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201|回复: 8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多元解读与独特体验之我见



浙江省慈溪市天元镇中心小学 黄建浓



看过这样一幅漫画,描绘了这样一种情景:开学第一天,一群小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学生的脑袋有圆形的,有三角形的,还有正方形的,五花八门,形状各异。一位老师在门口接待新生,他的脑袋是圆形的。放学了,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校门,奇怪的是所有学生的脑袋都变成了和老师一样的圆形。



看了这幅漫画,我起先只觉得好笑,可看着看着,却让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进了学校,学生的脑袋都变成了和老师一样的圆形呢?



由此我想到王崧舟老师上的《一夜的工作》一课,其中,第三个环节王老师是这样安排的:



“夜很静,周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着文件,那不是普通的游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他想着。”请问,周总理会想些什么?



生1:他想着那些地方没有粮食。



生2:他想着怎样使人民富裕起来,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生3:他想今晚一定要批好这些文件,不辜负老百姓的期望。



生4:他想怎样使贫困山区的人民脱离穷苦的面貌。



生5:他想着灾区人民的生活过得怎么样。



生6:他想着如何使人民生活有保障,致富,国家更加富强。



生7;他想着老百姓吃得饱吗?有衣服穿吗?



生8:他想着山区的孩子能读上书吗?



本来我以为总理的“有时停笔想一想”不可能像学生说的那么复杂,你想,在那样的一个夜晚,总理的工作量如此之大,他忙碌地审阅着文件,他想的恐怕只是文件本身的一些内容:这个文件要怎么批?批示的语言该如何斟酌……对此也曾因此提出过质疑,看过这幅漫画后,我才真正觉得我教语文太单一了,漫画就好像是在专门讽刺我似的,同时,我也暗暗庆幸为时未晚,王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为我确立了很好的范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即使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的作用,和老师直接把正确的结论告诉学生所起的作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从此我坚持对学生少一些告诉,多提供些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



我坚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反应应该是“多元”的,这不容置疑。“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心境的差异,必然会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体验不尽相同。如对古诗《喜雨》,遭遇久旱的农民体会到的可能是“春雨贵如油”,是一场“及时雨”;一个穷困落魄的旅人感受到的则可能是“凄凄惨惨戚戚”“罗衾不耐五更寒”;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由此可能想到的是教育时机把握的适时,教育方法的恰到好处……



可一段时间之后,我又有了新的疑惑: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地“多样性”“模糊性”,会给学生什么影响?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乃至“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培养创新精神”,是要建立在科学、合理、合情基础上的。否则,怎么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呢?



我又想到“差一小步就是真理”“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的说法。不是吗?



有位老师在上《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生:我觉得小猴子见一样,爱一样,结果什么也得不到,很傻。



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贪心的猴子。



生(叫起来):我认为小猴子很聪明,它要的东西一样比一样好。”



师(翘起大拇指):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



教师肯定学生的错误的(最起码是不成熟的)文本解读,漠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任由他们带着错误的理解走进课堂,这就是曲解“个性”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由此不难看出:新课程在解读文本上,摒弃了过去阅读教学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试图统一学生的思想和认识的“一元解读” 的教学方式,倡导在学生与文本沟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种 “多元解读”的教学方式。那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否有相对确定的评价标准呢?专家言:界定世间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尺度。尺度是神圣的,对学生阅读中体验的评价也不例外。以此可以约束、矫正对文本意义过“度”诠释现象的发生。评价标准从大的方面说,应该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根据语文课程课标的精神,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由此,我们来分析以上案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应必然是多元的,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与重视学习内容的价值取向并不矛盾。因为,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鼓励创意表达,是建立在一定标准和共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毕竟还是哈姆莱特,不是贾宝玉,更不可能是葛朗台老头。多元理解毕竟不能置学习材料的“应有之义”于不顾,个性解读毕竟还要受一定的条件制约。何况,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决定着老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责任。小学生年龄小,思想不成熟,他们的感悟、体验是以其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这些经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片面消极的。教师对学生的独特体验、个性解读、大胆陈述予以鼓励、支持,但当学生的独特体验、多元表达与时代和民族提倡、推崇的主流价值观发生矛盾时,教师不应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必须在珍视学生自由感悟的同时,或启发争论、思辩,或进行富有人情味、说服力的耐心引导,促成思想自由的交汇、碰撞、升华,以平等的对话,将注意价值取向和尊重独特体验统一到“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上。



总之,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发现和重新构建精神世界的过程。在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个性的反应的时候,不要忘记提醒和纠正:该有的底线不能丧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7: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激活孩子的想象力



