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观摩研讨活动感悟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0 08:4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向优秀教师学习,沿途所遇皆是风景。

笔记本上多了三节课的笔记,多了孙桂玲老师的点评。这就是我半日的收获,我想这就是我看到的风景。

孙老师说:“教育之路,任重道远,有风雨,也有风景。”那一刻,我抬头看到孙老师站在会场的舞台上,那每一句精彩的点评都深入到我的心里。那一刻,我低头看到自己笔记本上满满的笔记,那每一个我不曾思考过的词句都让我充满渴望。我渴望每一次的学习都能成为我带领我学生进步的垫脚石。孙老师也说到:“拿来主义不可取,希望老师们能够在探讨中有进步,带领着学生去进步。”我会铭记在心。

周老师的课让我想到了一句名言,“能变成小孩子的老师,才有资格去教育孩子们。”周老师在课堂上蹦跳着鼓掌说道:“儿得活,儿得活。”我在心里不由得发出“周老师,你赢了”。这节课让我再次想起曾经的一次学习中,专家指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一定是以激发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为根本,周老师就是在践行这样的说法,我很佩服。

贾老师的课有幸第二次聆听,借用孙老师的点评,贾老师的课上的大气。两次课,贾老师个人独特的教师魅力再一次感染了我。诗有云:“师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我想贾老师的这节习作指导课,让我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赵老师的课是一堂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的常态下的好课。《青山不老》人文主题明显,赵老师设计的为造林功臣书写碑文让这节课的厚重感彻底激发出来了,孩子们笔下的四字词语也迎来了台下老师的掌声,我想此刻孩子们心中是暖的,被老人的精神打动着,被台上这样优秀的老师引领着,孩子们是有所悟有所得的。

最后,孙老师对以上三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盘点式的点评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盘点如下:

文言文教学,两个不必一个必须,不必让学生背诵字意,不必让学生背诵翻译,必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督导诵读。

习作单元教学,以单元为主体,以生活中的实例为抓手,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我。

用好我们的课本,教师教学用书,心中有文本意识,文体意识和单元意识。

冬日暖阳,与天空并肩,所遇皆是风景,非常感谢每一次被给予的学习的机会。



【活动感悟】之二:
昆阳中心校二小分校 彭亚楠
这三节课可谓精彩纷呈,各有精妙。

第一节周老师的课可谓精彩绝伦。

1.三年级的文言文是初次遇见,初遇文言文就像初遇一位新朋友,整堂课用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认识这个新朋友,并且喜欢上这个新朋友,是最成功之处。

2.课堂环节设计的十分精巧,先听,再读,接着节奏读,最后熟读成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3.贾老师的课堂精彩活泼,洋溢着青春活力,这很符合中年级课堂的特点,寓教于乐,集思广益。

4.拍手打节拍这个设计新颖,自己拍自己定节奏,很有代入感。

我的拙见:

1.周老师的设计的拍手订节奏很棒,但是“众/皆弃去”这一出的节奏打的不太明显,孩子们没有真切的体会到节奏的停顿。

2.在设计图片瓮的图片,可以把上面图片出处给去掉,更加凸显“瓮”这个字会更好。

3.有两个孩子提到了司马光,遇事不慌张,聪明机智,老师应该适时点拨,在课堂上忽略了这么重要的回答。

第二节贾老师的作文课,我对作文课没有研究,听到的都是收获,获益匪浅。

第三节赵老师的课让我想到了教师的五重境界。

1.教教材。赵老师开头就让孩子们准备纸笔,写下学习中的所得。一课一得,即使学不到精神,孩子也能学到方法,学不到方法也能学到积累的字。

2.教方法。整堂课,赵老师紧跟单元导读,紧抓关键词语,关键句子,来分析课文,让学生学习到了略读课文中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3.教状态。刚开始孩子们可能太紧张,回答问题不够积极,随着层层深入,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特别是最后分享碑文,越来越活跃,小手越举越高。

4、教人生。这是一节有生命的课堂,有生成的课堂。“老人的名字为什么去掉了?因为代表的是很多的老人,不仅仅这一个人,因为说的是老人的精神。”一个个精彩的回答证明孩子们在引导下思考。最后写碑文环节,设计的精妙,孩子们回答的更是绝伦,妙语连珠的碑文让全场鼓掌。

