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圈》是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如何诠释这个“家”是本课的一大难点。由于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知识不了解,生物圈的范围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吃力;教科书试图通过6幅图片使学生对生物生存所需的六个基本条件加深理解其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根据教材的这些缺陷,为了使学生顺利的掌握这一课的相关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如下处理:
一是,巧妙的设问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命呢?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0亿,人口过多给地球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于是,科学家想了一个办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觉得可行吗?
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同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是,体现用教材教教学观。
在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不是教材的传声筒,也不是教材的照相机,而是课堂生命活动的生成者和创造者。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及其动态发展的驾驭不仅仅是形式,更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体现。如:课堂中引入地球仪和让学生收集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和特点这方面的资料,就很好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更是考虑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内容在教材外,知识在教材中,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广泛性。
三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是全面的,学生的发展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外,我以适应学生身心的特点为前提,在与作者情感共鸣中再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教学前,我深挖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明确了地球生物圈的确是人类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情境,进而给学生以自然的感受,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得到有效的发展。如:“生物圈2号”的知识,点燃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时间控制的要合理些;课件制作更有利于教学;如何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等。这些都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