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秋学期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含进度表(2011-2012第一学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1)、五(2)班学生分别为45、48人,这两个班都是团结上进、活泼诚实的班集体,绝大部分学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有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三、全册教学目标

    1、知道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诚实守信,才能取信于人。

    2、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区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区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

    3、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风景名胜的国家,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

    4、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习俗,增进民族团结。

四、教学措施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3、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五、教学进度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教学课时
备  注
1
始业教育
1

2
单元
1、家庭万花筒
2

3-4
2、父母——我特殊的朋友
3
中秋节
5
3、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
2

6
国庆节
7
单元
1、难忘的校园生活
2

8
2、园丁赞歌
2

9
3、我为母校添光彩
2

10-11
第三单元
1、  诚信真可贵
机动
3
1

12-13
2、  退一步海阔天空
机动
3
1

14-15
3、  让我们同行
机动
3
1

16
第四单元
1、我是小小安全员
2

17
2、小心“电老虎”
2

18-19
3、红绿灯
   机动
2
1
2011年元旦
20
4、遇到危险我不慌
2

21
       复习检测
2

22
期末检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8: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