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5-29 19:30:00
|
只看该作者
李怀源:刚才我们听了课标修订者巢教授对于阅读能力的观点和看法,或者说对课标的一些认识和解读。阅读能力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培养的,是不是我们每天一篇一篇地教课文,把12个学期所有的课文都教完了,我们的学生就想当然地具备了课标当中所描述的这些阅读的能力了呢,其实不是的。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课文和语文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更提倡的是用课文去教语文。对于教课文和教阅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怎样才能把课文教好,怎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我们来看一看,台湾小语会长赵镜中教授是怎么样来看待的。
赵镜中:政府开始做这样的一个教改,到了2006年他们又参加了台湾也参加了其它地方的教研,结果香港第二名,新加坡第四名,台湾第22名。我自己在教育部工作,在做阅读教学这块儿,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研究,我们知道教课文不等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我们虽然知道但是我们怎么去讲,怎么跟老师谈没有用,因为整个社会氛围还没到那个地方。讲没有用,去考吧,考出来的成绩就不理想。
我们看一下这是国际间对阅读能力的鉴定。我看过大陆的课纲,你们现在应该叫做课标,我觉得大陆的课标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不是在这边就故意说好话,我现在正在做这样的比较研究。因为台湾大概在2002年公布了最新的课纲,之后接下来8年内要推出新的课纲,我们单位就负责要做这个事情,所以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国际比较研究。我手上都拿着各国的课纲在对照,我们确实看到了大陆课标里面听说读写各年段的能力安排,各方面我觉得是蛮清楚的,不繁琐。台湾新的课纲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能力为导向,我们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唯一的问题是能力导向是有分段能力指标来牵线的。我们把语文的能力在国民教育界分成三六九,三年级六年级跟九年级。第一阶段,小孩子应该在三年级达到这些能力,就是所谓的最低标。问题是到第一阶段这三年,他达到的听、说、读、写、注音、符号六项,每一项洋洋洒洒列了数十条的分段指标。所以到三年级我们的孩子要达到一百二三十条能力指标,太繁琐了。老师在执行上有困难,可是你看国际间,他们对阅读能力就是这几条就够了,就清楚地标识出国际间认为一个公民应具有的阅读素养就这些,学生能够理解并能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
很重视运用、理解和利用,不是只有接受。能够从阅读中学习,所以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先知。当然语文的相关知识技能,一些词汇、篇章、结构这些概念也是知识。但是除了语文知识之外,阅读可以学习科学,阅读可以学习社会,阅读可以学习艺术人文。孩子要通过阅读来学习,然后参与学校中,社会中的社区活动。阅读应该是有一种乐趣,就这么简单,不管他是小学中学大学都一样。那语文的知识结构是不是像数学或者科学知识结构有系统呢?一般来讲是没有的,不是很早就推进了所谓的集中事实大量阅读嘛。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累积了相当的量,台湾累积知识的常态分布,一到六年级的识字量基本上都差不多,而且这个都不重要,不是说你哪个字你一定要先认识,不然你就不能学了。所以语文课的特色不像科学和数学,它需要有它的结构性,2006年国际间对阅读能力是这样子鉴定的。反过来我们自己教学的现场,我们写出来的教学目标是不是会导向这些,还是其实没有导向这些。在台湾我们看出来,我们没有导向这些,所以我们去参加比赛,我们的成绩单就不好。而他们会考试嘛,需要测验,他们刚才的那五项,把素养转化成具体的指标,然后由指标去命题,才能够检测孩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要测的主要不是文学故事体,他要测说明文。所以我们阅读最大的一部分就是说明文,也是生活里面最大的一块儿。我们需要阅读是因为我们需要获得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资讯,解决我们的生活。文学的阅读其实多半是陶冶心情,但是文学是介入文化的非常好的桥,文学又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所以在语文教学里摆脱不了文学,这个是没有话讲的。但是语文教学不能只教文学,更重要是教一些实用性的文章,然后会写这样一些测验。他的题目是这样出来的,出来题目之后,他会做一些问卷。因为考试不见得的准,他还要做一些现场的访谈问卷,所以我们基本上相信这样一个国际组织的调查是公正的,是客观的,是有效的。
