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6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14 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对比阅读(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08:4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202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B.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C.伛偻提携          伛偻:指老人                    

D.泉香而酒洌        洌: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的能力。其中D项有误,“泉香而酒洌”句意为: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其中“洌”,清澈的意思。故选D。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答案】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翻译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句中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的翻译。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翼然”名词活用为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也可意译为高踞。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答案】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翻译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芳,香花;发,开了;佳,好;秀,茂盛,繁茂。

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接着由写景到写人,最后再到写“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B.本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第③段的用意不在写宴会之盛。而在展现人民的安居乐业。

C.文章结尾处写了“乐”的几种情境。依次是禽鸟之乐、太守之乐、游人之乐,并且层层递进,点明主旨。

D.文章语言简洁流畅,委婉有致。开篇“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令人叹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B项表述有误,第③自然段的用意不在写宴会之盛,不在表现人民的安居乐业,而在展现与民同乐的思想。故选B。

【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僧人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就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五】(2020·新疆阿克苏)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黑体字词的意义。

(1)阅:___________       啮:___________

【答案】阅:经过,过了;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阅十岁”句意为:过了十多年。其中“阅”是经过、过了的意思。“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句意为: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其中“啮”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事物的道理,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物理”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今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句中古今异义特殊情况的翻译。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是非”是“不是”的意思;“岂”是“难道”的意思。注意:“物理”是古今异义词。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案】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式为是反问句。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然则”是“既然这样,那么”的意思;“臆断”是“主观地判断”的意思。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主要内容的能力。根据文中相关语句的内容理解即可。寺僧寻找方法可以从“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这两处语句总结分析;讲学者寻找方法可以从“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这句话理解分析;老兵的寻找方法可以从“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这句话总结分析即可。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分析本文的主旨,可以从文章结尾“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分析概括。说明天下所有的事物之间,都有自身的规律和道理,仅仅靠自己浅薄的认识,就作出主观上的判断是错误的,我们一定要详察、推究其中的道理,不可主观臆断。据此归纳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六】(2020·重庆A)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 (   )                          

(2)小大之狱   (    )

(3)神弗福也 (   )                           

(4)望其旗靡    (    )

【答案】(1)参与  (2)诉讼事件(或:案件)  (3)赐福,保佑  (4)倒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古今异义特殊情况。(1)句意为: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间”是“参与”的意思;(2)句意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是古今异义词,文中指案件的意思。(3)句意为:神是不会保佑您的。“福”是“赐福,保佑”的意思;(4)句意为: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靡”是“倒下”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答案】(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理解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要看看是否有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的词有: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可以;以,凭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敌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所以;克,战胜。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的能力。A项有误,鲁庄公看重衣食(对少数人施恩)、祭祀(祈求神灵保佑)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表现了他的目光短浅,而非人格的卑鄙。故选A。

4.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晋、秦围郑①。郑文公②使烛之武③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君。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答案】曹刿主动救国,同乡人阻止都没能拦住,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国君派他出使他都推辞,晓以私利后才答应出马,可见他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选文内容可知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如今齐军压境,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根据连接材料中的句子“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知郑文公前期并没重用烛之武,由“遂许之”可知他答应了郑文公出使秦国,由此分析即可得知答案。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链接材料】晋和秦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国君郑文公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烛之武推辞不去。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因情况紧急而求您,是我的过错。然而郑过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08:42:38 | 只看该作者
【七】(2020·重庆B)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 _________

(3)沿溯阻绝_________             (4)虽乘奔御风 _________

【答案】(1)同“缺”(空隙,缺口) (2)冲上(漫上)  (3)逆流而上   (4)飞奔的马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1)的意思: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句(2)的意思: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襄”是“漫上”的意思。句(3)的意思: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溯”是“逆流而上”的意思。句(4)的意思: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奔”,动词活用为名词,是“奔驰的快马”的意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案】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自非”是“如果”的意思;“亭午”是“正午”的意思;“夜分”是“半夜”的意思;“曦月”是“日月”的意思。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答案】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清”,是“水清”的意思。“荣”,是“树荣”的意思。“峻”,是“山高”的意思。“茂”,是“草茂”的意思。“良”是“甚,很”的意思。

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夏天三峡水流的急,并非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故选B。

4.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

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襆③,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 ①〔滟(yàn) 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②〔瞿(qú)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噗(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答案】 链接材料表现瞿塘峡的凶险;选文第④段表现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选文第四段。结合“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从“寒、肃”两词体会到三峡秋天环境的安静和寒冷特点,结合“属引凄异”可知,用猿猴的声音渲染悲凉怪异的氛围。选文第④段表现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链接材料。链接材料运用排比修辞,比喻修辞,把礁石比成马、牛、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突出礁石的大,结合“不可下、不可留、不可触”可知,因为礁石非常大,人和瞿塘峡被隔离,突出了瞿塘峡的凶险的特点。

【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08:42:51 | 只看该作者
【八】(2020·山东日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善射    善:擅长            

B.公亦以此自矜   矜:矜持

C.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            

D.康肃笑而遣之    遣:打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逐一分析各句子的意思,据此判断判断B项有误,句意为: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矜”是“夸耀”的意思。故选B。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尝射于家圃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其真无马邪(《马说》)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D.以钱覆其口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介词,“在”的意思;后者是介词,“从”的意思。B项,前者是代词,他;后者是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的意思。C项,“乃”均是副词,“于是”的意思。D项,前者是介词,“用”的意思;后者是介词,用来的意思。故选C。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睨之”“但微颔之”,写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术不屑一顾,陈尧咨因此不满。

