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277|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



深圳北师大南山附中 王爱娣



  教材说明:

  《雨的诉说》是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本单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

  雨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现象。春雨细,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缠绵冬雨凉。可以说,雨带给人的不仅是清凉,它滋润着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但是,雨也给人类带来灾难。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倾听大自然的雨声,感受雨的韵律,品味雨的诗意,并在此基础上,以雨为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

  活动前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使课堂活动情感化、艺术化。

  课堂活动时间安排:2课时。

  活动准备:

  学生: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让学生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独自倾听、体味雨的韵律,可以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雨的音符,记下自己的感受;

  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了解雨的奇特现象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设计听雨的要求、内容;搜集整理有关雨的音像文字资料,制作课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编辑,装订成册。

  活动过程:

  一、倾听雨的足音

  (一)听雨去

  独自一个,带着录音机,观察雨幕,倾听雨韵,感受雨情。

  要求做好记录,比如,听雨地点、季节、雨的特点,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以及自己观雨时的心情,等等。

  (二)听雨归来

  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听雨所得集中到一起,经过编辑整理,制作课件或者串联起来;课堂展示活动时,由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听雨所得,略加描绘,并展示听雨成果。

  说说我听到的雨声──讲述听雨感受

  听听我收集的雨韵──播放雨的录音

  二、感受雨的诗意

  (一)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作简评。(可以将他们最成功的页面扫描成图片,再做成flash动画,插入音乐,播放。)

  (二)感受雨的情丝

  意境:幽深的小巷,一把油纸伞

  字幕:杏花·春雨·江南──雨的情丝

  音乐:伴着悠扬的笛音,朗诵,并鉴赏语言美,意境美。

  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苏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橡雨亦奇。……

  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一段文字: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惶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留给人们的不仅仅只是美好的回忆,也有苦涩和无奈,甚至是挥之不去的愁怨。请听作者的愁绪与感慨。

  音乐:曲调转为低沉、略带哀怨的萧声曲。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臂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老杜之“沉郁”于此可见一斑。

  晚唐诗人杜牧虽说才情横溢,可到了江南,面对满眼春色却感叹起历史的烟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老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情景交融,渲染出迁客骚人那种去国怀乡、感极而悲的心境。

  雨给人们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也正如此,雨才成为人们歌咏的对象。当人们在观雨时,把自己的感情赋予雨,这时的雨就已经是凝结着作者思绪和情感的东西,成为一种意象。因而,雨又多了一些比喻、象征意义。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种时候,雨在人们心中投下的就只能是生活的阴影了。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告诉人们,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三、说说雨的功过

  诗人眼中的雨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然而,大自然的雨却是变化无穷的,它可以冲毁桥梁,淹没、破坏庄稼,给人类带来灾难。下面,请站在科学的角度讲述雨的别样情形。

  1.讲述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四、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1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唐山市丰润区沙流河镇第二中学 钱国喜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九年级( 上册)第1课《沁园春 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
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
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
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
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新授课
课  时
一课时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 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
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 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
学习能力。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
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小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1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河北邢台六中 张国生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  具 电脑,投影仪,录音机,自制电脑软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 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 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 疏通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解释下列词语:

[沁园春]词牌名。        

[北国]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意思是黄河水结冰了。

[山舞银蛇]群山好象银蛇在舞动。

[原弛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分外妖娆]特别艳丽多姿。    

[娇]美好可爱。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略输]稍差。          

[文采]文学才华,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逊]稍差。

[风骚]义同“文采”。风,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里的《离骚》。后来“风骚”代指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娇纵宠爱的人。

[弯弓]拉满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数得上。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三 深入理解思想和艺术

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写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其中前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中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投影:

  上阕 写北方雪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阕 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1)承上启下 (前二句)          

  (2)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 

2.上阕的写景,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

答案: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实景;“须”字以下是虚景。

投影:

上阕 写北方雪景 (写景)

 (1)概括写北方雪景 (前三句) 实景 

 (2)具体写北方雪景 (中七句) 实景

 (3)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 虚景

3.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投影答案:

  静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万里雪飘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说明意义:把静景写成动景,表明在毛泽东眼里,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机勃勃、富有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还可以他的《念奴娇 昆仑》、《沁园春 长沙》印证。 

3.“望”字可否换成“看”字?为什么?

