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前解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而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司空见惯的或不为人注意的想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研究,进而“找到真理”的。课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同时,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全文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具有代表性。可引导学生学习写法,并进行仿写, 这样可以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关注文本特征:本文是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来写的,很有代表性。
关注主旨:这篇课文用三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观点。
关注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是一种先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最后总结观点的写作方法。
关注作者:叶永烈 生于1940年,浙江温州人。著名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1957年开始发表科学小品,1959年出版第一步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代表作品有《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飞向冥王星的人》《丢了鼻子以后》等。他还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
关注人文主题词语:
描写人有恒心的词语
持之以恒 百折不挠 水滴石穿 坚持不懈 始终如一
铁杵磨针 锲而不舍 坚韧不拔 精卫填海 始终不渝
描写科学精神的词语
勇往直前 坚持不懈 不怕困难 努力奋斗 奋斗到底
热爱学习 热爱祖国 不怕失败 坚持到底 精益求精
【教学目标】
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20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3.能概况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么用事例在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1.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本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把课文读通读顺。
2.围绕课题,理解课文想要表达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科学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题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设计意图:先从题目入手,在质疑、解疑中初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
出示课件1:
预设1:只有努力研究探索才能获得成功。教师及时鼓励。
预设2:我们平时应该不断发问,了解事情的真相。教师引导,回答问题的孩子一定也是一个爱发问的孩子。
2.教师评价:看来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一起来学习课文。
3.(教师板书课题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和学生一起指出读错的字让朗读同学更正。
(2)指读。
2.教师出示词语
预设1:指名读词语。
出示课件3:
预设2:齐读词语
预设3:在书上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预设4:教师特别指出:见微知著的著不要写成籍,司空见惯的惯不要写成贯。
(教师板书:见微知著 籍贯 司空见惯 一贯)
3.教师引导: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出示课件4:
预设1:课文就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预设2:课文的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三、围绕课题,理解课文表达的科学精神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作者通过这篇课文要证明一个什么观点?
预设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预设2: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一百个问号”是什么意思?“一百个”是指具体的数量吗?
预设3:“一百个不是具体数量”是指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预设4:教师追问:真理一定会“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
是不是所有真理都要“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设计意图:学生一开始可能打不出正确的答案,也可能通过课本的帮助答出答案,因为课文的题目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但是这一表达较为概况,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课题,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再回答。)
出示课件5:
2.在理解课题的实质含义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第2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说说这一段的内容。
3.教师小结:第二段对观点做出阐释,阐明它的实质---从常见现象出发,不断发问,追求根源,最后就能找到真理。
4.你能不能用第2自然段中的话解说课文题目的意思。
5.引导学生赏析第2自然段具有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
预设1:教师提问:“差不多”“细小的”“司空见惯的”,意思都差不多,请学生品读体会,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预设2:教师引导学生把“把‘?'拉直变成‘!'”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预设3:教师总结:“?”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找到真理,这个句子把抽象的道理讲得直观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凝练概况与生动形象相结合的表达特点。)
四、课后作业
同学们,今天回家后可以把课本上科学家的故事讲给家长听,还可以多看一些关于科学家的故事的书籍来学习他们的精神。
出示课件6:
五、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
见微知著 籍贯 司空见惯 一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