B.“取”“置”“覆”“酌”等一系列动词,写出卖油翁倒油动作一气呵成,非常娴熟。

C.传神的对话描写是突出的写作特色之一,文章通过对话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

D.在作者笔下,陈尧咨傲慢不逊,卖油翁内敛沉稳,人物形象生动,性格特征鲜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辨析能力。经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写法的理解分析,可知:A项有误,“睨”是眯起眼睛,似看非看,毫不钦佩,更无赞叹之意,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不是很在意和他的自信,“微颔”,还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称许,有些许肯定的意味。故选A。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1-4-27 08:43:11 | 只看该作者
【九】(2020·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曾不若孀妻弱子。

C.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若”的意思是“好像”。A项,“若”是“你”的意思;B项,“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C项,“若”是“好像”的意思;D项,“若”是“如果”的意思。故选C。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蜓前行,时隐时现。

B.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北斗星排列曲曲折折,蛇在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D.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蜿蜒排列,像蛇那样在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中重点词:西南,向西南。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灭,暗,看不见。因此,句意为: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故选A。

3.下列对选文写景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描述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移步换景,逐一显现。

B.描写小石潭以及周围的景物——由远及近,定点观察。

C.描写露出小石潭水面的石头——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D.描述小石潭环境的清冷幽寂——景中传情,情景交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其中B项有误,描写潭水及游鱼的顺序是由远及近,观察的角度是定点观察。故选B。

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明写了游鱼活泼,暗写潭水清澈,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暂时的快乐。

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结合全文内容分析,C项有误,“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句话写出作者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这一事实,但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抑郁之情并没有消失。故选C。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十】(2020·山东德州)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雾凇沆砀(     )

【答案】(1)消失(2)白汽弥漫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句(1)的意思: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是“消失”的意思。句②的意思为:冰花一片弥漫。“沆砀”是白气弥漫的样子。

2.划线句子描写很有特点,请做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解析】(2)本题考查写景的方法。本句在写景顺序上很有特色:采用了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另外,句中“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均是粗线条勾勒事物的形状和大致的轮廓,这是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写出西湖雪后雾气弥漫,天地一白的景象,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将这两个方面总结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十一】(2020·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之。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拔之。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尉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陈胜乃入据陈。

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①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馀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②,自为树党③,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④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⑤,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⑥,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七)

【注释】①张耳、陈馀:魏国名士,秦灭魏后改名换姓逃到陈地。②立六国后:扶持六国国君的后裔。③树党:培植党羽。④与:跟随,朕合。⑤交兵:军队交锋。⑥亡而得立:灭亡后得到复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发闾左戍渔阳                发: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比:

(3)自树党,为秦益敌          益:

【答案】①征发 ②等到 ③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句(1)的意思为: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其中“发”是“征发”的意思。句(2)的意思为:等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大七百辆。其中“比”是“到”的意思。句(3)的意思为: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加(树立)敌人。其中“益”是“增加”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为坛而盟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①死则举大名耳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①据咸阳,以令诸侯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D.①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辨析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后者是连词,表转折关系。B项,前者是副词,就,便的意思;后者是动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C项,都是表目的连词,“来” 的意思。D项,前者是副词,于是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竟,竟然的意思。故选C。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据此划分即可。句意为:如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故句子划分为: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

【答案】陈胜起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甘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能,故而非常高兴。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句中关键实词及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既,已经;诣,到;谒,拜见。

5.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张耳、陈馀所说的“帝业成”条件的一组是(  )

①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 ②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  ③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④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  ⑤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  ⑥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张耳、陈馀的语言描写“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 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 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意思是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完成了!。据此可知:第⑥句与“帝业成”无关,而是陈涉自立为王的一个结果陈述,因此,排除B和C两个选项。第①句是张耳、陈馀劝陈胜不要称王“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这句话说明张耳与陈馀劝陈胜不要着急称王,与“帝业成”的条件无关。据此排除A。故选D。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在蕲县聚众起兵。当时,秦王朝征召闾左贫民百姓往渔阳屯戍守边,九百人途中屯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是屯长。恰巧遇.上天降大雨,道路不通,推测时间已无法按规定期限到达渔阳,延误戍期,按秦法规定,一律处斩。于是陈胜、吴广趁着天下百姓(因秦)愁苦怨恨,就杀掉押送他们的将尉,召集戍卒号令说:“各位都已经延误了 戍期,应当被杀头。即使不被杀头,因长久在外戍边而死去的人本来也要占到十之六七。祝且壮士不死就算了,要死就图大事!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众人都响应他们。

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侄赞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胜,被人杀死了,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

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能,故而非常高兴。恰逢陈地中有声望的地方人士和乡官请求立陈胜为楚王,陈胜就拿这件事来询问张耳、陈馀的意见。二人回答说:“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要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即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因此希望您不要称王,而是火速率军向西,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树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它们服从,您的帝王大业就完成了!如今只在一个陈县就称王,恐怕会使天下人斗志松懈了。”陈胜不听从这一意见,即自立为楚王,号称“张楚”。在当时,各郡县的百姓都苦于秦朝法令的残酷苛刻,因此争相诛杀当地官吏,以响应陈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17: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