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6课《我参与 我奉献》第二课时说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3 10:1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材分析

  编写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9条“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群体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歧视,不抱有偏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要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崇尚公序良俗,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本课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方面中的“责任担当”素养下的“社会责任”这一要点。

  《我参与 我奉献》一课从“共同参与”角度,通过友善相待、文明有礼、服务社区、参与公益四个话题的设置,使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了解个人在参与公共生活的方法与作用,从小范围的身边生活,逐渐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使学生认识个人参与公共生活与社会发展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过程已经初步学习了公共生活的相关内容,三年级侧重于校园生活中的个人责任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帮助,而本课时重点使学生理解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心、帮助,将使每名社会成员共同受益,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区与社会,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进一步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服务公共生活的意识,进而能够践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社会生活中,对社区生活有一定经验,知道良好的社区建设与自己的生活利益相关,但未能建立社区建设与个人行为的联系。同时,在社会生活中,五年级学生在学校或家长的带领下,可能参与过一些公益活动,但对公益活动的概念比较标签化,不太理解只要是服务社会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是在做公益。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在社区生活中,美好社区的建设需要社区成员主动承担社区事务,成员间需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2.通过社区公约的辨析,懂得良好的社区秩序将使每名社区成员共同受益。

  3.通过案例分析,体会公益事业对社会凝聚人心、增强社会正能量的意义。

  4.通过对有“心”慈善的理解,树立社会角色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四、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公益事业对社会凝聚人心、增强社会正能量的意义。

  2.树立社会角色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五、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本节课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步骤,引导学生从“为创建文明和谐社区建言献策”活动出发,认识个人在社区、社会生活中可发挥的作用与参与公共生活意义,逐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其愿意参与社会服务事业,为社会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利用所学知识,能够从公共生活角度分析、理解社会问题,能够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最终指导学生公共生活行为。

  导入

  通过对文明和谐社区创建建言活动,使学生回顾参与公共生活的规则,同时引出与学生日常公共生活最为紧密的社区概念,使学生了解社区的内涵,为本节课积极参与服务社区生活的教学进行铺垫。同时,通过学生对自己社区生活的分享,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一个良好的社区建设能够给个人的生活带来便利,紧接着提出问题“在你的社区生活中,有哪些问题给你带来困扰?”话题转折,为接下来的教学展开做铺垫。

  活动一:邻里公约同遵守

  在我们的社区生活中,学生除了感受到优良的社区建设给生活带来便利外,也能够发现不少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例如环境、卫生、设施等。因此,活动一围绕课本中《邻里公约》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社区生活中发现问题,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再对活动园中《邻里公约》是不是“紧箍咒”?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社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有部分人时常将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忽略了公共生活的秩序,引导学生围绕个人生活与社区建设的关系展开讨论,知道在社区生活中,需要遵社区成员认可的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初步培养法治观念,感受权利与义务的相一致,通过讨论最终得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区将使社区成员共同受益这一观点。

  活动二:社区建设共参与

  本环节在学生了解社区建设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后,提出新问题,作为小学生可以为社区生活作哪些贡献,围绕这一问题,通过教材活动园三个情境,使学生发现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参与社区建设。同时,重点关注在参与社区建设同时的个人成长与感受,使学生发现其中的个人价值。再通过本班学生之间的相互分享在社区中参加过的活动,品味在参与服务社区,帮助他人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通过教师引导和鼓励,使更多学生继续或产生愿意投身于自己的社区建设当中,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三:公益事业聚小爱

  学生通过以上环节了解个人参与社区服务、建设的意义后,带领学生将服务他人的范围由社区生活转向范围更大的社会生活,通过对“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解读认识志愿者,由志愿者参与的活动开始了解公益事业。

  首先,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爱心司机的故事,知道公益事业离不开志愿者的参与,他们可以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及时的帮助。其次,教材中“小娟的故事”案例,可以播放相关记录视频。通过主人公的话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公益事业可以汇聚小爱,帮助身处困境的人渡过难关,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的一生。同时,初步认识到公益事业所传达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可以传递的。最后,通过学生对生活中自己参与或通过新闻了解到的公益活动进行分享讨论,强化学生对公益事业作用的认识与理解,并对公益组织救灾相关活动进行探索,使学生知道公益事业还可以为抵御突发灾害汇聚帮扶力量。

  活动四:公益事业聚人心

  本环节通过“仁爱慈善基金会”奉粥公益活动纪实报道,帮助学生感受公益事业除给其他个体带来的帮助以外,给自身和社会带来的作用。在视频报道中,通过志愿者和受助者朴实的话语,引领学生融入情境,再现情境,分析两个不同群体在这项公益活动过程中的不同心情,感受公益事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为社会的和谐作出的贡献,使学生懂得到公益事业能够凝聚人心,传递爱心,增强社会正能量。

  活动五:用心慈善齐参与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解决学生对公益事业过于标签化的问题。在许多学生心中认为公益事业就是要像课堂中举过的这些例子,如捐资助学,救死扶伤这类大爱大善,没有清晰地认识到慈善是很普遍的存在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只要是对他人、社会有益的事,都是公益事业。因此,在本环节提出观点“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帮助很多人”,围绕这个观点引发学生辨析讨论。首先肯定此观点的最终目的,即帮助他人。但同时对观点的前提条件展开讨论,即“做公益事业(慈善)是否一定需要钱?通过学生辨析与慈善家田家炳的故事,使学生最终懂得做慈善并不一定需要用金钱来衡量价值,更多的要用“心”来衡量,有“心”的慈善才有价值。鼓励学生发现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感受公益事业的力量,坚持日行一善,汇聚小爱终成大善。

  环节三:由知导行

  本环节延续本单元大任务,在学生学习服务社区,参与公益一课教学内容后,将所学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围绕在课堂开始阶段发现的社区存在的问题入手,从服务社区和社会公益角度思考自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哪些贡献或进行哪些改变,同时,也可以从公共生活角度出发,发现社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等诸多方面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将建议落实在生活当中,共同为美好的公共生活建设贡献力量。

  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观察并发现问题,通过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在过程中理解社区生活中遵守规则对社区成员的重要性,再扩展到社会生活,感悟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对社会和谐构建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社会现象和观点的辨析理解公益事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感受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积极地情感体验使学生自愿投身到服务他人的事业之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2: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