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登封市白坪新区实验学校 梁锐敏
【设计思路】:根据本篇文章“景美、情浓”这一特点,教学中以“感悟奇特——领略奇丽——内化美丽”为主线,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积累背诵、情境想象、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脊梁、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山阴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3、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读通、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德国风情的资料。
2、制作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兴导入,感受不同
1、观察生活中花的图片(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老师和我的学生们在班级里养的一盆三角梅。这也是我们栽种的花,虽然都不是名贵的花,但却让我们最先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使教室里增加了勃勃生机,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平添了几分色彩。再看,谁也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们看到的?(出示小区和公园等地栽种的花)
师小结:这些五颜六色的花,让看到的人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这些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花是让别人看的)
2、观察德国花的图片: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这儿的花儿与刚才看到的花有什么不一样?
师小结: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都种在窗户外面,这就是德国人养花的习惯,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惯,这就是异国风情。是这一单元的学习主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导入这个环节,我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调动感观,以美图激起学生走进课堂的兴致,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又因德国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国度,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交流收获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德国风情。打开书150页,自由读读课文,读后交流交流: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广泛交流。
师小结:第一遍读课文,我们就收获了这么多,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地读课文,而且要一边看,一边想,看看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圈画下来,也可做做简单批注,一会儿我们再来交流我们的感受。
2、学生圈画。
3、全班交流。
当学生交流到:德国人养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看看德国人是怎样养花的?
生1: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体会:家家户户都养花——是一家、两家,十几家,几十家吗?感受到家家户户都把自己的花让别人看。(板书:自己的)齐读课题。
(2)种在窗外,在屋里看到花的脊梁。——也就是在外面看到的是花朵,在屋子里看到的是花脊梁,【课件:带拼音的词】正音,指导读两遍。脊梁是花朵背面的——枝干和叶子。脊字的笔顺很容易写错,和老师一起书空。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先写两边,再写中间的人,月字做了部首,竖撇要写成竖。在本子上写两个。
(3)与女房东的对话——女房东简单的回答,让我们感到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所以她莞尔一笑地说——正是这样。
师: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令人惊奇。
生:再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感受德国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了解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做好铺垫。】
三、品读课文,领略美境
过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让别人看。家家户户都这样养花,那大家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板书:花的海洋)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1、学生汇报。
2、指导读通顺: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书写嫣字。
4、积累词语、拓展阅读
【设计意图:我紧紧抓住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以朗读作为语言积累的路径,借助课件创设情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还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景色的奇丽。】
过渡: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借美丽的花朵抒发自己的情感。进行阅读拓展。课件出示:短文配插图1。
1、 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对,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五星花的。写景时,我们不仅词语运用要准确、生动,还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描写。更能给读者美的享受。
短文配插图2。
师:感受到什么?从那儿感受到的?
师:每个人都向往美丽的景色,但表达方法各不相同。
【设计意图:拓展课外阅读,引领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5、诵读想象:
(1)师范读
(2)生练读
(3)熟读成诵
(4)小练笔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习得语言,并能运用语言进行表达。通过朗读、想象,让文本进入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情感升华处,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自然表达出来。其核心目的就是学生自主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现时把外感的“读”,转化为内在的“写”,实现读写结合。】
四、情感升华,感悟道理
1、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这样美的景色,就源自于德国人养花的习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生感受:课文填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 );走在街上的时候,( )。这一种境界就是( )。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师小结:德国人正是这样,在种花与赏花间传递着一种快乐,他们通过种花给别人看,诠释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的境界。让我们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正因为作者观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才由衷的发出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正是心随景动,情由景生,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4、生谈收获:谁能结合板书谈谈自己的收获?
过渡:四五十年后,作者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不禁发出赞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5、课后存疑:作者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又是怎样的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了解,升华了主题。课后存疑,课已尽而意无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