嘉兴市实验小学 陆凤佩



“树叶是小毛虫的摇篮,花朵是蝴蝶的眠床,歌唱的鸟儿谁都有一个舒适的窠,辛勤的蚂蚁和蜜蜂都住着漂亮的大宿舍,螃蟹和小鱼的家在蓝色的小河里,绿色无际的原野是蚱蜢和蜻蜓的家园。”台湾诗人杨唤的《家》写得多美,学生读着陶醉着,忍不住写下自己心中的《家》。“多彩的花园是花朵的家。碧绿的竹园是春笋的家。高大的树木是小鸟的家。蔚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洁净的地球是我们的家。”……多好,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多充满灵气呀!欣喜之余却再次想起那曾经听到的“雪融化了是什么?”的答案,“雪融化了是春天”被否定的一刹那,我相信孩子的心受到了伤害,就此可能就泯灭了他无限的想象力。



在一次期末检测时因为“青山慢慢长大”引发了我们的争议,又因为标准答案的提供禁锢了我们一些教师的思维,又像是磨掉孩子想象力的一把锉刀。最终这个答案被无情地判错。这次批阅在我心头留下了深深的“?”。孩子的想象力到底该如何激活?如何保护?



现代社会要求有大量的创新人才,何以创新?凭借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孩子的想象也许有时候看起来,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是作为成人的我们是否想过,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汽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飞翔天空的现实,正因为凡尔纳无限的想象,潜水艇“鹦鹉螺”号成为了现实。



童趣无价,童言无忌,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机,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可以说,任何创新都萌芽于看似幼稚的异想天开中。作为老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富有诗意和创造因素的语言时,我们应该鼓励、呵护。当孩子缺乏想象时,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活他们的想象力。



一、依托文本观察自然,积累丰富的表象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是随着经验的积累产生出来的,想象离不开现实生活。如果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学生想象力的激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对于孩子来说,单纯地观察要求是少有收益的。我们可以依托文本的学习,教会孩子观察,以积累丰富的表象。



1.借助文本专题,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专题阅读,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模块《走进秋天,走进大自然》,以秋天为主线,在赞美秋天、讴歌秋天的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可“年年岁岁花相似”,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人们往往不是很关注。秋天来了,又去了,对于八九岁的孩子们来说,秋天是什么?我们环游校园呼吸秋天的气息;我们仰望蓝天探询秋天的变化;我们走进田野搜索秋天的踪影……



“树上落下了一片黄叶,像蝴蝶在空中舞蹈。”



“树叶下躲着小蚂蚁,它把树叶当作屋子了。”



“天空蓝湛湛的,可突然翻脸,露出了可怕的颜色。”



“露水回来了。这一颗颗小水珠像珍珠。”



“小水珠在天空有些寂寞,下来和树叶说话呢。”



一句句充满灵性的话语道出了孩子所见,更可看到孩子表象积累后的想象。



孩子们所处的周围世界就是天然的课本、教材,通过观察让学生去认识周围世界。在那最鲜活的绚丽多彩的场景中去感受,去思考,去想像,这样的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是智慧的启迪,是语言的实践,是美的享受。



儿童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加深,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积累的广度和深度。大量的观察,可以在儿童眼前展现一个个富有美感的意境广远的情境,极大地丰富儿童的表象。通过观察,储存表象是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步骤。



识字教学中涉及了大自然的变化,如日出日落、斗转星移、风云雷电、雨雪雾露……我们可以不失时机组织孩子们去细心观察、记录下自己所见。教材中还有《校园生活的欢乐》,《家庭生活的美好》等专题,给孩子们留下了不少鲜明的表象。我们和家长朋友一起指导孩子观察平日所见所闻。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中培养观察力,这正是学生进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



2.结合文本材料,引领学生进行阅读。



想象也是随着语言的发展产生出来的。阅读为孩子开启了通向世界的大门。通过阅读,孩子的知识渐渐就会广博,那表象就会丰富,想象力也自然会宽广。如果在孩童时代阅读优秀的奇幻、科幻、童话作品,则可以丰富孩子的思维,“少了这些,就像身体里缺乏某种元素一样。”



童话是幻想的摇篮。自古到今,童话不知净化了多少心灵,孕育了多少梦想。教材中有趣的童话,如《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这时让学生借助大量地阅读,吸收童话的精髓,耳濡目染,从阅读中积累表象,从而激起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同时激活与生俱来的埋藏于大脑之中的幻想基因。我们带着学生读《神笔马良》、《小布头奇遇记》、《安徒生童话》等。我们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一边不忘留下悬念让他们尽情猜想。在听读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设置的悬念让孩子们调动积极的思维,想象故事的进展。在自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又会随着情节的变化或激动、或愉悦、或伤心……不知不觉间他们的语言在发展,他们的想象在活动。



3.开展交流,显现积累成果。



我们在学生观察、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整理好词佳句、写读书感受,开展“观察交流会”、“班级读书会”,评选“观察小能手”、“阅读大王”等,促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从而形成一定的观察力、阅读力,为学生想象活动的开展贮存了丰富的表象。



