里。
  3、渔夫归来,知道西蒙的情况后,主动提把孩子抱回家。

七、试读课文
    
  结合解释“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正音:张罗、勉强、自作自受。
  
八、读讲第一段
   
  (通过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
    (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朗读时,这些一一交待清楚。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第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7:32:2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一课,我们学了《穷人》的第一段。
   
  描述画面,带入情境:
   
  课文第一段,托尔斯泰爷爷就把我们带到海边的小屋里。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屋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这样一个画面。
   
  这一课,我们继续往下学。


二、讲读课文
   
  第二段:

  1、描述:桑娜再也坐不住了,她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能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什么也看不到。

    现在,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寡妇西蒙的门口。课文又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画面。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我们仿佛看到_______。(交代清楚时间、天气、特定的环境、人物的形象。)

    (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画面,进一步带入情境。)

    (例话:夜是这样的黑,我们借着小马灯微弱的光亮,看清一个女人,头上包着一块厚围巾,站在西蒙的门口,她就是渔夫的妻子桑娜。)

  2、天又黑又冷,海上起了风暴,出海打渔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门口(稍停)她是怎么想的?课文接连三次写了桑娜的“想”。

    读读这些句子。

    指点:海上风起浪涌,在这漆黑的大海边,耳边听到的是狂风的怒吼,是波涛的轰鸣,清早出海打渔的丈夫能不能平安着回来,还不知道;就在这时,她却想到了邻居,另一个穷人西蒙,可见她对西蒙同情和关心程度之深。

    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还要轻些。

    指名女生读。
    
    女生齐读。(男生读叙述的。)
    
    (学生的表情朗读,渲染了情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体验。)
   
  3、“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桑娜又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不难看出,这时,桑娜的心情紧张起来。一进门,她看到悲惨情景,应该怎么读,速度是快些,还是慢些,你自己在下面试试。
    
    (“首先投入眼帘的……垂下来。”)
    
    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那凄凉的悲惨的情景。
    
    这情景,一下子集中地出现在桑娜的眼前,课文上用了一个很好的动词,看到了吗?(投)

    指点:这一个“投”字说明西蒙的命运桑娜是关注的,是她的视线最集中注意的,“投”在这里用得很有分量。
    
    “她的女邻居躺在床上”怎么样了,非常紧张,怎么读?
    
    教师范读。
    
    男生读。

  4、这时我们又看到,在已经死了的寡归的身边,睡着两个孩子,这儿描写了一个细节,你们看出来了吗?

    (“身上盖着旧衣服”。)
    
    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例话: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5、渲染: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的香甜,说明孩子还根本不懂事。读的时候,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显出孩子的天真、不懂事。越是读出孩子不懂事,越是使是使人感到凄凉、悲惨。

    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6、强调指出,啊,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头巾裹好,抱回家里。

    学到这儿,李老师出一个小练习,考考你们有没有把上下文看懂。

    出示:桑娜(   )把孩子抱回家。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

    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这些都没有想。

    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

    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指点: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再强调“非这样做不可”。

    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
    
    朗读。
    
    教师读本小节一、二两句,学生齐读第三句“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出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

  7、你们看,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我们仿佛看到第三个画面,桑娜不安地坐在床前,身后的帐子里睡着七个孩子。

    (稍定,让学生想象一下那动人的情景。)
    
    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
    
    (忐忑不安。)
    
    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所以她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甚至会揍她。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一家七口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指导朗读。“不安地”“断断续续地”
    
    指名读。
    
    示范:“是他来了!”(害怕他回来)“不,还没来!”(后面感叹号,他还没回来,又怕他不回来,矛盾的复杂的心情。)“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打我一顿也好。”(表示她心甘情愿,语调稍微平些。)
    
    男生读。
    
    指名读。
    
    指点:越是穷,越可以看出这个穷苦渔民的妻子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的品质。

  8、描述: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不安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
    
    指导朗读:
    
    门,突然门开了,桑娜紧张、不字,连眼睛都不敢抬起看他,当然说话也不会高声了。

    而丈夫是个渔民,魁梧、黧黑,说说一定是声音宏亮、粗犷,但和风暴搏斗这么久,死里逃生,拖着破网回来,显得疲劳,情绪沮丧。
    
    男女生对读第一组对话。
   
  9、到这儿,桑娜心上的石头还没有落下,“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桑娜想什么?渔夫又在想什么?”
    