5.教自己。我相信赵老师班里的孩子们肯定很喜欢他,他关注每个孩子的名字,你叫什么,你回答的真精彩,让孩子们得到了肯定,更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关注。整体下来,师生关系更近了。赵老师用人格魅力征服了这帮孩子们。

最后用四句话送给赵老师:

关键词句贯全文,层层任务生讨论。一课多得课有魂,造林老人精神存。


【活动感悟】之三:
九龙中心校第一小学  孙巧玲
这三节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周江萍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文言文《司马光》,整个课堂生动活泼,通过读——吟——演等环节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中落实。同时古今文章的对比和讲故事的学习任务也渗透的润物无声。

作文怎么教?一直是教学中的老大难,这节习作指导课在贾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不愁没话可说,不愁没事可写了。整节课,思路很清晰:出示生活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审题指导,选材指导,在习作素材的选取中,贾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让他们用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鉴赏多姿多彩的生活,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在写作顺序指导时,结合课例,出示表格,清晰、明了,让学生有章可循,对于中年级段的学生来说,降低了难度;紧接着结合交流平台指导了写作小妙招,并以“捉蚊趣事“为例,让学生交流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然后出示例文加深学生的理解体会以此来突破难点。之后学以致用说一说、学以致用写一写,从说到写在这有梯度的设计中使学生的能力一步步得到提升。贾玲玲老师这节课扎实沉稳,解决了我们习作教学中的困惑,也为我们今后的习作课怎么来上指明了方向。

赵彪彪老师展示的六年级略读课例《青山不老》以阅读提示中两大问题: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为任务驱动,有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习,使单元要素稳稳地落地生根。这节课在朴素平实中上出了新意、深度和高度,令人叹服。


【活动感悟】之四:
廉村镇坟台徐小学 韩倩倩
有幸参与12月14日举行的叶县“‘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观摩研讨会”,三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展示课例,尽显课堂教学之美,令我在短短半天的时间收获满满。

周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整节课带给我最大的收获的就是贯穿始终的读,多种形式的读,特别是拍节奏和回声读那里,令人印象深刻。作为一种古老传统而又富有蓬勃生机活力的语文教学方法,古人对于“读”有着经典的概括和诠释--“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可见诵读是提高古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新课标也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周老师这节的课“读”区别于课堂常见的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形式更多样(拍手、跺脚等)且气氛更活泼,能在短时间内抓住中年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周老师另一个亮点是她的课堂评价语,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学生读错了字音,她引导学生纠正后说“错落花开,成长自来”。我想有这样的鼓励,这位同学这个读音一定不会再错。

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我有两点拙见:1.我发现有几个生字在课堂上学生易读错,是否可以在整体读之前设置简单的拼音教学环节?2.在出示“瓮”和“缸”的对比图片时,当学生说出“瓮”口小肚大的特点后,是不是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司马光是砸开瓮救小朋友而不是用其他方法,从而更深刻感受司马光聪明这一人物品质。

第二节贾老师的习作单元指导课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原来作文课也可以这么有意思!作为特殊单元之一的习作单元,它的单元构成区别于普通单元,怎么样才能让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地,贾老师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备课时要有一个单元整体意识。在点拨学生如何写作的时候,她不仅关注到了前边两篇精读课文的写作方法,还关注到了交流平台。不是简单的提一下,而是在回顾课文中总结方法。

贾老师课堂语言十分精炼,过渡语、引导语、评价语,让我深刻感受到教学不仅是技巧,更是艺术。在点拨学生创作实践环节中,记得有一个同学说看到蚊子趴在他的脑后根,贾老师没有直接点评,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是怎样发现的,恰到好处的给这个学生发挥的空间。

这节课也让我知道要想上好作文课,就要努力向贾老师看起,做到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学生,手里有方法。

第三节是赵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六年级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所以他的课堂语言指向很明确,“聚焦”、“提炼”、“关注”······一步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落实语文要素,通过提炼关键句、关键词形成观点。

