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青春的芳草地里编织一个美丽的梦——区级优秀教师于春雅老师事迹材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6 07:3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于春雅,中共党员,2011年9月参加工作。在这11年的时间里,她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她挚爱的孩子们,把勤劳和智慧融入那小小的三尺讲台,使教育沃土上的幼苗茁壮成长,竞相绽放。


一、以德树人,倾注师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心灵。”因此她对所有学生倾注了全部师爱,去呵护一颗颗稚嫩的童心。

首先,加强自身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须有高尚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情操,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榜样去感染、熏陶、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通过学生的眼睛在其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他们的思想起着无声无息的影响作用。在孩子的眼里,教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仿效的榜样,是最有知识、最有教养、品德高尚的人。师德是学生道德的先导。因此,她十分注重自身的思想教育和师德修养,时时刻刻都以一名优秀党员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

同时,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教以来,她一贯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晨会、班队会课等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经过多年的经验她知道每个星期一的清晨孩子多会把周末的疲惫或懒散带到教室,因此她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告诉孩子们老师眼里他们的真实状态,并进行分析后积极引导、多多激励,让孩子们开启富有正能量的一周,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感觉到她们班的学生能量满满,活力无限。她善于观察,正视问题,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小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引导,同时她尊重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呵护好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她所带的班级便会展现出班风正、学风浓的良好风貌。她所带的班级荣获市级“温馨教室”,她还在首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三等奖,撰写的论文《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获东胜区第五届家教工作论文二等奖,她曾获得旗级“三八红旗手”“‘抗击疫情 班主任在行动’区级先进班主任”“全市最美女教师”、市级“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二、不断充电,提高师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技能,空有一腔热情是没法完成教书育人这使命的。她把练师艺当作不断提高师德修养的一个目标去追求,平时刻苦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教学上更是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广采他山之石。先后参加区、市各种教师培训,多次参加教材培训,聆听专家报告,努力吃透教材编写意图,自己付诸行动。课前,她围绕新理念,深刻领会课标内涵,准确把握、认真钻研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集体备课中和组内的教师们切实研讨,碰撞思维的火花。课堂中,她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呈现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课后,她精心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她秉持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学知识要“堂堂清”,师生之间“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理念扎扎实实地教语文,她的学生也跟着她快快乐乐地学语文。因此她也边努力边收获着,她的课《风》被评选为区级优课,在东胜区第八届“中华诵”比赛中她荣获一等奖,她的2015届学生连续三年在东胜区质量抽测中成绩突出,所在备课组被评选为东胜区“优秀备课组”,她也是“区教学能手”的获得者,她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三、以人为本,竭尽师责

她本是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在工作中她品行端正,为人师表,深得师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只要是她带过的学生都这样评价她“课上,严格要求自己,跟着老师学真本事;课下,敞开心扉做朋友,该玩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玩!”在她的心中始终装着她的学生,装着她的家长。她深知要想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离不开家长们的鼎力支持与帮助,因此她会用微信平台上分享好的教育经验、美好的班级故事、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优秀的文章等,她还在线上线下召开家长会促进家长们不断地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的同时凝聚班集体的向心力。因为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她深知自己身上有一份神圣的职责。


四、立身炼志,正师德

书山有路,她是拓荒者;学海无涯,她是引路人。从踏上教坛的那天起,她就在青春的芳草地里编织着个美丽的梦,那就是做个优秀的小学教师。十年来,她辛勤耕耘,用爱心、耐心和智慧,把梦想-点点变成现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23: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