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8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小学教师暑假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心得体会


               泰顺县司前镇小  梅慧玲


    读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新一百条建议都比较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在这几个星期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读书体会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


    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对高段生而言,他们已经不再象小朋友那样认为老师无所不知。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比如看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看到剧中人物遇到巨大不幸,观众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其实更幸福的是创作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全投入了进去,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会使人十分满足。他创作时简直就是神,他无比自由,他感觉到世俗世界对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国就在他的创作中。”“只有关心老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地关心老师和生命质量。”


    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做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它是紧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要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习,使他们在群体学习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性很强,如果离开教育教学实践,只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是不可能真正把握教育教学工作的。如果说学生是在为“明天”而学习,那么教师就是在为“今天”而学习,这是现实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找出驱动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经过这种分析,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形成更明确的认识,会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育教学过程达到更优化。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读了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如做《一名称职的服务者》,就是说我们做教师的都要为学生服务,为帮助学生的学习服务。那么我们又是怎样服务于学生呢?我觉得在我现在的教育中,教师要摆正位置为学生的服务,应该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服务的好坏要学生来评价。教师还要提高服务手技能和态度,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有好的心态,学生就会心存感激。当学生学会感激之后,才会醒悟,才会更好的回报教师。又如《谁是学校的主人》让我知道了学生、领导、教师谁是学校的主人呢?我们常说学校要生存就得有生源,就此而言学生应该是学校的主人。可是决定学校大事的时候学生有没有决定权呢?那么学生何来主人之言。那么教师是吗?领导是吗?我觉得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我们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校的一切,那们你就是学校的主人。还有很多内容如《把困难当作机会》……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新一百条建议都比较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真诚  朴实  感动  


            ——读《怀念萧珊》《再忆萧珊》有感


          娄桥古岸头小学    曾丽丽


    在萧珊去世六年之后,巴金先生写下了《怀念萧珊》,《怀念萧珊》以及其朴实的文字记录了萧珊与巴金的点滴,记录着一份感人肺腑的爱情。在萧珊逝世十二年之后巴金又写下了《再忆萧珊》,文中找不到任何华丽的语言来修饰这份感情,从文中读到的是“真诚、朴实、感动”。两篇文章读下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没有过多的痛苦与伤感,有的只是让人流泪的那种不离不弃的恩爱!





   巴金,这位大文豪,以他深沉含蓄的笔触,极尽悲伤哀悼亡妻萧珊,令人惆怅不已。我仿佛看见一位孤独的老人在病房因为思念爱妻而悲愤,而心碎,而再度执笔写下对爱妻的挚爱与怀念。让我真正理解到什么是真爱,以及被巴金对爱情坚定不移、始终如一所深深感动。





    28年来,他们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他们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在“文革”的岁月中,萧珊和巴金互相支持、互相关怀。巴金不知向萧珊隐瞒了多少次自己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萧珊也替巴金承受着铜头皮带的毒打。1972年7月底,备受精神摧残的萧珊患了直肠癌。手术前,萧珊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巴金用手轻轻地捂住萧珊的嘴,低下了头,肝胆欲裂。1972年8月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她在临终前一直念着巴金的名字。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作。巴金时常对着这些物品出神。可见巴金对萧珊的爱是多么的深切,多么的彻底,多么的执着。对于巴金的爱情观他是这样认为的:“我看不惯那种单凭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冲动,见一个爱一个,见一个换一个的做法……多多想到自己的责任,应该知道怎样控制感情。”后来他也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他的信念。





人活百岁,谁都免不了一死。陶渊明在《拟挽歌辞》里说:“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本是自自然然的事情,任它而来,由它而去。陶渊明把死亡确实看得很淡,但并没有谈到像庄子那样在老婆死后敲盘唱歌。“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巳歌”,唱歌是别人的事情,亲人们还沉浸在深深的悲哀之中,这才是合乎常理的事情。





    巴金先生把失去萧珊的这六年称为“梦魇一般的日子”。在这六年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萧珊,思念着那个对他不离不弃的女人,陪他一起走过二十多年的女人。“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在我的眼前。我多么愿意让他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读到这样的文字,我能理解他当时的痛苦,他渴望给萧珊幸福的生活,可是现实总是这样的残酷。对萧珊他充满了内疚与感激,内疚的是没有给萧珊幸福安静的生活反而让她多年来忍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感激的是在他人生最低潮最失意的时候萧珊一直给予他支持和鼓励,默默承受着陪他走过人生的低潮。





    这种不离不弃的恩爱一直让我们感动着,每个女人渴望的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和心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陪她一起走过人生的旅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或许很多人都会说现在的女孩越来越现实,只要你有车子、房子、票子就和你过。我无法否认现实的物质条件时经营一份感情的基础。可是其实每个女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希望和爱的人一起走过,不管这个人是贫是富,只要他的心里有她,两个人心心相惜、不离不弃一起走过人生途中的平坦与荆棘,对她来说这就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10:57:00 | 只看该作者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品读名师经典课堂


泰顺县三魁镇中心小学  陈桂程


    三年前到乐清育英小学听课,带回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昨天看到陈传敏老师,想到了这本书,又重新阅读此书,觉得收获颇丰。


    我常常觉得在听课中,课堂中的经典细节没来得及把握,一闪而过。《好课是这样炼成的》中的第一篇“品味细节的精彩”把名师课堂上的最亮点,做成一个个特写的镜头,展现在我面前,让我看个仔细、弄个明白、品个透彻。


    书中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引导学生理解“饱经风霜”一词时,对学生说: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有个学生就写到:“那位拉车人不过30多岁,可看上去足有50多岁,脸黒瘦黒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并且通过运用掌握的更牢了,同时使学生作文能够言之有物。不仅形象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同时通过展开丰富的、具体的、合理的想象,充实了“饱经风霜”的内涵。


    在《触摸文字的温度》一文中,看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爱如茉莉》一课的片段后,我深受启发:原来语言文字的温度、它们饱含的情感是可以让学生这样体会的。薛老师让学生自读,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感受到的“爱如茉莉”的细节和语段,并表述自己的观点。学生读了“爸爸直奔医院------”这一段后说:“从‘直奔’这个词,我感受到爸爸对妈妈的爱。”此时薛老师随即板书“奔bèn”和”“奔bēn”说:“有什么区别?查过字典吗?”学生立即回答:“bèn是有目的的,bēn是无目的的。”此后薛老师又总结道:“文字是不是有温度的?“‘奔字就体现了。‘嫦蛾奔月’中的‘奔’应该念‘bèn’表明嫦蛾是向着月亮去。文中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对于多音字的讲解,我往往是孤立的,将其突出来强调,殊不知此时的灌输式的学习已经脱离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在品读课文中,让学生找出微妙之处,但是总感觉有刻意的人工雕琢的痕迹,没有那么顺畅、紧凑而又水到渠成。


    纵观这些名师的精彩课堂教学片段,一个个经典细节,无不彰显出名师深厚的文化底蕴、灵活的教学技巧以及饱满的精神状态,在细枝末节中闪烁着教学智慧的灵光。同时,看到书上多是老师的教学随笔,他们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令我佩服,他们对教育的执著与真情也令我感动。细节犹如山有小口,一定走进去,就别有洞天,值得我去细细咀嚼,慢慢品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3 13: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