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音乐优秀教学论文:“动情”与“情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20 21: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动情”与“情动”

常州市实验小学   朱月红

音乐教育旨在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逐步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音乐是美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 是一种崇高的心灵语言。而审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关注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主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为学生的情感投入是音乐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试想,如果没有师生共同的情感参与,,仅仅依靠音乐本身的魅力,或者大家在教学中都只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情感的参与,陶冶情操又如何实现呢?

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觉得音乐课应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音乐变成主动参与音乐真正“动”起来,而且是有情感体验的“动”起来——从心理到生理,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教学要求到教学组织。因为“动”起来才是真正体现音乐课的学科要求和目标要求;而“动”起来的音乐课才是学生最渴望的音乐课。因此,如何关注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情”的体验,并且让学生在 “情”的基础上“动”起来,是值得广大音乐教师深思和研究的课题。

一、以景激情,增强兴趣。音乐教学应该不断地创设一个又一个音乐审美的艺术环境,教师则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审美体验。使他们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和心灵对音乐作品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通过创设与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在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船夫曲》时,这是一首选自于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改编的标题音乐,我觉得仅有音响资料不够,便精心挑选了VCD碟片,借助惊心动魄的画面引出音乐,把汹涌奔腾的黄河展现在学生面前,把船夫们与湍急的黄河水奋力拼搏的惊险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全曲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向人们展示了黄河水流湍急的险恶景象,引出了船夫们与风浪勇敢搏斗的场面;第二部分展示了黄河平稳的水流,开阔的河面,船夫们战胜惊涛骇浪后歇息的场面;第三部分在短暂的平静之后,战斗的召唤再度响起,船工们又投入了新的搏斗中。这一切让学生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与优美音乐的意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仿佛孩子们也与船工们一起投入了与风浪的勇敢搏斗中,与乐曲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同时还通过音乐与画面相结合,理解了“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以及“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深刻含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巧妙地架起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使比较单一枯燥的欣赏资料变得更有吸引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让学生由景入境,以视觉为突破,听为契机,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去感知乐曲,情不自禁地被音乐深深地吸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4-20 21:22:00 | 只看该作者
二、以情“动情”,激发热情。卡巴列夫斯基在《这样给孩子们讲音乐》一书中讲到:“我们时刻都不要忘记,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引起听众对音乐的兴趣,从情感上吸引他们,用我们对音乐的爱去感染他们。”在音乐教学中也是这样: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善于凭借自己对音乐执着的追求和对学生的热爱,以情激情,以情动情。

1.教师参与,师生合作。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以教师丰富的情感与完满的人格去感染、塑造学生。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一旦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上,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在《我的小鸡》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爱抚小鸡的心情,表现小主人公对小鸡的喜爱,唱出小鸡的“小”“绒”“可爱”,我特地从商店买来了一只“小绒鸡”,启发学生将爱抚小鸡的动作“轻”“柔”“爱”表现在歌唱的情感里,看着“小绒鸡”(道具)那毛绒逼真的样子,学生的歌喉不再叫喊,歌声的音色柔和了,这种有效的方法避免了教师语言上的直白:“这儿的力度要强些,那儿的力度要弱些”和机械地“这儿重一些,那儿轻一些”的要求。“大鸡”“小鸡”进入课堂,小主人公出现了,师生们都进入了角色,分别用动作表现给小鸡喂水吃米等等。教师的忘我投入,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教师富有表情的表演感染了学生。师生间流露与交流了丰富的情感,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得到了发展。