二、用好教材,激发无限的想象



新教材生字教学中虽有认字和写字之分,但都遵循着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要求认的字,都是最常见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所选的课文文情并茂,形象生动,富有艺术魅力。神话故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所选古诗情景相生,意境深远……从识字到阅读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充分用好教材,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



1.让生字灵动起来。



低年级的课堂上识字教学是重头戏,如何让学生发挥想象,让静止的生字灵活起来?可让学生据字思境,据字作画,据字表演,据字编故事等等,用想象赋与一个个生字以灵性。如我们教“阔”字,很多孩子会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门”里一个“活”,就是“阔”。老师给孩子们讲了曹操的故事。“曹操命令手下的人建造了一处花园,快完工的时候,他去巡视。手下人问他怎么样?满意吗?但他一言不发,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谁也猜不出是什么意思,杨修转念一想,说‘主公说这门太阔了,应该再窄些。’”在此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据字编故事的方法。“飞”字的记忆中,孩子就说:“?”就像鸟的头和身体,“ノ、”就是鸟的翅膀。多好,形象地记住了飞字。有些汉字我们可以“据字作画”,如“样、丛”,可以画一棵树上拴着一头羊,两个人站在地平线上。在汉字的识记过程中我们让孩子们积极思维,放飞想象,化静止为灵动,不知不觉中激活了想象力。



2.使文本立体起来。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抓住一些具体的形象,让学生设身想象当时的情景。既可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又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如《春雨的色彩》一文,就是一个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小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感受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春雨是紫色的。春雨落在紫玉兰花上,紫玉兰花紫了。”“春雨是彩色的,迎春花黄了,梨花白了,桃花红了,小草绿了。”更棒的孩子学着文章的形式写下了《春雨的体温》。







春雨像天空中的珠帘,飘飘洒洒来到大世界,滴答滴答……



小蚯蚓说:“春雨是温暖的。你们瞧:春雨落在泥土里,冰冻的泥土变软了;春雨落在河面上,小鸭来洗澡了;春雨落在草坪上,小草发芽了。”



小青蛇说:“不对,春雨是凉凉的。春雨落在鹅软石上,石块儿光亮亮的;春雨落在池塘里,小青蛙的背凉爽爽的;春雨落在动物运动会的赛场上,满头大汗的小动物叫起来:哇,春雨真凉快!”



小朋友们说:“不对不对,春雨是火热的。春雨落在桃树上,桃花红艳艳的;春雨落在大自然里,‘大家庭’沸腾了,燕子、麻雀……都赶来了;春雨落在小朋友的心窝里,变成了一个热情的春天!”



我多想变成一滴春雨,暖暖的、凉凉的、热热的。







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话。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在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借助有感情的朗读,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激活想象能力。如《秋天的图画》、《春雨的色彩》等课文的教学,都可让学生跟随文字展开想象,勾画出一幅幅色彩斑斓、果实累累的画面和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画面,在想象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使它们更加鲜活动人,充满生气,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受。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样的课文,创设说话训练的多维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精彩的想象。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我们仿佛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景色秀丽的黄山,欣赏了神奇的岩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学生不仅了解了这些石头各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还对石头的名字产生了兴趣,引起了许多奇妙的想象:仙人所指的路通向哪里?猴子是不是靠腾云驾雾的本领生活在云海里观赏美景?......每一块形状不一的石头,都有它神奇的传说,在课文结尾部分还提到了“天狗望月”、“神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这些石头又神奇在哪里?为什么取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和名字的来历。课后,还让学生当小画家,根据想象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奇石的样子;当小导游,给别人介绍黄山的奇石……这样,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说说,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更发展了想象力。



三、摆脱束缚,鼓励大胆的想象



孩子总有一些古怪的奇思妙想,当他们说起,一定要尊重他的想法,信任他们说得对,切不可以想象是否合情合理而加以判定。



在我们的读写课上,我出示了“  抱着  ”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爸爸抱着宝宝。”“对,我们人类可以拥抱,其实世界万物之间有很多的联系,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就像我们人类一样啊。还可以说谁抱着谁呀?”



“蓝天妈妈抱着白云宝宝。”很好。



“白云妈妈抱着雨点宝宝。”好极了,还接龙呢。



“沙滩妈妈抱着贝壳宝宝。”“大海妈妈抱着珊瑚宝宝。”“荷叶妈妈抱者露珠宝宝。”“森林妈妈抱着蘑菇宝宝。”太好了,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在孩子的眼中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没有了束缚的想象是轻松的、愉悦的、自然的。



“春天妈妈抱着燕子宝宝。”多奇特的想法,真棒!学生的想象被激发,紧跟着“夏天妈妈抱着知了宝宝,秋天妈妈抱着蛐蛐宝宝,冬天妈妈抱着腊梅宝宝。……”都出炉了。正是没有绳索的羁绊,真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才有了如此丰富的语言,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抱》就此诞生。