我们再来看,我们出来的成绩是怎么样的。例如他考了一篇这样的说明文:美国第一位宇航员回来后写了一本自传,描述他自己在太空中的生活经历。这样的一篇文章当然不是硬的科学性的文章,它是自传体的文章,所以里面还是有一些文学,但是包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他就会出这么一大段文字,这个女太空人谈她怎么样到太空。好象是去年吧,我们的第一位太空人离仓太空漫步。其中就写到她在太空中怎么穿太空衣,穿了太空衣之后才能出去。然后你注意到他除了说明了之外还有这种方块,这是说明性文章的特色,它不是都是叙述的,还有一些不同的,你看会有一些表格来帮助说明的。他们的题目是怎么出的:“为什么太空人需要准备几个小时才可以出太空仓,举出两个理由。”其实这个还不算太难,直接可以从文章中找到。可能文章里面有好几个理由,他只要你找到两个就好。“为什么隔壁仓里需要有第三个太空人”?这个问题还是可以从文章里找到,是可以直接提取的。“为什么作者提到太空人走进太空前会再一次抓抓鼻子”?这个问题文章就没有提到,必须读者做一些联系,做出自己生活经验的联系。当他穿上套圈的宇航衣的时候,他再也没有机会触摸到自己的身体了,也许我们不会有这种经验,因为你随时都可以抓都可以摸得到。但是当你到太空里面穿上太空衣的时候,你就感受不到自己真实的皮肤了,所以他们习惯戴上头套的那一刹那抓抓鼻子。
李怀源:刚才通过赵镜中先生的介绍大家应该感受得到教课文不是教阅读的全部,它只是教阅读的一小部分。我们说除了教课文以外,还要让学生去读很多其他的读物,或者是相同类型的文章,或者是一本一本的书。但是教课文本身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目前的情况下,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应该先教好课文才能够再完成其他的阅读相同类型的文章,或者是一本一本的书。如果我们连课文这一篇一篇的短的东西都没有教好,那学生学习那些长文章的时候,需要那一本一本书的时候肯定是有问题的。怎样才能把一篇一篇的课文教好,其实我们可以借鉴其他人对于问题的一些设计,我们就可以知道教课文不只是去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我们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工作去做。
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美国语文》当中关于阅读的一些提示。我所列出来的这些就是直接摘取美国课本每一篇课文后面直接列出来的题,没有经过任何的改动。我们来体会一下,美国语文的课文后面这些问题对于阅读的指向,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这是我所看到的这部《美国语文》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篇,是以美国的历史为线索,选取一些美国历史时期的文章来让学生学习,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是哥伦布写的一篇文章,在后面的阅读理解的问题里我列出这样几个方面,大家可以看,有阅读理解,有思考,有评价,有应用。
我们首先来看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有三个问题。一、哥伦布看到景色之后的反映是什么?这个要到课文当中去找。二、根据哥伦布的叙述,为什么当他和船员们到达那些房屋的时候里面空无一人?这个时候光到课文里面去找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是让我们根据哥伦布的叙述去想房屋里面为什么是空无一人。这个是学生凭借文章当中的那些细节自己去推想,去猜测,这个理解就已经是在整理信息重整信息的基础上再去理解了。三、哥伦布打算在这个岛上停留多长时间?文中没有给出详细的直接的说明,这个要让学生自己去想,要去文中找相应的信息来证实自己的推断。这些是关于阅读理解的,也就是说只有学生理解了,才能够有回答这些问题的权利。