赵老师课堂的还有三点值得我学习并反思自己的教学:1.善用多媒体视频资料,晋西北的环境很恶劣,他用简单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文本的宽度和厚度;2.“啊”的变音,课文中在展示老人创造的奇迹时,有一句话“十五年啊······”,这个“啊”我记得赵老师出示课件时标注了读音“na”,我讲课的时候真的完全没有注意到“啊”的读音会根据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存在音变这个细节。3.这个老人是谁?这节课网上的很多课件在出示老人的时候倾向于马永顺老人或代喜增老人,我第一年讲课的时候也是照搬课件讲的马永顺老人,后来在别的地方看到有说代喜增老人的,因为存疑去找了梁衡老师的原文,才发现原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老人姓高,名富。”但是今年我也仅仅是在课堂结尾提了一下,并没有引导学生更深层的思考课文为什么去掉了老人的名字。而赵老师这个环节的设置,更好的呼应了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也让我深刻感受到,教师不仅仅是要敬业,更要精业。

三位老师的课堂让我深刻感受到,想把教学从技巧过渡到艺术,就要善于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操之过急为循序渐进,变生硬呆板为循循善诱。在我们小学教育阶段,面对着教科书有限的信息承载量与小学语文知识体系本身的复杂性这样一个矛盾,要想教育效果不打折扣,一定要学会把握好尺度,能把书读“薄”,也能把书读“厚”。要在教学中不断锤炼教学语言,善用课堂提问,抓住课堂生成,重视细节之美。


【活动感悟】之五:
昆阳中心校第二小学 鲁晓歌
昨天的三节课,精彩纷呈,每一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三位老师的精心展示,不仅让学生陶醉其中,也让行走在语文教学途中的我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周江萍老师整节课以读为主线,通过录音范读引领、学生自读,带节奏读,拍手读,逐句练读借助插图用挖空的形式诵读记忆。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以读促悟,在诵读中体验、感悟文言文的特点。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最难的还是句读和节奏,而陈老师通过逐步出示生字、词语、短语、句子这种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渡过难关,巧妙引导学生度过难关。周老师以“趣”为先导,以“读”为中轴,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第二节贾玲玲老师的习作课如涓涓细流 悄无声息的就水到渠成了。上课一开始,出示生活中的图片,由此进入课堂,接着出示习作要求,学生找习作要求,回忆学过的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悟法到课外阅读用法。有学生畅所欲言说到人人都能写,不知不觉间学生在读写中就学得了写作文的方法,为我今后的作文教学指出来新的道路。

第三节赵彪彪老师执教六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青山不老》,课堂上,赵老师以阅读提示为抓手,紧扣单元目标,以抓关键句,提炼关键词为方法,出示三个学习任务,逐层推进,循序渐进展开教学,整节课有厚度,有深度。

三节课,学习了许多教学上的妙招,但学习贵在内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博采众长,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活动感悟】之六:
任店镇前营小学  王晓娟
我有幸参加了“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观摩课活动,内心深受触动,波澜起伏。

首先是龚店乡实验学校周江萍老师的课,他讲的是三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司马光》,这是孩子们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老师用饱满的激情,自然得体的教态,对孩子们循循善诱,将学文言文的方法渗透其中。比如正确读文方法:读准字音,读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等。又如理解文章方法:用组词法理解,结合注释理解,利用图片理解等。这些方法的渗透,对孩子们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是一节很好的启蒙课。我觉得课堂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环节是读书环节。读文时,老师让孩子们拍着手打节拍,拍着桌子打节拍,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特别感兴趣,孩子们读的认真,拍的起劲儿。后来,老师又让孩子们用回音来读,这样的方法也让人感觉新奇有趣,孩子们的课堂似乎变成了娱乐场,老师的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收获了快乐。

