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4-25 19:56:00
|
只看该作者
二、认真扎实解读、研读教材,发挥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
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策略的课程,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课程。教师可以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适度延伸拓展。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实现语文的工具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呢?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如何开掘文本的时代内涵并充分实现其当代意义?怎样理会和把握文本的编著意图和特定的意义寄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主体间的充分对话,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好对文本的解读工作。有人说,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研读文本的思路呈现给学生的过程。现在的语文教材课文均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编排的,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阅读文本对教师、对学生都是重要的一课。学生可以不去关注,而教师却要研读教材,学会对话。
首先,一册书在手,教师要先学会和编者对话,分析课文在教材中的安排意图;我们要学会与文本及作者对话,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理解文本的内在特性。例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阅读教材共24课,分7个主题单元,分别是“壮丽山川”“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三亚落日》《烟台的海》各具特色,读之如身置其境;《最大的麦穗》和《孔子游春》展示教育家不同的风采,循循善诱,寓教于乐。《广玉兰》《夹竹桃》均为大作家、大学者为寻常花木写就的小文章。作者“信笔写来,举重若轻,言近旨远”,虽是小文章却尽显示大家风范。不同年级段的教材编排上也有呼应,如五年级语文上册的“园丁之歌”单元,两篇文章写了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精神和高超艺术。六年级下册教材则同样安排了最后一个单元4篇课文,涵盖古今中外于,写如天的师德、如海的师才、如山的师恩等,教师要切实做好文本的解读,这样才能“厚积薄发”,真正有效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其次,教师要在适度挖掘文本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会与学生合作探究,独辟蹊径。教师在积极解读文本的同时,还要学会与学生对话,以期预设有效的教学活动。如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要求学生养成“勤于收集资料”、“不懂就问”的习惯,其中“勤于收集资料”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有选择的予以帮助,而不能局限于或将此定义为必须掌握的文字内容。还有就是我们要关注文本体现的价值观,如苏教版第十一册《船长》一文,课堂上安排学生讨论“船长有机会逃走么?”就打破了甚至偏离了原有文本的价值体系。
第三,教师要积极拓展延伸文本的内涵,利用课堂契机,引导学生将现学的知识内化。语文课堂不确定的因素往往出人意外,教师要有预期的感应能力,善于处理突发事件,善于抓住细节,不能为了实效而放弃有效,不能为了成绩而放弃探究的机会。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教学,课文本意是要教育学生学习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如果教者直接将答案公布于众,就失去了文本所承载的生活哲理,一个单元的教学则毫无意义。我在教学中抓住了老人的话语“不累,不累,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引导围绕“累?不累?”,让学生读书寻疑,再通过合作探究:“游人累,为什么70岁的老人不累?”、“老人能活到100岁吗?我30年后的他会是什么样呢?”、“老人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处,这笑声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等系列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讨论、思考,学生的情感体验会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人勤劳的品质和豁达开朗的胸怀中得以升华。
把握的文本解读的深度、宽度,有利于学生看清问题的实质,但只有把握文本解读的广度,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的“辐射”作用。
三、依据教材进行专题阅读,重视教学反思,学会与学生对话
把握文本解读的广度要求以文本的“共性”为指导,以文本的“个性”为辐射点,进行广泛的比较阅读和探究。只有把文本置于一个相关的系统中,才能全面地把握文本的阅读价值,才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开辟广阔的空间。在课后的反思中,教师要敢反思、勤于反思。周恩来总理说过:“要让我写自己的历史,我就写我的错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要写我们课堂教学的不见成效,我们要学会反思,就写我们的对于课堂教学的认识,去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于永正老师说过,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现如今,追求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已成为每个老师的祈愿,但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分数走捷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么样,还取决于学生的收获如何,课堂的有效性是一种隐性的,我们不能要求这样隐性的东西在短时间内显性化,要将孩子长期的发展放在首位。有了这样一本课堂笔记,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一时的成绩带来的只是恒久的痛!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其中,最应该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后进生这一群体,对待他们,我们不能简单的告知答案让其死记硬背,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育,只有从心底里感到老师的话是对的,(也就是说只有取得了心理认同)才能接受并改正。农村缺乏家长亲子陪读的环境,学校承担着孩子的教育任务,对于后进生,我们一线的老师多了一份重担,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上,老师要有耐心,注意个别辅导,激发学生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多以各式活动为辅助手段,同时配以一定的考核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团体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目的是帮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不能将课堂教学仅仅当做是一种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适应减负条件下的教学任务,是值得我们教师考虑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