孩子的心灵世界装着许许多多美好的愿望,有的想去天空目睹苍穹的模样,有的想变成孙悟空,还有的想有一对会飞翔的翅膀……要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当然不太可能。但是,我们还是要充分肯定孩子的幻想,引导他们通过想象把美好的愿望在自己的作文中得以实现。“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想飞过辽阔的太平洋,看看美国到底多强大。”“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堆好吃的拉斐尔,让全班同学吃个痛快。”“假如我是美人鱼,我要和海底的珊瑚交朋友。”……这些大胆假设的诞生正是我们充分挖掘和发挥了儿童的创造潜能。



当我们带领孩子仔细观察着自然,阅读着书籍,积累着知识,相信孩子能力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给孩子更多的鼓励,透过我们的眼神和表情,透过我们的话语和动作,这些“相信”孩子的信息对孩子来说,却是非常的强烈和重要。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能保持,激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引导想象 张扬个性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感德中心 傅建林



想象是在对事物认识或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创造而形成的表象,是一种初级形态的思维创造行为。想象在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作要发挥想象。对文本的理解、领悟同样需要凭借想象。实践证明,学生的想象内容的丰缺、质量的高低跟学生的认知水平、个人经历、生活经验、当时的情感状态以及是否受过专门训练有紧密的联系。其中专门的训练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教者要善于引导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其关键在于教者凭借各种载体,有效地激发与引导。

1.凭借题目,激发想象。

题目有时也能成为想象的载体,只要引导得当,同样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板书课时提出: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闭着眼睛想一下,西沙群岛会是什么样子的?想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有无边无际的大海,海里有许多、各种各样的鱼;有的学生说:天上有许多鸟,还有一片茂密的树林;还有的说:海底还有许多大龙虾和海龟。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想象的殿堂。

2.凭借词句,引导想象。

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这句话时,可以让学生抓住“懒洋洋”“威武”这两个重点词展开想象:你现在就是海参、大龙虾,再认真读读句子,闭眼想象一下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威武是什么样子的?并请同学上台表演。经过一番想象,表演自然生动、有趣。在想象中加深理解、领悟重点词的含义。在表演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

3.凭借文本,补充想象。

如教《鸟的天堂》“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这一片断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插图。体会大榕树上有成千上万、各种各样的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补充想象:想象一下,再用“这里真是鸟的天堂,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表达出来。想象之后,有的学生说:这里真是鸟的天堂,有的站在树梢颤颤微微地跳芭蕾,有的躲在茂密的树丛中偶尔伸出小脑袋,像位羞涩的新娘;有的从这一处飞到另一处,又从另一处飞到那一处在练习飞行;还有的搂着自己的小宝贝,睁大眼睛,好像在观看这场盛大的舞会。多么丰富的想象,既有利于学生体会大榕树“鸟”的多、姿态万千、热闹、快乐,又有助于学生丰富想象。

4.凭借结尾,延伸想象。

许多文本在结尾总能给人留下言尽意未断,可以想象的空间。教者可以让学生凭借文本的理解及自己的意愿加以想象。

如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最后一段是: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青蛙又会怎么说?怎么做?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说:“那好吧!”,说完就跳出井口,一看:“哇!天好大啊!还有这绿油油的茶园,高大的房子,美丽的小溪。真是太好啦!”青蛙抬头想对小鸟说声谢谢,小鸟早就飞走了。

5.凭借插图,展开想象。

插图是静止的,是培养学生想象的载体。尤其是中低年级文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可以扩展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二年级上册第80页我会写,看图写几句话,图中画的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一群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动物园观看猴子。猴子在假山上玩,它们有的捧着梨子大口大口地吃;有的把尾巴吊在树枝上荡千秋;有的手舞足蹈在跳舞;有的凝神远眺在观赏远处的风景;还有的躲在假山下一边给同伴抓蚤子一边聊天。真是千姿百态,热闹非凡。同学们看着、笑着、说着……这时可以让学生先认真观察插图,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象:看到这么多,这么好看的猴子,小朋友会说什么?老师又会说什么?有的说:“真好看。”有的说:“我下次要让爸爸带我再来看。”有的问同学:“猴子喜欢吃什么?”