接着是实验学校的贾玲玲老师的课,贾老师声音柔和,娓娓动听,开始的导入就妙语如珠,引人入胜。作文是老师和孩子们头疼的事儿,但听完贾老师的课,会让人觉得作文不但不难,而且如此生动有趣。贾老师善于发散孩子的思维,将习作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课本的材料上,而且将它融入到生活中,让孩子们去思考,去挖掘适合自己的材料,这样孩子们的选材基本上不会雷同,各有特色。贾老师还告诉同学们,生活即作文,要我手写我心,鼓励孩子们联系生活写实事。为了让孩子们写得轻松,贾老师先让孩子们从习作要求中获得写作信息,接着让孩子们从学过的课文中总结出方法,然后启发孩子们加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让作文儿写的更生动。为了便于快速习作,老师还让孩子们列出了提纲。最后老师分享的例文,及孩子们展示的片段,让孩子们更加明确如何让作文写得妙。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巧妙的设计,恰当的评价,无不给听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谈昆阳镇中心校赵彪彪老师的课,赵老师浑厚带有磁性的声音很像一个播音员。他上的《青山不老》有深度、有厚度、有广度,这也让人联想到老师厚重的文化底蕴。赵老师紧紧围绕单元导读中的语文要素进行指导教学,借助预习提示上的要求及自己提炼的问题,对课文进行探究,先让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老师借助关键词,关键句让孩子们深入体会,感悟老人的精神,最后,让孩子们为老人写碑文,这是对老人的精神的赞颂,也是对孩子们心灵的净化。在赵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的知识、能力、人文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最后,教研员孙老师做总结发言。她告诉我们,上语文课要有文本意识、文体意识、单元意识等,要求老师要用好教师教学参考书及教材,上好语文课。

上午的三节课及名师指导,让我收获满满。我对各种类型的课堂上课方式有了清晰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我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用心上好每一节课!


【活动感悟】之七:
习作单元这么上!
叶县实验学校 宋鹤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观摩课活动带给我许多感受,印象最深的是贾玲玲老师上的习作课。

习作单元是统编教材中具有独创性的单元,它改变了传统的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在运用写作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高质量地完成习作学习任务,是习作单元教学的重心所在。

贾玲玲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开发习作单元的素材,高质量完成了习作单元学习任务。        

一、全局思考,统合教材。         

很多老师的教学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板块相互分割,缺乏层递性,以至于偏离了编者意图,难以完成单元学习任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单元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整个单元缺乏系统的认识。

习作单元以完成习作学习任务为导向,精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写作上的特点,概括、提炼完成写作学习任务、解决写作核心问题的关键写作知识,同时积累语言;“交流平台”旨在梳理、归纳写作方法、策略,巩固关键写作知识;“初试身手”旨在让学生尝试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活动;习作例文则在于深化巩固写作知识,形成典型的写作范式;习作则是在特定的任务情境下,运用关键写作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写作问题,实现写作知识向习作能力的转化。

贾玲玲老师在上这节课时,把习作要求与本单元的课文联动,总结写作方法,提炼写作技巧,让学生在对课文的回顾中,获得写作知识。

二、发现关键写作知识         

习作单元学习任务完成的重点,是关键写作知识的概括提取,也就是如何写的步骤和程序。那么,如何概括提取习作单元中的关键写作知识呢?在习作单元教学中运用比较思维,是把具有相似教学功能的课文,在习作学习任务统摄下,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比较和分析,概括、抽象出能够完成写作学习任务的关键写作知识,从而解决现实的写作问题。         

贾玲玲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习作课《生活万花筒》,习作任务是“把印象深刻的事情经过写清楚”。贾主任比较《麻雀》《爬天都峰》两篇课文,提炼解决问题的关键写作知识: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就是以人物的行动为中心,把事情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清楚。        

同时,通过对《麻雀》一课的回顾,知道要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还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细致写下来。接着以《拍蚊趣事》为例,引导学生谈一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交流过程中,一步步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这节习作课,对我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与示范意义。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有意识地统合整个单元的素材,发现课文中的关键写作知识,以语文课堂为阵地,解决学生写作核心问题,高质量完成习作学习任务,提升学生习作能力,促进其习作综合素养的形成。


【活动感悟】之八:
叶县实验学校 李晓鹏
今天参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观摩课,有幸聆听三位老师授课,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听后心中汹涌澎湃,收获颇多。他们精湛教学艺术,朴实教学风格引起我深深的反思,以赵老师课为例,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吃透教材,目标定位准确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赵老师在课前显然经过了认真深入地思索研究,把握住了这篇课文的主旨,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引导学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引领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抒写心声,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特别三个整整十五年......,让孩子们填空,把老人品质淋漓尽致表现出来。

二 环环相扣,螺旋上升   

从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感受到了赵老师对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视实的训练,无论是字词句的教学,还是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难入易,抓关键词,体会老人精神,在设置环节上,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整节课堪称完美,每个环节都能关注学生的起点,进行有效的引领。