答案:不可。因为是登高远眺,只能用“望”。

4.“顿”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顿”不可删去,因为它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5.下阕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答案:“惜”中含有多种意味。(1)含褒意,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2)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3)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投影:

惜 

(1)肯定他们是杰出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贡献。

(2)批评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

(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必将胜过前人。

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认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为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7.主题句是哪一句?

 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这首词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

答案:这首词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首词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投影:

 主题 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雄 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千古,风流豪壮。

重温高亨和柳亚子的评价以印证,说明毛泽东“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投影:

一身文武双栖,将军利剑诗人笔。

四 欣赏配画朗读录音或配画歌曲录音(电脑合成)

事先用 “Auphware”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 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或歌曲录音。

五 指导分角色朗读

1. 听配雪景图片和滚动文字的朗读录音(事先制作电脑软件)。

2. 指导分角色朗读如下。投影下述滚动文字:

女领 沁园春 雪

男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

女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

男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慢)

齐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  俱 往矣──,(慢,拉长)

齐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

3.配乐分角色朗读

六 作业 背诵这首词

沁园春 雪

一 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   莽莽   妖娆   分外   稍逊________         

数风流人物    今朝_______

二 解释词语

  沁园春             北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弛蜡象            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娇               折腰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弯弓               

  俱往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填空

1.《沁园春》是一首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____”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上阕写 。其中前三句是写,“望”字以下是______写。另外,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______景;“须”字以下是______景,即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3.词的下阕是评论______,抒发__________。其中前两句起__________作用。“惜”字领起的七句属表达方式中的_________,后三句属_____________。

4.这首词抒发了对____________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______和无比坚定的______。

5.这首词,写景,______,大气 ______,旷达豪迈;议论,______,______万古,风流豪壮。

四 指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2.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5.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五 背诵默写

1.本词主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阕中概括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阕中具体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阕想象描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下阕之间承上启下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阕中评论古代帝王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分角色朗读

女领 沁园春 雪

男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

女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

男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慢)

齐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  俱 往矣──,(慢,拉长)

齐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

参考阅读资料

一 高亨《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

二 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沁园春·雪》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三 柳亚子和“沁园春”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

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可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2 润物春雨细无声

──《雨说》课堂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都市红花中学 来玉



引言

新的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的理念,要求老师摒弃以师为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学习祖国语言,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丽。基于此,《雨说》一课的教学,基本设计理念是以读带讲,以品促情,以语言品味和思维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感情。

背景

《雨说》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口气,向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唱出的一曲“爱之歌”。这是一首现代诗,诗的语言接近口语,蕴藏着大量浅易明白的意象,整首诗的风格轻柔、喜悦、亲切,充满童真童趣。按照过去的教法,可能是教师让学生走马观花的通读诗歌,然后就是教师问学生答的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这样,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学生的答案也符合标准。可是,由于过分突出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很难让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探索和感悟;而生硬的接受老师的思想,使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至于对文本语言的魅力,就更无从有什么深刻的体味了。新课程标准让笔者明白,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本位,还学生以最大的思维发展空间,教师应似飘洒的春雨,适时点拨和启发,以高超的教学魅力不着痕迹的启迪学生心智,滋润学生心田。

实施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吧。(多媒体:播放歌曲《春雨蒙蒙地下》)

师:欣赏了优美的歌曲,老师想问大家,这首歌歌咏的对象是什么?从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这首歌是唱春雨的。

生:我从歌里感受到了春雨的轻柔,因为歌里唱“春雨蒙蒙地下”,那一定是很柔美的,不像夏天的雨那么粗暴。

生:我听了这首歌之后仿佛看到了杨柳在雨中拂动,杏花、桃花都开了,在雨中娇艳欲滴。

师:是啊,蒙蒙的春雨滋润了大地的花草树木,听,“唰──唰──唰──”,这是春雨在说悄悄话呢,她在说着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吧。(多媒体显示课题──雨说)

(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优美动听的歌曲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体验情感

老师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背诵完毕,学生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对老师的鼓励,不过,老师可不愿意做个糊涂虫哦,老师想请同学们对我刚才的背诵做做评价,好吗?(生踊跃举手,争相回答。)

生:我觉得老师的朗读真是Very good!