    桑娜终于鼓足勇气告诉了丈夫,这时她又沉默,这时她想的是什么?

 10、分别指导朗读:
    
    桑娜讲西蒙的死,充满了同情和爱。(齐读)
    
    丈夫的“嗯,是个问题。”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男生齐读)
    
    这时渔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困难的境遇。我们可以哪一个词看出来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是甘愿帮助别人,而自己受苦的?(熬)  
    
    读到这里,我们用上哪一组关联词语。(宁愿……也……)
    
    指点:他们想到一块儿了。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抱回家是义不容辞的,责无旁贷的。

    指名分角色读第二组对话。

 11、“你瞧,他们在里啦”强调“在”。“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
    
    (例话:“看到七个孩子睡得又香又甜,桑娜激动得上了眼泪。”“渔夫对妻子说:‘桑娜,你做得对!’”)
    
    这些内容都可以接下去写。这些都是这个结尾使你想到的。这个结尾就好在这里,干净、含蓄,耐人寻味。列夫o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
 
 12、总结:托尔斯泰爷爷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穷人生活穷苦但品质高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         渔夫
        想起 皱起眉     忐忑不安
        一边想,一边敲门   熬过去 理所当然
        站在门口想      义不容辞
        心想
        投
        非……不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7:32:35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⑵ 理解重点句

    ①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②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③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能力训练点:
   
   ⑴ 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⑶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学。

  4、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以升华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⑴ 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⑵ 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2、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3、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活动设计:

   ⑴ 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⑵ 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⑶ 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⑷ 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
    
  自制Flash课件、Internet网络、提供学生上网帐号。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
  
  1、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初学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一、二句话说一说。

    预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7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有哪些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找问题。

  2、师巡视,并于个别学生交流。

    预设:感受:贫穷、勤劳、辛苦(危险)。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朗读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桑娜为丈夫担惊受怕的句子。

    师小结。


三、读悟结合,感受美德
    
  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还是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难道他们没有想到今后的生活吗?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快速默读课文,用曲线画下来。
   
  2、生讨论、交流。
  
  3、指名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4、谁来说说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小结全文。
  
  2、总结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7:32:43 | 只看该作者
【设计理念】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具体设计有以下几点:

  首先,抓住教材特点,长文短教。在学生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提出疑问后,进行启发引导,直奔中心段。这样,就能够在有限的40分钟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在学生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针对桑娜的做法谈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对省略的内容补充、想象;在学生找出并划出“能体现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后,又进一步让学生对渔夫、桑娜和孩子们的将来进行想象,体会出穷人勤劳、淳朴和善良的本性,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从中受到爱的教育。再则,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2、理解不懂的词语。

  3、通过补充省略的内容,提高想象能力。

  4、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情境教学法】

  1、以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心灵。

  2、让学生在心领神会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以感情的朗读去表达情感。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放课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课前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培养他们整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出是怎么概括出来的。

    教师评价。

    (这一步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让学生找出文中最使自己感动的段落,并从中提出疑问。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提出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桑娜和渔夫那么贫穷,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其它问题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讨论交流,自行解决。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合作兴趣,乐于探究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激发想象

  学生读8~11自然段,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

  1、指名读划的句子。

  2、出示课件: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学生针对“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谈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从而体会出桑娜这个人善良的本性。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出示课件)她忐忑不安地想:“她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短话有什么特点。

    再读这段话,边读边感受,此时此刻,桑娜的内心都有什么变化。(进行朗读训练──省略号的读法)

    让学生想象补充五个省略号的内容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桑娜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一是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变化的心情,二是抓住教材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三是体会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大作家、这位文学巨匠遣词造句的高明之处。)


四、深入探究,拓展思维

  1、学生找出并划出能体现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

  2、出示课件: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通过对“熬”进行换词练习,对渔夫、桑娜和孩子们的将来进行想象,体会桑娜一家岁月的艰苦、生活的艰难,体会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


