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虽然教师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大,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但实效性与组织者的初衷和参训者的期望仍有很大距离。如何打破壁垒,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是教师培训机构关注的课题。今天,结合个人从事教师培训的经历,谈一谈对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一些思考,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1
问题:邀请专家,耗资大,收效微
目前的教师培训,大多是邀请专家做报告。的确,这种培训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易实施,而且看起来受益面似乎还挺广,一个主题,一个上午,轻轻松松搞定几百人。但是,我们清楚的看到,这些专家要么是高校教授,他们讲授的是理论,让参训教师听得云里雾里,不明就里;要么是行政领导,他们表达的是自己的看法,让参训教师感受的是要求,是命令;要么是优秀的一线教师,他们讲述的则是自己的做法或经验,而因为教育的特殊性,做法或经验往往是不可复制的。
还有,这些专家讲完走人,不会也没有条件去关注培训成果是否转化,培训效果是否迁移,那么,就不能怪参训教师“听着激动,想着心动,回去一动不动”了,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专家讲的任何一种策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为任何一场报告都只能实现“训”而实现不了“培”……
对策:建立自己的“资源网”,组建本土培训专家团队
无论是集中学习还是分散培训,都限制了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而且解决不了老师们随机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建立自己的“资源网”。在这个网站上,有无数的来自一线的“本土专家们”,他们把自己的管理经验、教学心得、教育智慧、原创试题等一切有关的内容都上传到教育资源网,然后进行系统的分类,开设不同专题,如:班主任经验交流之班风建设、主题班会、培养干部等,如学科教学之识字、习作、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等,便于老师们及时查找,“随拿随用”,为解决老师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教育人中其实从来不缺乏“精英”,如富有教学特色的教学骨干、教学新秀,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活跃在教学一线,有自己独到的一面,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教学心得、教育智慧,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不如把这些人集中起来,组建本土培训专家团队。
“本土专家团队”来自一线来自本土,优势有三:
一是对一线老师的培训需求更能感同身受,也更利于在训前开展培训需求的调研;
二是在培训中能更好的因地制宜;
三是有利于培训后的跟进指导。
2
问题:培训与工作,学用分离“两张皮”
国培、省培、县培、校培……该“培训”的都“培训”了,可是实际工作中,原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并没有或者很少因为培训改变什么。
当我们在开展教师培训时,主要是针对某个学科、某个学段和某些学习对象开展培训。我们关注知识、技能培训,而缺少对教师作为成人所需要的“培训”与“学习”的内在规律的重视,导致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心理震动往往是暂时感受,所获得的知识只是短时的记忆碎片和难以迁移的技术经验,而无法获得那些终生受益、永恒不变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
对策:研训一体,以研优培
研而不训则浅,训而不研则空。把教研和培训相整合,发挥各自优势。
1.把教研关注的疑难问题转换为教师培训的核心问题,实现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成人学习以“有用、及时”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所以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内容。老师们在班级管理中,在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遇上了什么问题?有哪些困惑?教研员有实践,培训师有理论,教师培训师和教研员一人双岗,一岗双责,深入一线,深入课堂,掌握第一手资料。把老师们关注的疑难问题转换为教师培训的核心问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自然迎刃而解。
2. 把教研活动当作教师培训的平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培训方式的灵活性。
目前教师培训大多还停留在集中面授,理论阐述阶段,这种培训实现不了分层培养,培训的针对性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让培训走出“讲堂”,走进“课堂”,走进学校的教研中,把教研活动作为教师培训的平台,解决的是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训的实效得到了保证。
3. 把教研的业务骨干转换为教师培训的力量,实现培训队伍的实践性。
目前教师培训师来自三方面——高校教授、行政领导、一线优秀教师。这三者各有各的优势,却也各有各的弊端。教研业务骨干,能够很好的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
4. 把教研指导的常态职能转换为教师培训的跟进服务,实现培训效果的发展性。
教师培训的“短、平、快”,忽略了培训后的延伸服务。或者在培训中被点燃的火花,很快被现实浇灭;或者“明知道人家说得很对,可还是照着老路走”,这种培训没有可持续性。如果把教研指导的常态职能转换为教师培训的延伸服务,针对专题进行指导,就实现了培训成效的发展性。
培训和教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相得益彰,且不能彼此替代。如何让培训和教研扬长避短,发挥“研训一体”的整合效应,让教研有据可依,让培训有章可循,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3
问题:“按需施训”是理想,“疲于应付”很骨感
近年来,虽然我们一直致力于“按需施训”,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按需施训还只是一种理想。教师培训仍有不少时候,是“疲于应付”。
首先说说网络培训。网络研修中出现的“僵尸培训”、“点点鼠标”,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如鲠在喉。其实这还是“需求”的问题,如果培训内容不符合老师们的需求,老师们是不会有学习动力的。
再说说集中培训的按需施训。通过各种途径调研出来的培训需求,暂且不论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到了专家(培训师)那儿,结果被轻易地“挂羊头卖狗肉”,只能徒增组织者的伤悲。
对策: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培训
教师培训不是脱离实践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也不是无视学习者需求的独白式讲座,而是一种基于教师实践的学习共同体活动,所以,没有哪一种培训,比校本培训更符合教师需求又能大面积迅速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了。因而,我们应该把“校本培训”放在教师培训的重要地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一、“观课”
观课的意义,不做赘述。在此,谈谈观课的步骤:
1. 观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观课的内容、这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课程标准中对这节课所在的章节是如何要求的、三维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等。
2. 确定观课目标和观课指标,制定观课量表。
3. 确定观测点。比如是“观学生”还是“观教师”,是“观课程”还是“观文化”。
4. 观课后,对观课结果进行认真的研讨,写出观课分析,提出教学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二、“做课”
采用“同课异构”的做课方式,让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同上一节课。在不断的上课、听课和评课的过程中,经过几轮的教学、反思、改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提升,骨干教师打破封闭,成为既能教学,又能教研的学科带头人。
三、“博客”
引导老师们在博客中撰写自己的教学心得、教育故事、生活启示、学习感悟、管理经验等等,为心灵觅一方净土,为反思搭一处平台,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反思就成为习惯,成长就成为必然。
四、“沙龙”
以“理论学习沙龙”、“问题研究沙龙”、“课堂教学沙龙”为形式,组织教师结合教学中出现的困惑、疑虑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交流,寻找理论依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五、“课题”
就学校教学实践中一时难以解决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以小课题的形式,责成教学骨干或感兴趣的教师进行深入探究,把专题研究推向深入,再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向全体教师推广。
培训的归属是提高教学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要途径是有效的教师培训。每个培训人应该不断抓住机遇,激活机制,为教师培训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拓展空间。
问题——知识的源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