师(笑):洋文啊?Thank you!Thank you!(众生笑)

生:我觉得老师你真了不起,这么长的诗能一字不错的背下来。

师:老师的记忆力可没有同学们强了,你们背起来会比老师更流利,更迅速啊。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春天蒙蒙的细雨中。

师:同学们的夸奖让老师脸红了哟,那么,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比老师还要好,不信试试?(学生自由朗读)

(评: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自身的示范,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师(示意学生停下):看刚才大家读得多带劲儿,谁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华?可以选择你自己最感兴趣的诗句朗读。其他同学要注意听,看他读得怎么样,待会儿要做出评价。(点人朗读)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一节。(朗读)

师:好,对这位同学的朗读大家觉得怎么样呢?谁来评评?

生:我觉得他朗读的声音比较清晰洪亮,停顿也把握得比较好。

生:我觉得他在语气上读得还有所欠缺。读得平淡了一些。

师:那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

生:我觉得开头几句是说在冬天等待春的来临,应该读出对春雨的渴盼,最后一句,在万物需要的时候,春雨来了,要读出自豪,欣喜。

师:说得好。那你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吗?

(生朗读,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为他鼓掌。)

(点人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诗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边听示范朗读,边欣赏画面。

(多媒体显示诗歌配乐配画面朗读)

学生齐读诗歌。

(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教学应该突出朗读。以读代讲,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情感。)

三、品读语言,感受意境

师: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于凝练的语言中透出丰富的意象。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品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诗,看看读了这几句诗后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先小组里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好,看同学们讨论得多热烈,谁把自己精彩的品读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共享?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说得很精彩。

生:我喜欢第二小节,读了这节诗后,我的脑子里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春雨细细密密的从天际飘下,就好象是丝线把天和地连在一起,春雨温柔的召唤着孩子们。

师:说得好,继续!

生:“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说明春雨的特点是和其他季节的雨不一样的,她是那么温柔可亲,没有电闪雷鸣。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啊,那么,谁能说说其他季节的雨是什么样的呢?

生:夏天的雨是急骤的,伴随着电闪雷鸣,让人觉得恐怖。

生:冬天的雨是寒冷的,冷雨凄风让人不敢出门。

师:能这样品读,很好。

生:读了这几句,让我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朱自清先生的《春》里写雨的句子:“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师:能注意知识的迁移,融会贯通,很好。

(评:注重知识的迁移和积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生:我喜欢第五节,读了这节后我仿佛和小伙伴一起在细微的春雨中嬉戏,看见放牧的草场已经绿绿的了,溪水叮咚作响,雨点打在池塘里,泛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鱼儿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柳丝垂在水面,美丽极了。

(学生为他精彩的描述情不自禁的鼓掌)

师:你说得太有诗情画意了,让老师也为之陶醉。继续,老师相信会有更加精彩的描述。

生:我喜欢第七节,我觉得这一节用拟人手法,写得很形象。

师:说具体。

生:“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弯”字形象的写出了柳条在春雨中随风飘动的样子,“石狮子笑出了泪”是说石狮子沾满了雨点,“小燕子笑斜了翅膀”一个“斜”字形象的写出了小燕子在雨中斜飞的样子。

师:能够抓住重点词语品析,好。老师想考考大家,能不能仿照这段句式,另写一种事物,体现春雨中该事物的情态?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

生:桃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啊。

生:田野见了我笑彩了衣啊。

生:禾苗见了我笑出了头啊。

(评:学以致用,突出创造性思维,加强口头表述能力的培养。)

师:能够联想,灵活运用,很好。还有没有谈自己的理解的?

生:我读了第一节,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冬天,大地都被霜冻了,水面结了冰,看不见鱼儿灵活游动的身姿,草都枯黄枯黄的没有一丝生机。

师:是呀,所有的一切,在寒冷的冬季最盼望什么?