第二再看思考,它列出了解释、评价和应用这样的三个角度。第一,你怎么判断岛上的美景给哥伦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课文中找证据。它括号列出来要证据支持,这就需要学生再细读这篇课文去找一条一条的证据,直到把所有的证据都找出来。第二,思考哥伦布选择送回西班牙的样本最大的初衷是什么?光靠这篇文章是不能分析出哥伦布把好的样本送回去是干什么的,要结合哥伦布航海的历史。哥伦布出来就是为了发现财富,他把样本送回去告诉西班牙的女王,我在这里发现了财富,你要不断地支持我发现更多的财富,这是要学生去分析的。第三,根据哥伦布的叙述,第一次与当地人的相遇是怎样进行的。要概括哥伦布是怎么和当地人相遇的时候进行交流的,这就是解释。要凭借文本的信息,生活的经验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释这些问题。
第三个角度是评价。如果哥伦布写作的目的是请求进一步的支持,他在证明自己探险活动的价值方面做的如何。这个就已经不是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了,就要读者做出自己的判断,判断哥伦布价值方面做的好还是不好,通过叙述我们来评价。
第四个角度是应用。如果这篇叙述是由一名船员写的将会有怎样的不同?假设换一个角度,不是船长写的,不是哥伦布写的,而是一个船员写的,会有怎样的不同。学生怎样才能把这个问题圆满地来解决,他去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第五个,如果这篇描述是由一名观察船员活动的美洲当地人写的,将会有怎样的不同?你再去假设这个由当地人看到的这么一群人来到了他们的土地上,他应该从哪个角度上去写,应该怎样去重组这篇文章。这样就会发生角度的不同。这个时候的阅读就已经不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了,而是站在写作的角度。我们换位去想从这些人的角度应该怎样去写这样一篇文章。
一共是九个问题,当然这是中学语文教材,但是我们从当中这些角度可以看到美国语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只是让学生去感受和理解还有很多重要的能力。甚至我们刚才谈到的重整信息的能力、解释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伸展的能力都在里面包括了。
我们在来看《独立宣言》当中对这些问题的设计。我们可以只看括号里面的。比如说解释里面有分析,有推理,有联系。在扩展里面又谈到了表演艺术连线。他说“《独立宣言》如果作为一篇演讲会同样有效吗?解释理由?”如果是有效,他怎么样?如果是无效,那又是怎么样?这个时候就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了。大家都知道美国都靠竞选演说才能够竞选总统,这个问题就把《独立宣言》拉到生活中,如果它是一篇演讲会怎么样?因为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肯定也要用到演讲。比如说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他的理由,这就是阅读。
在《美国的危机》这篇课文当中,在括号里面有归类,有证据支持,还有评价。在《普利茅斯农场》这篇课文中,在括号里面列出来有归类,有分析,有综合。通过这些大家可以看到美国的语文重视的不是文本意义的挖掘和解读,而是对于学生作为阅读个体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从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一些多角度来实施。其实台湾是很早学习外国的,包括美国先进的阅读经验。当然他们也有一些做法,也有一些成功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学习。但是可能也会在这个问题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碰到一些问题也是我们将来会碰到的问题。所以下面我们还是看一看台湾小语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关于“阅读能力应该怎么来教”的一些观点、看法和做法。
赵教授:教课文与教阅读这两个之间怎么去区别,可能各位老师没有很清楚的答案,但是要看老师的关注点是不是有一个对照。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时候我是要做课文教学,有些时候我是要关注孩子的能力。
给大家看一个故事吧,应该让大家比较轻松一点。我来读读这个故事。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在阅读故事的过程里面都做了哪些事情?