总之,想象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教者要善于凭借各种载体,有效地激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入想象的殿堂。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真正体味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当然这还须教者积极为学生想象创建良好氛围和展示的平台并及时妥当的指导、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个性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张扬自我独特的个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探究



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教研室 范艳琴




内容摘要: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通过观察和调查分析发现:老师并不真正明白自主的含义所在,学生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进行自主学习。为此,我们进行了自主学习理论和自主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几方面的探究。经过研究,弄明白了自主学习的含义,研究出了三环五步自主学习模式结构,掌握了一系列的学习方法,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关键词:自主学习;“三环五步”学习模式;学习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了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课堂上曾出现了一切让学生说了算,学生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愿意与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的局面,这样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是在自主成了学习的主人,其实很多情况下是形式上的自主,而不是实质上的自主。如何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呢?我们通过观察和调查分析发现:老师并不真正明白自主的含义所在,学生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进行自主学习。为此,我们进行了自主学习理论和自主学习模式两方面的探究。

一、自主学习理论的探究

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重点探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侧重于考察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因素以及自主学习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自主学习,顾名思义是指学生自己主宰的学习,具有能动性、有效性,相对独立性。自主学习既可以被看作一种能力,又可以被看成一种学习活动。作为一种能力,自主学习经历一个从他主到自主的发展过程,并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指导这一外部条件;作为一种学习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可能完全游离于教师的指导之外,学生的自主学习既需要自我意识(能学),内在的学习动机(想学),一定的学习策略(会学),意志控制(坚持学)的内部条件,也需要教师指导的外部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处理好这些关系。

二、自主学习模式的实践探究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宏观上讲,就是要确立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凸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从微观上讲是要在学生学习某些方面入手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如学习兴趣、动机、品质等。由此,我们研究出了“三环五步自主学习模式”。

(一)三环五步自主学习模式结构

第一环是课前五步预习法:

1.读:读通课文;

2.画:画出生字词;

3.查:查字典、查有关资料;

4.思:思考课后问题或提出不理解问题;

5.写:自学生字词写一写。

第二环是课堂五步学习法:

低年级: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高年级: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教给方法,自主学习;

       3.教给方法,自主识字;     3.自提问题,合作学习;

       4.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4.解决问题,探究学习;

       5.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5.欣赏积累,拓展学习。

第三环是课后延伸五步自学法:

1.读:与课文相关或类似的文章;

2.练:有关练习;

3.背:背诵有关美文佳句;

4.写:写有关习作;

5.查:查有关资料。

实践证明,学习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在学习活动中,学习模式制约着教学的组织形式、学习的活动形式、教学环境的构成形式、教学的管理形式,起着牵一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它是一种结构,是一种学习思路,不能单看成是教学方法。

(二)三环五步学习模式的指导思想

第一环重点体现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环注重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重在理解、感悟、欣赏、评价、发展思维上,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第三环力争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大语文课程,生活中处处体现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运用,扩大知识面。

三个环节互相依存,形成互补,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能力提高,达到能自主学习之目的。

(三)三环五步学习模式的运用策略

根据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起到组织、引导、鼓励的作用,使学生真正做到思维上的自主学习。

1.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产生动机的重要主观原因。兴趣是以学生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时,就会有力求掌握知识的欲望,感官清晰,思维深刻,想象活跃,记忆牢固,情绪愉快,能够最佳接受学习信息。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更好地得到弘扬。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兴趣,借助灵活的教法及评价语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2.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不如授之以渔场。学生学习有了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根据课文的特点,我们教给学生品词品句品段的方法,学会背诵的方法,学习古诗、寓言的方法,口语交际的方法,语文实践活动的方法等,使学生进行每一步的学习时都有法可依,有条不紊地进行自主学习。

品词:联系下文,演示、表演、换词比较、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

品句:抓重点词 ,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创设情境,感情朗读等方法。

背诵:提纲法,填空法,扩充法,想意境法,熟读成诵法等。

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理诗意;

            想意境,悟诗情;品写法,会背诵。

学习寓言的方法:初读解课题,细读知内容。

            精读明寓意,赏读谈情感。

口语交际的方法:审题、构思、交流、表演、评议。

语文实践活动方法:审题、设计、实践、记录、展示。

3.充分实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能动的自主组织过程,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出学习习惯要求,进行必要的学习常规训练,正面引导,督促检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如:读书就要养成动笔在书上批注的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符号有“──”(直线标明重要内容)“-------”(波浪线表示中心内容)“……”(着重点表示关键性字句)“?”(问号表示有疑问的地方)“!”(感叹号表示惊讶赞叹的地方)“△”(三角号表示理解的几个观点)。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程度也有所不同。“三环五步”自主学习模式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要求,就像桃子一样,有的长在树的上面,有的长在树的中间,有的长在树的下面,学习能力强的,就让他去够长在树梢上的桃子,学习能力一般的,就让他去够长在树中间的桃子,学习困难的就让他去够长在矮树枝上的桃子。谁跳起来能够着那个桃子,那个桃子就是他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面向了全体,也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思维,自我控制的能力,使学习成为自觉行为,成为一种自然的力量,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从众”与“个性”──课堂教学一瞥



潘 乐



  去年,一个新的教学理念“优质高效、生命化课堂的创建”出现在我校教师的眼前。一年来,我们围绕这个课题展开了深入地讨论、研究。我也在课题研究中认领了一个关键词──真实。我认为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和教师民主平等、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课堂 , 是以学生为主体 ,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是动态生成的课堂。那么如何才是真实的、高效的、富有生命化的课堂,以下是我的一个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

一年级上册《复习四》,看图编故事。图上画的是小兔去上学,猴妈妈带着小猴过桥摘桃,他们来到小河边,河上只有一座独木桥,他们该如何过桥。在学生讲述了图上画的内容后,为了使情节更加具体,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小猴、小兔会说什么。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生1:小兔会说:“猴妈妈你们先过吧。”

师:请猴妈妈先过,你真懂得礼让。
生2:小兔会先向猴妈妈问好,然后请小猴先过。

师:现在你就是小兔,你该怎么说?