生齐答:春天。

师:对,在这样的时刻,春雨来了,来探访四月的大地,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杜甫的哪句诗?

生齐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那么,你心目中的春雨到底是怎样的呢?请用“……的春雨”说说你对春雨的理解。

生:我心目中的春雨是善解人意的春雨。

生:是温柔亲切的春雨。

生:是乐观勇敢的春雨。

生:是活泼快乐的春雨。

师:哦,原来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春雨是这么的惹人喜爱啊,她就像是一位爱的使者,悄悄的给大地带来生机,给孩子带来欢乐,诗的题目是《雨说》,雨对谁说的?

生:对人说的。

生:刚才这个同学回答的不够具体,应该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说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雨告诉你的吗?

生:标题下面有副标题。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的,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

(评:通过学生评说,展现春雨的多层面意义,培养学生多方面感受、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师:雨对我们说了这么多话,那么,也让我们对雨说几句话吧。

生:我想对雨说,你是爱的天使,你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花儿有了你才娇艳,树木有了你才茂盛,杜甫用诗赞美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我想对雨说,我想投进你细腻的怀抱,接受你温柔的抚摩。

……

师:同学们的发言本身就是一首首的诗,让老师陶醉了。

师:经过了以上对诗的品读,大家一定已经了解了读诗的方法,诗歌重在朗读,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应该透过凝练的语言体味丰富的意象,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另外一首诗的朗读。

(多媒体显示《再别康桥》朗读)

(学生被其声情并茂的朗诵所折服,听完后自觉鼓起了掌)

师:读得怎么样?

生(异口同声):好!

师:自己试着读读吧。

(学生出声朗读)

师:这节课的时间也要到了,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呢?

生:我欣赏到了美妙的音乐,感受到了春雨的可爱。

生:我知道了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

生:我知道了读诗应该根据诗句了解丰富的画面,抓住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评:以课文为例子,学会阅读的方法,授生以渔。)

师:一课一得,学有所获,老师为大家高兴。希望大家能够用课堂上领会到的方法去指导我们的课外阅读。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里结束这节课的学习吧。

(多媒体播放音乐《春雨蒙蒙地下》,本节课结束。)

收获与反思

1.语文课堂的生机和活力绝对不是来自老师的自我展示,而是学生内在潜力的最大程度的发挥,要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不能让学生做老师的应声虫和教材的奴隶。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课堂应该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学理念,在自主合作探究之中张扬学生个性,深刻理解文本。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以文本为依托,发掘文本内在的思想道德教育潜力,既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彰显人性关怀,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又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提高。因而,文学作品的教学中重视对优美语言的品读和赏析,切实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当是处理作品的关键。文学作品的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而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优美语言上来,这该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吧。

3.课文是例子,重在一课一得,通过例子得到阅读的方法,积累阅读的经验,以此指导学生更广阔范围的阅读行为,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就在于此。而课堂教学也是教无定法,学无定规的。愿沐课程改革之春雨,显课堂教学之生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2 雨说



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 田颖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情。

  教学安排:

  1课时。

  学生准备:

  1.搜集描绘“春雨”的古诗佳句。

  2.朗读预习:读准字音,熟读诗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雨”的魅力。

  作者介绍: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他把《雨说》送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我们来听听他要借“雨”之口对中国儿童说些什么。

  二、品读诗歌

  (一)配乐朗读,理清思路

  《雨说》清新灵动,建议以轻松欢快、优美抒情的音乐做铺垫。推荐乐曲:班得瑞的轻音乐《One Day In Spring》《春日》《Ear Melody》《大地的旋律》)《Melody of Hope》(《希望的旋律》)等;萨克斯乐曲《春风》。

  《雨说》共九节,从雨到来之前大地的渴望到春雨悄然而至的脚步,再到雨的问候和邀请,雨的任务,雨的祝福,一步一步把雨的性格、雨的希望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每一节诗浓缩成一行诗,然后尝试把九行诗组成一首新的诗,以这种方式来把握这首诗的脉络。

  (二)感受诗情,品味雨韵

  先整体感悟,后重点突破。利用朗读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感受和品味。

  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

  (2)读了课文,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词,例如: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雨;乐观、爱笑的雨)

  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2.细细吟咏,重点突破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例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等。

  (2)这首诗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它的运用对表达诗歌的主旨有什么好处?

