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深处的精彩——中外教育对比赏析》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9 08:5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深处的精彩——中外教育对比赏析》读后感

        



一直以来都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对于考试分数,又何止是学生的命根;它还是教师的命根和学校的命根。正是目前中国教育的奇怪现象异化了当前我们的教育教学。

利用暑假时间,我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课堂深处的精彩——中外教育对比赏析》一书,读后受益匪浅。尤其是在课堂中经常用到的“小组讨论”或者“小组合作”模式学习,出发点一是可以“以帮带教”,使小组中的成员之间得到互相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模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小组合作,往往是组长一人忙的团团转:查资料、整理、发言。困难学生一听任务,把头一缩,全部推给组长,丝毫得不到锻炼。在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课堂深处的精彩——中外教育对比赏析》一书后,终于让我看到了一丝小组合作学习的努力方向。

美国母语教育经常采用的合作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它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功能联合体,属于异质分组,是由两名以上的学生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分工通常由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主持人负责掌管本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的机会,协调学习进度;记录员主要记下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学生回报本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以确保每位成员都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种小组合作形式强化每一位学生的个人责任感,鼓励每个人去参与,因相互依赖既可以防止某个学生过于操纵一个小组,又细化了每一位学生的任务。美国课堂上的快乐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创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还恰当地创设了平台,供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课堂教学中,很多看似平常的学生合作活动,实则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断地鼓励、肯定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实践创造能力,创设了供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

本书分为课堂上的精彩和教育中的细节两个部分,采用一篇篇案例来叙述外国的课堂教学,观摩的老师在每篇的末尾还写下了的赏析和反思或评析与反思。无论是上篇中的《温情自然的英国性教育课》、《个性飞扬的美国作文课》、《没有家庭作业的芬兰小学语文课》、《马路边上的新加坡数学课》、《注重情感体验的日本国语课》、《注重复述训练的俄罗斯阅读课》等,还是下册中《“环保记事本”中的德国绿色教育理念》、《美国的理财教育》、《俄罗斯的红色经典教育》、《“陶行知式”的德国小学教育》、《从生活细节看英国教育》等,都蕴含着老师们对中外教育最真实、最原生态的对比思考。这些源于实践的切身认知和亲力践行的尝试,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可触摸的学习模式,在更多教师还没有机会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经验的今天,读这本书,无疑是借他山之石的最佳捷径之一。我们从中发现中外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强调知识学习,一个强调能力培养;在教育细节中外国学校十分注重诚信意识、合作精神、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一想到中国的小学教学,我马上会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而像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另外在价值观上,外国教育往往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而我们的学生往往会选择财富和权力。我们文化中的官本位在他们的观念里已根深蒂固,社会上对于金钱的过分热衷追逐深深地影响着他们。我们的孩子的选择清楚地映照出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一些劣根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也许正是因为上述不同的教学模式才是症结所在,在当前新课程教育教学背景下,这值得引起我们教育人士的深刻反思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21: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