生:阿姨早上好,你和小猴先过吧!

师:看,多有礼貌的小兔。

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小兔会说:我上学快迟到了,我要先过。”
听了他的发言后,学生们都笑了起来。(由于出乎意料,我也愣了一下)

我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先不要笑,想一想会不会有这样事情的发生呢?”(学生稍稍安静)

生:可能会有这种情况。

生:老师,我就有过快要迟到的时候。

师:你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着急。迟到了会给班里扣分。

师:看来,确实可能发生小兔上学迟到这种情况。迟到不仅会耽误学习,还会影响班级荣誉。

(学生纷纷点头)

师:这个同学能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说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真不简单。现在,大家想一想遇到这种情况,小兔会怎么说?

生:阿姨,我上学快要迟到了,能让我先过去吗?

生:阿姨,我今天来晚了,快要迟到了,我先过可以吗?

师:听你们说清了原因,猴子妈妈一定会让你们先过桥的。过桥后不要忘记说……

生齐:谢谢阿姨!



下课后,回忆自己的这一教学片断,感到比较满意,多少还有些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这节课上,学生通过争论、思考,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还体现出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赏识、与尊重;每个学生都自主地、舒展地生活在课堂上,整节课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生活力。冷静下来后,针对这节课上反映出来的现象,我又进行了深深地思考。

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往往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从众心理。这一部分学生占全班的大多数,他们紧跟老师的思路,他们“配合”教师完成了课堂上设计的一环扣一环的教学环节。就像刚开始回答问题的几个学生,他们的答案经常正是我们想要的所谓的“标准”答案。这些答案的取得常常是得益于教师的提示、其他同学的思路,甚至靠察言观色,教师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他们都心领神会。这一部分学生往往受到老师的“钟爱”。正像陶渊明的诗句“牡丹之爱易乎众矣。”

第二种情况:个性张扬。这一部分学生占全班的一少部分,他们有着张扬的个性。常常提出一些在我们看来比较特别,甚至古怪的问题。搞得“高高在上的我们”有时也会措手不及。就像以上教学片断中的那个提出不同想法的孩子。这些孩子总是爱问为什么,从不满意老师不够明确、含糊其辞的答案,经常对老师的话提出质疑。有时甚至让我们感到头疼。

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怎样对待呢?

面对“从众”心理较强的学生。我认为:首先,从课堂的问题设计上要有思考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发散性。如:在学习《雨点儿》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雨点儿,你会去哪里?这种不追求统一答案的问题往往更适宜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其次,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时我们提出问题后,当某个学生回答得比较满意时就宣告讨论结束,若几个人都答不到点子上,教师干脆自己作结论,形成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的刻板模式。其实一个问题,只要老师没有作肯定的结论,学生仍在“悬念”,他们是不会停止思索和争论的;因此教师不要急于裁判,更不能追求答案的“唯我”。正像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接一个的提问只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能力。

还要注意的是,这种思考的空间还包括由课堂向课外的延展。就像上面教学片断中的情况,把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教会学生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类似问题。其实学习语言说到底就是为了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只有将课堂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语文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最后,对于“从众”的学生,教师要有恰当地引导和评价。经常表扬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为大多数学生树立榜样。经常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不要赞赏那些缺乏自己想法的“空话”甚至“假话”。恰当的评价能把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上的内在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使之始终保持乐此不疲,且持之以恒的积极学习状态。

面对那些个性张扬的学生,我则经常采用鼓励和正确引导并重的教育方法。对于他们的独立思考,敢说真话要予以肯定和鼓励。而且,个性张扬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烈的表现的欲望,例如在加动作表演课文内容时,就有学生主动提出到前面表演。这时我就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孩子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生活在课堂上。但个性张扬的学生有时也会由于执著于自己的想法,无法听取他人的意见,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的引导就是一种启迪,要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明辨是非。因此教师要讲究评价的艺术,不失时机地极有分寸地鼓励和纠正,定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感情的升华。

总之,无论对“从众”的学生,还是对个性张扬的学生,我们都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基本原则。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能力,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只有真正关注“生命”的课堂,才是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洋溢着师生之间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意义的课堂。(作者单位:纬二路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发挥文学社团作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课题实验方案