  (3)自由提问,共同探讨。

  提示:这一部分,教师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和同学们一起品味诗歌的内涵。在自由提问中,可以查漏补缺。中间贯穿朗读,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另外,可适当补入朗读指导。

  (三)联想想像,丰富诗句

  让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在原诗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幅具体、生动、优美的画面,并为每一幅画面起个名字。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像,抛开原有诗句,重新创作新诗。这两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段落中使用,让学生感觉不单调,不重复,在变化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们嬉戏的脚印,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技发芽,池塘里的小鱼儿快乐地向我问好,唱着歌谣的溪水荡起满脸的笑。

  提示: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

  创作新诗句:第一节写久盼大地的春雨,诗人选择了一些意象:田圃、牧场、鱼塘和小溪,请同学们仿照原有诗句,丰富意象,写出新诗句。

  提示:学生的诗也许稚嫩,但只要用心,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放手让他们去写,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芒。

  三、开阔视野,创作实践

  “雨”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是不是也想拿起你手中的笔,对“雨”说说你想说的话,和“雨”对唱一首歌?请赶快行动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说明



课程教材研究所 谭桂声



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本单元选入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借景抒怀。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这首词,在艺术特点上,要注意全词是怎样写景与抒怀的,把握北国雪景与诗人所抒之情的联系;要注意词中是怎样以“诗化”的艺术形象进行议论、评价历代英雄人物的,了解“诗要用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要揣摩语句,体会词中语言的凝练、贴切和丰富的表现力。在内容理解上,要恰当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以及诗人抒发的豪壮情怀,特别是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句意的理解,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这结尾三句是全词主旨所在,因此至关重要。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在建国以来的相当一段时间,人们都遵从此说。但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自然得出结论: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本人作为革命家、政治家的抱负和自信。对此,无须回避。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拟人手法和象征手法。全诗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真情倾诉,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这首诗还采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读完全诗之后再看看“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一标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象征性:诗人借“雨”这一爱的使者的形象,不仅为“儿童”而歌,而且在深层的蕴意上为“中国大地”而歌。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修饰语,并对“笑”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而欢愉的,但其思想感情又是蕴藉而深厚的。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它以情境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这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这首诗的深刻主题和“朦胧”风格,是与它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社会时代状况分不开的。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一首重要诗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蝈蝈与蛐蛐》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蕴含深厚,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全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种赞美大自然永恒之美的颂歌式的田园诗,具有极为丰厚的人文内涵,它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多写小景和避世归隐的田园诗,而反映了另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的分析,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进入诗中的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因此,教学诗歌要在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感受上多下功夫,给以适当的点拨。

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要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其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像,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这些诗的抒情性都很强,适于朗诵,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

要注意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重要的不在“知其然”,而在“知其所以然”,要结合诗中的语境和语句,从互为表里的形式和内容的关联中,让学生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要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比较阅读可以灵活多样。例如,本单元安排了同为毛泽东所作的《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两首词的比较,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两首诗的比较。此外对本单元的各首诗也可以进行比较。例如:《雨说》与《星星变奏曲》的写作有着相近的时代背景,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内容、风格颇为不同而又不无相通之处,可以适当地进行比较。《蝈蝈与蛐蛐》与《夜》都是田园诗。田园诗都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又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扩展阅读,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课本中所选的诗歌,数量十分有限,只能起引导学诗的作用,而学生在课外读一些诗歌,在扩展阅读面、培养读诗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上,都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本单元设计了一些写作的小练习,如《雨说》一课,让学生“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去感受野外的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星星变奏曲》一课,要求“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或愿望”。这些练习,让学生尝试写作诗歌或抒情短文,使读诗与写作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抒情表达能力,增进学生的学诗兴趣。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雨的诉说”。这是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活动,试图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习焉不察的雨这种常见现象,来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诗意之美。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开展。

