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1-4-19 22:24:00
|
只看该作者
1、造型的联想
陶艺课上,当每个学生分到一块陶泥时,大家总会问到同一个问题:“老师,我们做什么呀?”其实,这时候学生们已经进入了创作的初始阶段——构思,他们正在从泥土中寻找感觉,这时老师要给他们一个适当的引导:“同学们,捏捏看,自己手中的陶泥像什么呢?你感觉到或想到了什么呢?”大家开始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开了,讨论中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他们通过捏塑陶土创造出各种造型,恰好把这种体验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能够满足个人欲望的游戏性、趣味性的探索过程,就是最简单而完整的创作过程,学生们在这样的启发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老师简单地教一些揉泥、搓泥条、粘接、手捏、打泥片、挖空等做陶技法,那么学生们无拘无束的创作就会非常活跃,作品的个性也会非常强,每个人都能创作出单纯、自然、原始、粗犷的陶艺作品,而且大家的作品形态各异、生动有趣、富有灵性。
2、装饰的追求
很多同学作品“完成”后,迫不及待的想表现自己,展示成果, “老师,我做完了!”一看作品大形不错,但表面的装饰太缺乏,有的无修饰或装饰潦草致使作品内容空洞,实在可惜!所以我很看重这似乎无关紧要的一步,要求学生课余搜集一些废弃的小物品,如:断锯条、破木片、草绳、布块、印章,凹凸不平的材料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废品在陶艺装饰上可是“大显神通”,做出很多漂亮而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受益匪浅。利用陶艺制作工具和自备装饰材料混合起来使用,参考以往学过的刮画法、压印法、粘贴法、刻坯法、施釉法、综合法等等装饰方法,根据陶艺作品的自身特点进行有个性的加工处理,会给作品增色不少,而且比较耐人寻味,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3、点题的烘托
A.作品的定位:作品最后完成阶段,在造型和装饰方面作小部分的调整,从而更加贴近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想法,如:侧重抽象倾向还是具象倾向,或者是其它方面的倾向。
B.作品的最后命名:好的陶艺作品有时体现的就是一种思路或创意,要完美的体现这种思路,命名显得格外重要,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作品辛辛苦苦完成后,没有一个“名字”能够贴切地反映作者的意图和想法,确实美中不足,感到很遗憾,有必要好好的去推敲。
三、 开展陶艺游戏,积累感性经验。
儿童的陶艺活动是一种游戏。因为这种自由制作过程没有强制的目的和社会实用价值,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儿童作用于陶艺材料的过程,就是将自身的经历和体验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意义的过程。而儿童的陶艺作品则是儿童自我的一个部分,表现了他的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然而,还应该看到,陶艺活动除了对儿童的一般发展具有教育意义外,还对儿童发展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陶艺活动不仅在现实生活层面上,而且在对美的追求的层面上,能使学生感受和理解真、善、美,引起学生的情感律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