《谁的脚踏车》这个是我的脚踏车。这是谁的脚踏车?老师说毛毛虫。毛毛虫有几只脚,这个踏板够吗?这个谁的脚踏车?老师继续猜测,老师猜测的判准是什么,我们开始观察,我们开始注意细节,我们开始连接生活经验。这是我们的脚踏车,这是谁的脚踏车?注意这个车子特征,它有一些很特别地方。这些东西跟我的生活经验会有产生连接,我们是一个阅读者,会很自然的做这些反映。它的特别的地方是轮子很厚,前面有一个水桶,后面还有一个耙子什么的,什么动物需要这样的车?这是谁的脚踏车?相对起来很小,重要的是它没有把手,然后前面有一盏灯,什么样的动物需要这样的脚踏车?土拨鼠扒洞在地底下暗无天日,睡觉需要掌灯照着,然后打到哪儿算到哪儿,不需要这个把手。这么小,这是谁的脚踏车?蚂蚁?蚂蚁有几只脚?它的脚放在哪里啊?它连踏板都没有,也没有把手,蜗牛?蚯蚓?很像。它是一种菜虫叫尺蠖,它的行迹是一伸一缩,一伸一缩,所以你看他根本不需要踏板,他就用自己身体的伸缩就可以前进。您在读这个的时候没有读任何文字对不对,所以老师比较容易还原到很原始的像孩子一样第一次阅读的那种经验。我们如何去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去读懂他,去推论去判断。我们都在做,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其实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我们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所以老师说是“蚂蚁”,但是想想又不对,“蜗牛”也不对。
阅读不是我们以往所说的练字识字的一个过程,阅读是一个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由读者去建构意义。我刚才讲了课堂课文教学,我比较忧心的是课文教学的过程里面是老师帮学生建构意义,虽然也在建构意义,但是是老师帮学生建构意义。有时候孩子确实需要老师的帮助,但是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自己能够面对作品自己去建构意义,而且最好是他建构出来的意义是符合一般大众的一种共同的观点。另外他在建构意义的过程里他又能获得更多的创意,这个是最好的阅读者。《这是谁的脚踏车》特别的地方在这儿,谁需要一天到晚地背着一个树啊,很怕热的动物背着,是吗?不是,是怕变色的动物,它是一只变色的蜥蜴,他背着树的话至少可以让自己永远是绿色的,他不用随处变颜色。《这是谁脚踏车》一样,它没有踏板,没有把手,但是大了很多倍。但是你看相对起来,其实我们成人在阅读的时候和孩子一样,我们用好多的线索帮自己读懂,我们越能利用线索就越是一个好的阅读者。这是谁的脚踏车?可能是鸵鸟的。鸵鸟是跑得最快的鸟,所以他根本不需要踏板什么的,他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沉重身体的有一个地方坐一下就可以了,他自己跑起来就很快了。特别的地方是他的把手特别地长,可能是长颈鹿,长颈鹿是脖子长,不是把手长。可能是袋鼠的。这是谁的脚踏车?这个没什么的特别的,这个是我的了。故事的结尾,小蜗牛,你的脚踏车呢?刚才有人提到蜗牛?那请问各位老师您觉得蜗牛给他设计一个什么样的脚踏车最适合它?
李怀源:刚才,通过赵镜中先生比较有趣的演示了这样一个画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教阅读的时候会使人去思考。阅读本身的意义不在于去获取多少知识,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维获得发展,情感得到熏陶,同时获得语言、文字、学习各方面的基本经验。所以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对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两方面结合在一起的。有了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就会慢慢地形成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自己自愿地阅读,并且老师给他一些方向的引领的话,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提升。其实学生阅读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老师能够正确地去引导,而不是抱持着我们固有的观念与方法。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地提升。
我们看一下本讲的作业。
第一,设计一个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课文的教学片断。第二,你现在是如何认识词语教学的?设计一个词语教学的教学片断。第三,在平时的教学中,你培养了学生哪方面的阅读能力,举例说明。
推荐大家读一篇文章,两本书。第一篇文章是祝新华的《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当中的运用》这篇文章网上有,在《小学语文》的2008年的第四期也已经刊出了。一本书是吴忠豪的《外国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书是张健鹏,胡足青翻译过来的《美国语文》,一共是上下两本,是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
希望老师们通过这样的阅读,对阅读能力的层级了解的更多一些,了解阅读能力的层级不是我们人为的要把阅读能力分成很多条目来,而是让我们感受到阅读能力应该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目标。我们在进行不同课文的阅读教学的时候,自己要有所选择。起码我们每一位老师心中要有一个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不只是阅读教学的全部,阅读教学还应该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有更多的更加完备的其他方面的认识。所以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来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去补充自己关于阅读这个理论的欠缺。好,这一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