简而言之,通过本诗歌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欣赏一些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使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诗歌教学也要着眼于素质教育,要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具有初步的“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既能知道什么是诗,什么是好诗,好诗何以是好诗,又能更细心地体验人生,更好地发现和体味生活中的诗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7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设计



湖北省宜昌市五中 朱莉 萍徐敏



教学依据

世上有一座桥,这座桥便是成长的桥。它是父母用自己的青春为子女搭起的一座生命之桥,是用希望和奉献搭起的一座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梁。

傅雷和他的夫人就为他们的儿子搭起了这样一座桥梁。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0年至1966年间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180多封家信,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后来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在信中,父子俩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无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法代替的。正如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说道:“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的一些青年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贯穿全书的情意,就是要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而且,从这些“长篇累牍”中,确可见一个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且不断地以一个长者的人生体验、艺术心得与生活智慧作为孩子的明灯,处处闪耀着深刻隽语。

精选的《傅雷家书两则》,就似全书的一个缩影。

这两封家书,第一封,写于儿子精神消沉之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写于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之时,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这篇课文从两个方面表达出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尽管写作年代不同,写作内容不同,但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倒,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这一主旋律将这两封信融汇贯穿了起来,足见编者的良苦用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故阅读这两封家书,除了可以充分感受到傅雷那份动人的舐犊之情外,对于教育我们的学生要做怎样的一个人也是有极大启示的,故教学时可以据此来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为他们打开一片精神的空间领域。

此外,由于本文是书信,书面色彩较浓,抒情、描写也比较细腻。又由于书信写作时有更多时间来思考斟酌,故表达时逻辑性强,思维严密,且作者态度谦和,语气亲切,多了一种如朋友谈心般的情真意切、语重心长的关心,少了一份长辈训诫时的严肃克板、不可抗拒的威严,在充满着浓浓父爱的同时,又蕴涵了一些深刻的哲理。如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几处的议论就饱含哲理、耐人寻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由于九年级学生毕竟只有14、15岁,尚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体验,故这几处语句,学生的理解可能难以达到所预想的深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阐发的深度和分寸,不可随便带过,既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以免学生对久远的时代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与风格,体会作者极具逻辑性的表述和严密的构思,把握融汇贯穿于两封家书中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有赤子之心的人。进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阅读课文,在读中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与风格,感知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望;在读中品味语言,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在思辨的过程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家书的学习,感知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期望,进而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深情;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进而激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情感的培养,应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讨论探究中加以实现。

[教学方式]

1.将两则家书联系起来思考。第一则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则家书,写于儿子成功之际,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消沉时,要坚强;成功时,也要坚强。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应该坚强的,故将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两封家书结合在一起看,联系起来思考更具启发性──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强。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利于学生整体的把握。深入探究时,可让学生自由阅读,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贯穿于两封家书的主旋律──“坚强”,抓住几个有哲理性的句子进行,从而融汇贯通地理解全文。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读中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形成自己对课文内容和表达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

4.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营造交流的氛围,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对课文进行积极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而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调动情感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成功的导语是一堂成功的课的开始。导课方法多样,可由关于母爱的诗引入父爱,也可直接由关于父爱的故事导入,还可以从介绍傅雷导入。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学生们熟悉的李春波的《一封家书》这首歌曲导入。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学习文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致感知这两封家书写作的时代、内容虽不同,但都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做一个坚强的人,从而体会编者将这两封家书编在一起的用意。

三、抓住文眼,领悟主旨

让学生在读中,结合语句,结合自身的积累与生活,通过对“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饱含哲理的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并为学生思考“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打好基础。

四、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这一环节,仍离不开一个读,不过这次为了让学生能尽情地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可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读中体会朋友般的父子情,从读中获得启迪,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从文中走出来,让学生再次重新审视自己的亲人,特别是感受表现不太明显、常被忽略的父爱。利用口、手结合的方式,先口头表述,再用笔抒怀。若时间允许的话,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老师也可参与进去,师生同讲。

六、相关链接,扩大阅读

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在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教学中,光靠课堂是学不好语文的,它还需学生在课后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不断发掘、填充,自由地吸收更充分的养料来成长,故通过相关链接这一途径,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0: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