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养昆虫(第三课时)
四川省乐山市实验小学 黄燕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些列设计、观察、记录、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3-4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 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章节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的“生命科学领域”3-4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11.1生物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举例说出植物和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教材分析】
《养昆虫》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昆虫》的第二章节内容。通过二年级下册第3单元《养蚂蚁》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饲养小动物的经历,在饲养、交流、阅读资料三个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养昆虫》对学生来讲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本课以蚕为例来让孩子亲历昆虫一生的变化,一方面了解到生命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通过记录、整理饲养日记,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搜集信息。因为蚕的生长变化是一个长达一个多月时间的过程,学生在认识蚕的一生的四个变态过程时,经常穿插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显得比较散碎,所以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的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养好蚕。
本课教学内容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学生通过整理记录、汇报交流,概况出蚕一生变化的主要阶段,最终形成“昆虫”和“变态”的概念。第二部分:通过本次饲养活动,知道饲养昆虫的方法,学会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下册第3单元《养蚂蚁》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饲养小动物的经历,在饲养、交流、阅读资料三个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如何写观察日记。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整理观察日记,从而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有关蚕的知识。四年级学生经过一、二、三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通过二年级下册第3单元《养蚂蚁》的学习,学生对饲养小动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在一、二、三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达、交流观察结果。
2.了解蚕一生要经过的变化过程。
3.通过饲养活动,知道饲养昆虫的方法,学会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
科学探究:
1.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有关蚕的知识。
2.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异同,从而归纳出昆虫的共同特征。
3.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
科学态度:
1.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获得的科学信息,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2.为自己长时间观察和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2.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业文明而自豪。
【教学重点】
1.通过整理日记获取有用信息,并交流养蚕经验。
2.引导学生画出蚕一生的变化图,了解昆虫的一生变化。。
3.通过饲养活动,知道饲养昆虫的方法,学会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
【教学难点】
能将自己的养蚕记录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图画或文字表述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养蚕日记、记录单、找出丝头的蚕茧、培养皿、缠线板。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神秘的礼物,猜猜是什么?
2.对,这就是孩子们养蚕所收获的蚕茧,同桌之间从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互相比一比手中的蚕茧。
3.看来在养蚕的过程中你们都收获满满,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总结自己的养蚕经验,进行一场养蚕经验交流会。(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蚕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学生用心养蚕的这一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很多成果与经验是值得与大家分享的,这是对学生养殖和观察成果的肯定。]
二、新课讲授。
(一)成果展示
1.每个组都准备有自己的养蚕成果,首先我们用3分钟的时间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派一名代表上台为大家讲述你们组的成果。
(预设学生行为:学生拿图片演示、展示交配后产下的蚕卵、被剪开后的蚕蛹、蚕蛾……)
(二)结合自己的蚕宝宝日记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
1.展示的非常好。在精心照顾蚕宝宝的这一个多月里,你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呢?比如说……(提示问题: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卵)颜色逐渐有什么变化?最后变成了什么样子?)
2.我们每个小组都记有自己的蚕宝宝日记,现在用10分钟的时间,结合自己组内的蚕宝宝日记,讨论交流都有哪些有趣的变化?整理出来,10分钟后我们来全班分享自己小组内记录的蚕宝宝生长历程。
(预设学生行为:拿着自己小组记录的蚕宝宝日记本上台展示,讲诉养蚕过程中的发现和变化。)
3.师生总结重点记录,交流养蚕发现。(教师适当对蚕生长历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简单总结)
4.同学们讲诉的非常棒,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6小组的养蚕日记做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展台展示日记)
5.各小组的日记怎么样?是不是都观察记录到蚕生长历程中的每一个阶段?
6.分享真是快乐的,在分享的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地方你是做的非常好的?而哪方面是值得向其他同学学习的?(生总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三)引导学生画出蚕的一生
1.通过同学们的养蚕日记我们把蚕的生长历程都回顾了一遍,孩子们发现蚕要经过几次变化过程?
2.如果让你记录下蚕的这些变化过程,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预设生答:文字记录、画图、数字、拍照片、拍视频……)
3.我们今天就先采用画图的方式,看看谁画出的图既简单又最能突出每个时期的特征。
4.我们来看看三小组的是如何记录的。(展台展示)
(学生对所绘画的图进行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记录进行及时评价,并以蚕的四个阶段来引导学生。)
5.再来看看五小组的记录。(展台展示)
6.同学们的记录方式都太棒了,非常直观的描述出蚕要经历:卵—幼虫(蚕)—蛹—成虫(蚕蛾)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又称为“蚕的一生”。我们一起通过一段视频再次了解蚕的一生。(出示视频1)追问:在蚕的一生中你认为哪个阶段最神奇?
(设生答:结茧之后变蛾的阶段)
7.对,老师也觉得这里最神奇,蚕宝宝会自己结个茧,出茧后于之前完全两样,你们还知道哪些昆虫有这样的变化?
8.没错,蚕蛾和蝴蝶的一生很相似,我们通过图片对比一下它们的相同之处。(PPT展示相同之处)
9.刚才孩子们发现的都是它们的相同之处,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进一步了解。(出示视频2,PPT展示总结不同之处)
10.我们把像蚕蛾和蝴蝶这样经历过卵—幼虫(蚕)—蛹—成虫(蚕蛾)四个阶段的昆虫称为“完全变态昆虫”。
(四)养蚕活动总结
1.通过养蚕活动,你能总结出饲养昆虫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2.设生答:①养殖前查阅相关资料,找到所饲养昆虫的饮食要求、住所要求等等;
②养殖的过程中,对昆虫的食量、身体变化情况、排便等要像科学家一样学会观察和记录。
③养殖过程中,要亲近、关注和关爱昆虫,要有责任感。
④养殖结束后,及时进行自我总结,并分享给身边的人。
3.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自己,课后我们可以继续饲养菜青虫。
[设计意图:与学生一起在分享中总结,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归纳蚕的一生,让学生对于养蚕活动有一个新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三、运用与拓展
1.其实每一种昆虫都有它不平凡的一生。比如蚕的一生不仅会经历四个阶段,还会为我们人类留下宝贵的财富,你知道是什么吗?
2.设生答:蚕丝,粪便、蚕蛹。(师纠正“粪便”一词,蚕的粪便叫做:蚕沙)
3.对,蚕沙可以作为一种中药材,蚕蛹是一种高蛋白物质可以食用,而蚕丝是高级的纺织原料,可以做衣服、蚕丝被等等,被称为“纤维皇后”。如果让你对收获的蚕茧进行抽丝,你准备怎么做?
4.我们把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称为“缫丝”。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缫丝技术吧。(视频3)
5.孩子们可以参照视频中的方法将你收获的蚕茧进行缫丝活动。可这样一个小小的蚕茧,如果把丝都抽出来,它又会有多长?
6.设生答:学生猜测.(100米、500米、2000米、、、、)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蚕丝的长度来激发学生课后抽丝的兴趣。]
7.蚕丝的长度可远远不止这样长,它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最长可达3000米。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好一个已经找到丝头的蚕茧,孩子们拿回家试一试抽丝,看看你抽出的蚕丝会有多少米。
[设计意图:从猜测到实际测量,是学生收获科学素养的过程。]
四、课外延伸
1.课后孩子们可以更多的去了解一下缫丝技术,也可以去读读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去了解更多的关于昆虫的知识。还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昆虫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