2.鼓励探索,以情育情。教师首先要具有爱心,要爱事业,爱学生,博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以爱心为基点,以教师之情动学生之情,引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其次,音乐教师不仅仅是音乐作品的欣赏者,更是音乐作品的传递者。因此,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脉络,并通过恰当的手段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孩子们天真、单纯的心灵能够进入音乐的殿堂,也让美的音乐更好地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田。至今我仍然记得一位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架起了六面大鼓,让小朋友感受、体验、探索,从实践中去研究鼓的各种演奏方法,当时,小朋友的心情非常激动,拿着小棒槌到处乱捣,课堂上乱成一团;一位中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走上讲台,抱一抱大号、黑管等乐器,试着吹一吹,从实践中去辨别各种管乐音色,这种种微小的细节,传递着教师的爱与信任,学生虽然没能奏出好听的旋律,却鼓起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勇气,正因为这一点,这些孩子产生了要了解、甚至要学习演奏各种乐器以及听这些乐器演奏的音乐的欲望,他们纷纷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器乐曲的视听资料,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选择的音乐,讲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这也是教师的精心构思。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接受转化为积极探索,对音乐的神秘感、陌生感消除了,开始自然、主动地接受音乐了,自发地学习音乐了。由于音乐教师以自己丰富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用真实的情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倾注于教学中,激发了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也融汇到歌声中,这种情感体验、情感交流创造了最佳的审美情境,使受教育者无拘无束,轻松自由,带着美好的心境,不由自主地走进音乐天地。

三、以创“情动”,丰富音乐表现力。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于创新精神,教育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音乐教师应该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并且敢于创新的学生为己任。音乐的创造性体现在哪里?是否只有创作一段乐曲、创编一段舞蹈才是创作呢?非也。创造的源泉是丰富的想象,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采用多元化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1.以想象作为基础,组织音乐活动,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从儿童好动、好玩的特征来看,把音乐游戏、音乐活动放到课堂中,受到孩子们普遍的欢迎和喜爱。音乐活动使孩子们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使学习不再成为负担,使小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挥。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丰富,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调动他们的情感,利用他们善模仿的特点,放开手脚,引导他们把音乐转化成自己情感化的想象世界,尽情地用肢体动作表达内心情感。在学习歌曲《郊游》,我组织孩子们高高兴兴去郊游,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孩子们发挥想象,用各种各样的积木道具和孩子本体来模仿独木桥、山洞、树林等各种场景。郊游开始了,音乐响起,不同的景点有着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创意,教师鼓励孩子们无拘无束地、根据音乐指向进行活动。在整个音乐活动中不是“乱动”,也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表面的热闹,而是要求围绕音乐主题展开的活动。“动”的关键是要找准音乐的审美点,找准学生的动情点,并且在二者之间找准促动点,唤起学生对美的深切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统一与变化,随着音乐以动作、姿态、造型来反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抒发自己的情感。

2.通过多元化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探索音乐。由于学生心理、阅历、经验的差异,在欣赏同一作品时,所得到的情感效应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在欣赏电子琴演奏的《雪花飞舞》时,有的孩子说:“乐曲描绘了一群蜜蜂在辛勤采蜜,为人们奉献香甜的蜂蜜。”有的孩子则说:“乐曲描绘了寒冷的冬天,漫天的雪花在跳着芭蕾舞。”相同的乐曲得到了不同的答案,这正是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后得到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第三部分快板的一连串下行模进音型时,我问:“你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会不假思索地说:“非常好听,但我听不懂音乐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不习惯独立思考或依赖性太强的表现。如果立即将所谓的“正确答案”告诉他们,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但学生的想象思维、创新思维也就终止了。于是我采取了让学生采用听音乐与看图画相结合的方法,配上一幅秀丽的山水画。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展开联想,其结果就大不一样了。有的说:“好像鱼儿潜水,寻找美丽的水底世界。” 有的说:“描写夕阳西下,湖面上的夕阳和群山的倒影在微风中轻轻波动。” 还有的说:“好似表现荡浆、摇橹和浪花飞溅的一种动态美。”对于不同的答案,我都给予了恰如其分的准确评价,并鼓励他们继续发挥想象。力求每一次创造都有新的感受,新的突破,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表现自我,真正成为音乐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心灵深处这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学生爱思、乐学、要学。如若老师一味地让学生的回答接近教科书的答案,便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熄灭想象创造的火花,以至于扼杀学生的创造。诚如乐圣贝多芬说言:“没有一条规律不可为获至更美的效果而破坏。” 在整个音乐活动中,我们只有抛弃完全模仿,超越模仿,教和学才获得真正的生命。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是人类创造音乐的一种主体力量。情感是音乐的灵魂,每一部作品都是用声音编织出来的艺术,音乐的世界奇妙无比。音乐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着眼点,制定情感目标,关注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构筑起一座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促使音乐与心灵的沟通,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尽情地享受美、创造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 00: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