三 适时拓展,整合教学资源      

这篇课文描述的是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这是我们这些学生很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赵老师整合了与文本相关的音、像、图、文等学习资源,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文本的“抓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比如,赵老师在播放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音像资料,使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学习文本作好了铺垫。赵老师适时地投影出示了关于“晋西北气候恶劣”的资料,使学生比较感性地认识了晋西北这个大环境的恶劣险峻。   

四 渗透教材,读写结合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一吐为快,为老人书写碑文,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很好把握文章的主旨。   

希望今后一段时间里,多听课,多悟自身不足,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我看到了热情洋溢,充满激情的教学,还有他们善于挖掘新事物,以及他们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都值得我细细品味。我也知道了教师的启发性教学的重要,感受到我教学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多借鉴名师的一些好的教学思路,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刻苦钻研教材,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课堂教学虽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虚心学习,不断探索,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益完善。


【活动感悟】之九:
观生活万花筒   赏习作百花园
  ——观《生活万花筒》有感
叶县实验学校  吕东霞
生活仿佛万花筒,需要每个人时时拿起来观看。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万花筒般的生活在他们眼中,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引导学生把眼中这些新奇有趣的素材,通过文笔描述出来,这是作文教学的难点,也是语文教师的痛点。

今天,贾玲玲老师的这节习作指导课,让我们语文教师看到了习作指导的方向。《生活万花筒》这节课分为三个步骤:一、思维发散寻素材;二、批文入境探写法;三、真情实感表心声。

一、思维发散寻素材。

贾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运用思维发散图丰富写作素材。课堂上出示的图片,全部来源于我们实验学校组织的活动,比如艺术节的服装设计大赛、跳蚤市场、第二课堂的扎染画、走进田园、走进生活等画面,这些都是学生亲眼所见、感同身受的事,学生很容易走进生活万花筒,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样就有话可谈,有话想谈。

其实,学生不缺乏习作素材,缺乏的是打开生活素材宝库的钥匙。在进行习作指导前,贾老师先做了通盘考虑,准确把握本单元的训练点,并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连接到生活中不同的场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让习作素材可视化,把生活当做习作的源泉,既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又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

贾老师的课之所以能走近学生,源于她心中有学生,总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想学生之所想,让日常生活闪烁着思维的火花,为习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二、批文入境探写法。

在学生明确了写作的内容后,贾老师运用课文范例,以《麻雀》和《爬天都峰》为例,根据课文的提示,思考自己想写的事,写出起因、经过、结果,一边思考一边填写学习单,用关键词概括,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写清楚一件事的方法。

为了降低难度,在“把事情写清楚“部分又着重训练,以”捉蚊趣事“为例,让学生交流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可以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然后,出示《捉蚊趣事》的片段例文加深学生的理解体会,以突破难点。

最后贾老师为学生梳理出了写作小妙招:明晰要求审清题,选择材料言有序;清楚表达写具体,抒发真情心中记。在贾老师耐心的指导下,孩子们以课文为例,在写之前想素材、想框架、想重点、想方法,习作难度降低,习作能力提升,怎么写的问题得以解决。

三、真情实感表心声。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真情”是作文的灵魂。在《生活万花筒》的习作指导中,贾老师的每一步指导都饱含情感,强化事件中隐藏的情感,关注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

比如,创设情境环节,出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转转生活万花筒,并说说看到了什么,说说自己同样的经历,一下子把学生带入火热生活的情境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

又如在“学以致用说一说”交流捉蚊趣事环节,贾老师凭借她鼓舞激励的点评语,引导学生把捉蚊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贾老师上课特别关注课堂生成,特别注重指导孩子们说真话,诉真情。她的点评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激发孩子们说话与写作的兴趣和激情,让孩子们有敢于表达的信心,自觉产生想象的能动性,让学生体会“言为心声,语为心境”,写作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是记录美好生活的需要。贾老师润物无声地在学生的心灵植下一棵树,一颗勤于写作的大树:生活中多观察,常思考,勤记录,所有的情感都可以用写作表达,所有的情绪都能用写作抒发,让生命之树因写作而更加繁茂葱茏,让生命因写作而更加美好充盈。

同观生活万花筒,观美好生活;共赏习作百花园,学作文指导方法。

观贾玲玲老师的习作指导课,有一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感觉。

她的课,如同她的人,自然、大气,于细微处听回音,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20: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