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王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流畅的教学流程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课后,我们全体数学教师针对这节课进行了积极的研讨,我也从中受益良多,以下就是我对本课的反思:
一、数学学习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个过程应循序渐进,由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挖掘与之相关的数学因素进行引入。
课始,老师可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原型。如:纸巾盒、魔方等。用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的实物来作为课始的导入,学生会感到很亲切,也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为更好建立空间观念,一定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知长方体的面的大小及棱长的长短。
本节课是概念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这节课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后面长方体表面积和棱长的计算。所以,本节课是本单元的基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知长方体的面的大小及棱长的长短,学透、学扎实可为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在研究长方体的面时,学生得出有6个面,要问学生哪6个面?要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认一认要哪6个面?并且上和下、左和右、前和后要有序的让学生感知和体验。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学生在摸上面和下面时,自然会体会到上面和下面是一组相对的面,是相等的面。在摸左面和右面时,也会得出这是一组相等的面,同样,前面和后面也是一组相等的面。这样,学生就真正体验和理解了相对的面相等。
在认识长方体的棱时,学生得出有12条棱,要让学生数一数这12条棱,学生数的过程也是有序思考的过程,他会有序的去数,把这12条棱分成3组。这时,老师应拿出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哪几条棱是相等的?从而得出每4条棱长度相等,这个过程要让学生多说、多摸,让学生上台边指边说。老师也可以做一个大些的长方体框架模型,把4条相等的棱涂上相同的颜色,另外4条相等的棱涂上相同的颜色,最后4条相等的棱涂上相同的颜色,非常醒目,学生看得会更清楚。
三、要让学生建立长、宽、高的表象,不能一带而过。
在老师介绍: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我认为太笼统,高是垂直于水平面的棱叫高。而且,长方体并不是只有一条高,有四条高,都要说到,都要认。同样,4条长、4条宽都要指一指、认一认。只有学生真正明白了哪是4条长、4条宽、4条高,以后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脑子里才会有长方体的空间观念,才会心中有数。然后变换长方体的方位,再认长、宽、高。
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不能一句带过,应让学生真正理解。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正方体的所有特征都符合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拿出正方体一一来对照长方体的特征。
五、多样的评价语言和方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发言的面要宽,多让学生说,让不同的学生说,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和鼓励学生,学生就会有动力,就会兴趣盎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