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17 09:0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描述这个问题:为什么有着生动的想象力、敏锐的记忆力,对周围世界的现象有着敏感的情感反应的儿童,在进了学校的两三年后,就怎么也记不住语法规则,那么吃力地识记“草原”这种词的写法,弄不懂9乘以6等于多少了呢?他得出的结论是:在上学的年代里,掌握知识的过程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儿童的记忆为什么敏锐又牢固呢?苏霍姆林斯基形容为“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正因为儿童的思维不断地受到这条小溪的活的源泉的浇灌,所以它才能提出那些微妙的、意想不到的、“哲理性”的问题,使我们感到惊讶。如果让儿童身在周围世界这个“思维的源泉”中去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那么随着儿童的入学,他的记忆的敏锐性、思维的鲜明性不仅不会被削弱,反而会更加增强。

  苏霍姆林斯基在强调自然界对于发展学生智力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不能过分地夸大这种作用,儿童从自然界观察到的事实本身并不包含着智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在人利用从自然界观察到的事实去认识自然界,用思想去钻研因果关系时,自然界才成为教育的强大源泉。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他们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但知识绝对不应该只局限在这种“感觉”的范围,儿童仍然需要培养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向概念思维(抽象思维)过渡的必不可少的阶段,有经验的老师在强调直观性的重要性和自然界在智育中的重大作用的同时,也把这些因素看作是发展抽象思维和进行目的明确的教学的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介绍说,他努力使儿童能够逐渐地运用“现象、原因、结果、事件、制约性、依存性、区别、相似、共性、相同、不相同、可能性、不可能性”等等这些概念,内外这些概念对于形成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不去研究活生生的事实和现象,不去思考和理解儿童亲眼看见的东西,不去逐步地由具体的事物、事实、现象向抽象概括过渡,那么要掌握上述这些概念是不可能的。儿童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在不断把思维与具体形象紧密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地掌握了运用抽象概念的技巧,这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好几年的长期坚持。

文中,苏霍姆林斯基介绍了《自然界的书》的第一篇文章,题目叫“生物和非生物”,这简直就是一篇教学实录,真是精彩,儿童在观察中比较着,思考着,发现着,儿童在这样的“思维课”上似乎才是真正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

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快乐、幸福

     压力、无奈

     还有什么呢?

    压力、快乐、压力、快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5-17 09:04:38 | 只看该作者
《“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读后感
               樱桃沟小学  陈书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08: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