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故事 启发用在愤悱时 夫子循循善诱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9 00:2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启发式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用谈话方式,通过一系列的问答,教导学生获得知识。他从来不把问题的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个别事例的对比,引导学生自己做出结论。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他的“产婆术”对后世的启发式教学影响很大。



但是,俄国人麦丁斯基的《世界教育史》把苏格拉底誉为“归纳法(启发式 ) 之父 ”,却不符合历史事实 。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教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居于世界的前列。中国古代教育家运用和阐述启发式教学比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要早。



汉代刘向的《说苑·敬慎》上记载:春秋时期,中国教育家常枞弥留之际,他的学生老聃(即老子)前来探望,并讨遗教。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日:‘吾舌存乎?’老子日:‘然!’‘吾齿存乎?’老子日:‘亡!’常枞日:‘子知之乎?’老子日:‘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枞:‘噫,是已!天下之事尽矣,何以复语子哉!’”常枞以刚齿比柔舌先亡的事实,启发老子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实例。



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庄子·天运篇》中说:孔子熟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宣扬“先王之道 ”,游说过七十二国君主,却没有得到采纳。孔子心里很焦急,就向老子请教。老子用“迹”与“履”的关系和鸟虫育化的实例,启发孔子认识:六经是先王事业的陈迹,并不是先王事业的本身。鸟虫的生育变化都有自己不变的本性。自然和社会都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不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能任其自然。在这里,老子也是运用启发式教育孔子去认识、理解他的“道”的学说。



启发式教学在古代中国是有传统的。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不但继承了前辈优良的教育传统,而且在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学生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去开导他的;学生不到想表达而怎么也表达不清楚的时候,我是不提示他的。教师举出正方形的一角,而学生不能推知其余三角,就不要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孔子的这段论述,言简意赅,生动地描述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精湛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透辟地揭示出学习知识与发展智能的规律,明确地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书中保留着不少孔子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实例。



《论语·八佾第三》“子日:‘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或问禘之说,子日:‘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天子祭天的典礼从举起郁鬯酒洒地的礼节以后,我就不愿意再看下去了。”(这是因为郁鬯酒洒地前,人们的态度是虔诚的,故可看;等郁鬯酒洒地后,人们的态度就不那么虔诚了,随便了,祭礼已经流于形式,所以不爱看了。)“有人问禘祭的意义是什么?孔子回答:‘我不知道。知道禘祭意义的人来治理天下,就好比看这里一样的容易吧!’说话时,他用右手指指了一下自己的左手掌。”孔子对问禘祭意义的人说:“我不知道。”其实,孔子并不是真不知道,而是不愿意把禘祭意义的答案,直接告诉给提问者。然后,他用“知道禘祭意义的人来治理天下”,如同一眼就能看到自己手掌一样容易作比喻,启发提问者思考,希望提问者明白──做事情要注重实效,不要流于形式。



《论语·八佾第三》“ 子夏问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日:‘绘事后素。’日:‘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夏问:‘《诗经·卫风·硕人》中有这样的诗句──轻盈的笑脸带着酒窝啊!美丽的眸子黑白分明啊!好像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啊!它的意义是怎样的呢?’孔子说:‘绘画之事是在有了洁白的质地之后进行的。’子夏说:‘这样说来,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以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思想的人,要数卜商(子夏的姓名)了 。他才是可以与之谈《诗》的人呢!’”孔子并不满足学生理解、记住自己给予的问题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思想,做到举一反三,甚至闻一知十。



孔子运用启发式教育的本领非常高超。颜回赞叹自己的老师孔子,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在《 论语·子罕第九》中,孔子得意地讲述了他运用启发式教法,帮助别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实例:“子日:‘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段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向我提出问题,我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我就从事情的本末、始终两头盘问他,开导他,最后帮助他彻底地解决了问题。”’



孔子对乡下人提出的问题一无所知,却通过“叩其两端”的方法,引导提问人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不是很神奇嘛!可惜,记载太简略,我们不知道乡下人提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更不清楚那“两端”如何“叩”?我也曾经是教师,这个问题困扰过我多年。



有一次,我到外地讲学,休息时,偶尔散步,来到一所幼儿园,正好听到一位老师问大班孩子:“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动物吗?”



“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么,“哪位小朋友说说什么是动物?”



“会动的就是动物。”一个小男孩高声说。



“那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火车,湖里开的汽艇都会动,它们是动物吗?”



“不是!”孩子们一致否定。



“那谁再说说什么是动物?”



“活的,会动的才是动物。”一个小女孩说。



老师指着窗台上摆着的那盆盛开的凤仙花,说:“ 它是活的,从种下那粒籽起,发芽、长叶,到现在开花,一直在变动,可它是动物吗?”



“不是”



“那什么是动物呢?”



“活的,会自己动的,肉的东西才是动物。”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



听到这里,我的心为之一动,立刻想到,这位幼园教师启发学龄前儿童认识动物的概念,使用的不正是孔子创造的“叩其两端”的教学方法吗?在师生一问一答的谈话中,老师针对学生不准确的答案,运用两头堵截的办法,逼迫孩子们不断自己调整认识,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理。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卒于公元前399年。孔子死后整十年,苏格拉底才降生。所以,在世界教育史上,“归纳法(启发式)之父 ”,不应当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而应当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30 11: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