五、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师生互动: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同时让学生想象穷人富裕的一面,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最后得出结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板书设计】

 
               穷人

    —→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桑娜           渔夫

    —→心惊肉跳—→忐忑不安←—平静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7:32:53 | 只看该作者
【课后反思】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这课堂,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学生不是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被激活的精灵。”

一、教学本课时,学生能与教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高,课堂收效明显

  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等叫到王仙意同学时,他站起来,坚定地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王仙意同学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二、《穷人》的教学片断中,我努力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甚至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而有争议的说因为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解读”,更引导学生“创读”,甚至允许“误读”。而从另一个角度,学生们从读中也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7:33:00 | 只看该作者
课文《穷人》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五单元,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侠淼南胂螅靶睦砘疃拿栊捶椒āA废靶纯挝摹?br>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恩、嘿、哦、喃”4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喃喃、忐忑不安。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渔夫夫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交流收集的材料。
   1、简介本文作者以及其主要作品。
   2、简介时代背景。
  二、自选方式,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读书后,要求他们提出课文中易读错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词语。
    仅以易读错的字音为例,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几个字:
    自作自受魁梧黧黑仍旧模样勉强倾听
    可采用教师带读、轮读、个别读等方式练习读准字音。
  三、检查朗读,从正确、流利两个方面评价。
  四、交流初读收获。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对渔夫夫妇的悲惨生活和优秀品格的初步感受几个方面谈谈初读的收获。
  五、置疑,交流。
    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提出小组内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主要提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而不以“桑娜和渔夫”为题?
   2、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
   3、当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到邻居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有什么表现?
   4、文章中省略号处桑娜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其中,第一个问题学生较易理解,因此当堂课就可以解决。而后三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初读课文后便回答比较困难。可待到以后深入理解课文时再给予解决。
  六、学写生字。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难写的字,并自己想办法识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7:33:0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感受他们勤劳、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初步领悟课文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初步领悟课文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回忆上节课还有哪些疑难问题尚未解决,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和方式,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省略号处桑娜的心理活动。(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的完成)
    3、思考: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
  二、分组自学,讨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同学喜欢的一个问题讨论交流。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汇报、指导朗读。
     以小组读,全班读,个别读等方式进行朗读汇报,中间穿插评读和教师范读。使学生在评读和教师范读中进一步体会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评读:“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你认为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来,为什么?”这样以读促理解,既练习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又能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人物善良的品质,一举两得。
   2、汇报、交流第二个问题。
     设计此项练习意在训练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将此项训练和朗读训练相结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然后再根据自己想象的心理活动指导自己的朗读。
     其中,课文第9自然段可作为重点段研读。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这段话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帮助想象。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已经够他受的了”这句话想象桑娜此时会想到什么。学生展开想象后会填写出这样的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丈夫整日整夜的打鱼,既辛苦又有生命的危险,可即使这样,孩子们还穿不暖,吃不饱。丈夫为了这个家已经付出了许多,自己的五个孩子已够拖累他了,我再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丈夫能负担的起吗?”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反复读自己填写的语句,体会出桑娜此时的心理是十分为难和矛盾的。当学生体会出这一点后,再让学生带着为难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进行这项训练时,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而要让学生尽其所能,能体会出什么来就是什么,能填出多少来就是多少。无论学生完成的如何,教师都要给予表扬鼓励。
     同样,课文第11、18、23自然段也可用来作此项练习。这几个自然段可由学生自己分析、填写、朗读、交流。师生应及时给予评价。学习完后,教师可相机点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几种方式。
   3、汇报、交流第三个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发表自己对桑娜以及渔夫的看法。答案不要求统一,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不偏离中心,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师小结,布置扩展练习
    教师可使用这样的结束语:“桑娜和渔夫的困苦生活以及西蒙一家的悲惨命运都是沙俄的黑暗统治造成的。沙俄将自己的魔爪伸向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桑娜和渔夫便是这些穷人的缩影。那么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那么就让我们展开想象,下节课学习续写《穷人》这个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9 06: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