芜湖市三园小学 开圣会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受惠于陶研课题研究熏陶的我校教师,希望通过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在更高的层面上来把握新课程的核心内涵,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开展富有创造创新价值的实践活动,促进师生在新课程中共同成长,享受生命的快乐。于是,我们认真学习和重温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通过学习领会,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的许多论述对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现代价值最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构成,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生活教育理论对改变当今仍然存在的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联系我校实际,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往往只停留在课堂上,即课文教学。这就难免出现沉闷、枯燥的教学模式。语文课成了并不怎么受欢迎的课。许多学生语文素质很低,说话不敢登台,怕写作文,写文章错别字连篇,更谈不上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另外,学校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上仍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采取“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重知识、轻技能”等陈旧教法,同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程度上还远远跟不上课改的脚步,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相应的课题研究来大力改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结合这些方面,我们想到了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发挥文学社团作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这个实验课题。因为这是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提出该课题的意义在于:文学社团,是学校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组建文学社团,开展文学社团活动,有利于营造“生活语文”、“社会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优化校园文化;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二、课题的界定

“发挥文学社团作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这一研究课题,其内涵在于:发挥文学社团的作用是前提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目的和结果。

关于语文素养的解释是:语文素养不等于文学修养,它是一种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的整体素质。语文素养应包括知识修养、能力修养(听说读写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情感素养(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趋向、审美情操)这样三个维度。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人格的和谐共振,构成了培养与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主要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主,把参加文学社团活动的学生作为研究主体,其他学生作为参照对象,同时利用相关主题活动对非实验学生加以影响和辐射。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结合课内外阅读、搜集和处理信息,并能围绕共同讨论的话题,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激励学生结合语文学习,深入社会和自然,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主动表达,我手写我心,提高审美情趣。

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意识,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多种阅读和写作活动,熟悉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4.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将学生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变成语文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小学阶段“文学社团”的组织、管理的结构模式。

2.研究小学阶段“文学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方式与主导作用。

3.研究小学阶段通过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4.研究小学阶段通过开展“文学社团”系列活动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作用。

5.研究小学阶段构建“发挥文学社团作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课题实验的具体评价指标及具体评价方法。

四、理论依据

1.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陶行知先生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出发,时时处处突出生活实践对认识的基础地位,强调生活、做、行动对教育、学习和知识的决定作用。他说:“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新教育和老教育不同之点,是老教育坐而听,不能起而行,新教育却是行动的”。 (《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26.139页,湖南出版社1985年版)他极力反对那种唯书本、唯课堂的狭隘、呆板的教育方式,主张教育应该在源头上寻找学问,即要让师生走出校门,跳出书本,打开头脑,放开手脚,在教育内容上,关注生活的一切方面,与鲜活的现实社会有机结合;在教育方法上,将生活实践引入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亲身参与和经历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也是充满生命力的教育,一种行动的也是充满能动的教育。

我们即将实验的课题──“发挥文学社团作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正是一种让师生走出校门,跳出书本,打开头脑,放开手脚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让学生关注生活,与鲜活的现实社会有机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更是一种将实践引入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亲身参与和经历的机会的教育实践活动。

2.《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五、研究方法

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个案法和行动研究法,辅以教育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整个研究过程的基本方法为行动研究法。

六、实验原则

1.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以实践研究为主的原则。

2.坚持学习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以发展创新为主的原则。

3.坚持实施方案与适时调整相结合、以实现与时俱进为目的的原则。

4.坚持专题研究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实现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原则。

5.坚持近期效果与长远效果相结合、以注重循序渐进效果为原则。


六、课题研究措施

1.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核心小组。

本课题组由教导主任挂帅,语文教师人人参与。具体管理上由教研组长直接负责,由各年级语文备课组长组成课题核心组成员,责任层层落实,分工明确。

2.认真学习和研究陶研文献。

从《陶行知文集》及各级各类编写的学陶、师陶及研陶材料及“中国陶行知研究网”等有关陶行知研究的网站上收集资料,并认真学习与研讨这些资料,努力把握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同时,我们还将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找准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本课题研究的结合点,让大家领悟其中的思想理念,去大胆探索。

3.大力鼓励先进,注重典型引路。

注意发现学习探讨与实践操作中表现出的典型的年级组、先进班级与先进个人及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请他们介绍自己经验与体会,用“典型”引路,不断激发全组教师学陶师陶、勇于课改实践的积极性。

4.注意资料收集,做好阶段小结。

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原始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特别是各种典型案例。同时,经常不定期地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进行阶段研究交流,努力对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理论探索进行较为深入的小结,为以后的研究及时进行调整提供依据。

七、研究步骤

(研究时间是3年)

(一)     准备阶段(2006.9~2007.4)

1.在学生中开展调查(兴趣、能力、语文素养现状)。

2.学习、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依据。

3.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4.搜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材料,撰写课题实验方案。

5.邀请市、区陶研专家评审指导,修改、完善课题实验方案。

(二)     实施阶段(2007.5~2008.12)

1.邀请市、区陶研专家进行开题论证会。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3.按照课题研究实验方案,展开具体的实践与研究。

4.课题研究中各类材料的收集、整理。

5.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调控,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的研究。

(三)总结阶段(2009.1~2009.9)

1.归类、整理课题实践、研究过程中积累的各种资料。

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3.整理、汇编课题研究成果。

4.整理、汇编论文集和个案集

八、保障条件

1.作为省文明单位,特色教育示范学校,我校有浓厚的教科研气氛,广大教师对陶行知思想有深刻的认识,这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本课题的参与人员全部是年轻教师,学历层次高(100%为大专学历),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且全是备课组长及教研组长,因此师资力量是课题研究的坚实后盾。

3.课题的研究内容及运行方式在经费、场地等方面要求不高,适合学生兴趣,易于开展。学校承诺每年在办公经费中抽出1000元用于本课题研究,遇特殊情况可另行增加。

九、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三园小学文学社团培训教材

3.学生文集、教师文集

4.校刊校报合订本

5.课本剧视频集锦

6.课题研究论文集、个案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07: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思考探索


老师,课堂上请给学生留下质疑的时间



山东蓬莱城区教育工作站 高镇红








    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提供公开课的老师执教一年级语文《四季》,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多媒体、课件一起上,步步紧扣,看似声情并茂地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下,为检查教学效果,我与学生交谈,反馈结果令我惊异,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知道“谷穗弯弯,它鞠着躬说:“我是秋天。”这句话中的谷穗指的是什么?答案有“大米、玉米”、竟然还有“骨髓”这种理解。一名虎头虎脑的男同学说:“我也不懂,举了几次手,老师没叫我,我再也不敢举了。”;一个小女孩拉着我的手问:“老师,给“叶”字找朋友,可以说成“叶是”吗?…….好多的疑问一古脑抛给你,多么幼稚纯真的话语,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们新课改的目的,不是一切为了学生吗?老师,为了每个学生地发展,请您每堂课上都给学生留下质疑的时间。



针对以上这种现象,与教师们进行了深入地交谈,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1.老师认为学生不应该出现这种理解误区,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把握有误。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只是不留意而已。记得我女儿咿呀学语时,将自己最喜欢的“小白兔采蘑菇”理解为“小白兔踩蘑菇”,光着小脚丫把刚从超市买来的新鲜蘑菇踩来踩去,并且自豪地对我说“妈妈,小白兔踩完蘑菇了,您快做着吃吧”。女儿的这种理解曾让身为教师的我思虑了很久;3岁时女儿曾对我说“妈妈,我知道李文静姐姐名字中两个字的意思,李就是理小脚丫的“理”,文呢就是“蚊子”的“蚊”,静呢,我就不知道了。”多么文雅的一个名字让女儿理解得如此糟糕,真是让我哭笑不得。看到上述两个事例,您觉得可笑之余是否会引起您的思考,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才是教师备课的知识衔接点,只有把问题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质疑,您才能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以防止出现知识断层区。

2.教学目标确立不准,出现落实语文双基目标低,人文目标偏高的现象。特别是低年级教师往往出现“眼高”的现象,出现疏落语言文字现象,而一味的提升人文品位。学生难以接受教师的教学思路,而学生本人又不能驾驭教学环节,没有自己质疑的权利与时间,只能被动地“鸭子听雷”。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将预设目标与课堂生成目标相结合来进行教学活动。

3.教师主观认为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没有把学生质疑纳入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中。对于学生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历来争议较多,但学生有权质疑,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它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所在。至于怎样处理学生提出的与本堂课无关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处理。新课改以来提倡这样一句话“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说明教师有问题。”

4.效仿作用。教师认为许多国家级优质课、公开课都没有设置此环节,教师认为课堂不一定非要设质疑环节。

如何把握学生课堂质疑的时间,怎样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需求度呢?

一、时刻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动作及表情。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驾驭教学环节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动作与表情,当学生的新旧知识点衔接产生障碍时,他们会对你的教学内容产生疑问,他就会眉头紧锁,烦躁不安,或出现挠头、举手的等行为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质疑。如果教师不予理睬,他们就会游离课堂之外,或做小动作,或对教师的话抱着爱听不听,无动于衷的态度。长此以往,学生的质疑能力就削弱了,学困生也就由此产生了。

二、抓住每节课重难点环节的教学,注意面向全体,特别注意让学困生质疑,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教师要将善于质疑列为学生的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从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语言文字的最基础的释义者,更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课堂表现,不搞花架子,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给学生留下质疑的时间。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这么一种过程,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同时我认为,评价一堂课和一个教师的教学成败,最有发言权的也是我们的学生。所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呼吁每位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质疑的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23: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