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下古诗词②:译文+赏析+主题+写法+实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4 11:0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9 十五从军征

【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赏析】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这首乐府诗不仅抒发了这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开篇“十五”与“八十”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诗的最后两句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主题】

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怨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写法】

①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②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                ,                。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                ,                。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地表现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                。

4.《十五从军征》诗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5.《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                ,                。                ,                。

6.《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                。

7.本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的诗句是                ,                ;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

【答案】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4.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5.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6.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7.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松柏冢累累

二、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本诗选自《          》,“乐府”原是          的名称,后人把          也称作“乐府”。

2.“十五”“八十”是           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              。

3.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                ”

4.诗歌的主题在于表现                。

(二)简答题

1.本文主人公家里还有哪些人?(用原文回答)

2.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3.给本文再设一个问题,并给予回答。(不能与上面的问题重复)

4.“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5.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6.战争是残酷的,可对于日益猖狂的台独势力,我国在提倡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冒着战争的危险,声称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

7.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三)选择题

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思。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体现了家中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

C.“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两句体现老兵茫然而失落的悲痛心情。

D.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E.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四)对比阅读

木兰诗(节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十五从军征(节选)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1.这两首诗都出自《乐府诗集》,都写了从军征战的时间长久,从表达方式看都属于            诗。

2.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答案】

(一)填空题

1.《乐府诗集》    音乐机关    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

2.夸张    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4.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意对即可)

(二)简答题

1.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2.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能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或: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

3.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句子的赏析、表达方式等任何一个角度去设题。

4.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由远及近地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

5.“十五”与“八十”相对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说明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6.当今台独势力猖獗,如果台独分子关掉和平的大门而恣意迈开台独实质性的步伐的话,我们也只有采用正义的战争去维护领土的完整去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7.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通过“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可以看出。

(三)选择题

1.B  E

(四)对比阅读

1.叙事诗

2.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1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

全诗以白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风雪送友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一二句,“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一个“即”字,表明这里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飞”字勾画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

三四句,“忽如”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写出了雪之骤和雪之大。“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想象奇特,以春景写冬景,意境壮美。

“将军”和“都护”两句巧用对偶,从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

“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奇寒,也勾勒了一幅奇异壮美的画面。

最后两句,“空”描绘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了处境的恶劣,写出了惜别与惆怅;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离去不舍的真挚感情。

【主题】

作者在这首诗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写法】

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②想象丰富,气势豪迈;③色彩鲜明,变化多姿。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                ,                。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                。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或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                。

5.巧用对偶,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                ,                。

6.写野外雪景,并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                ,                。

7.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8.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句子是:                ,                。

【答案】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本诗作者为    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与      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

2.这首诗     与     巧妙结合,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     之情。

(二)简答题

3.词句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主旨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5.手法赏析:品析本诗的修辞美、意境美。

6.考题预测:

(1)“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2)请仔细品味并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如”二字的妙处。

(3)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5)这首诗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画线句子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上一段赏析的话。

(7)结尾两句较出色,说说你的看法。

(8)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妙处。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四幅场景图?

(1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友人走了,诗人久立雪中,他在想些什么呢?

(三)选择题

7.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边地军中送别的诗,此诗题为送别诗,却以描写边地雪景为主。

B.在诗人心目中,边地苦寒,这种苦痛是很难让人忍受的。

C.主人客人离别虽依依难舍,但不觉其缠绵。

D.这首诗气势磅礴,精神昂扬,色彩鲜明,风格别致。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8.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都护铁衣冷难着(      )

(2)右备容臭(      )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军置酒饮归客/饮鸩止渴

B.负箧曳展屣/忘恩负义

C.同舍生皆被绮绣/泽被后世

D.缀公卿之后/缀玉连珠

10.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1.根据诗文内容填空。

(1)岑参送武判官归京,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宋濂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文段内容将对联补写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俯身倾耳读书勤。

【答案】

(一)填空题

1.唐  岑参  高适

2.咏雪    送别    惜别

(二)简答题

3.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万树的梨花。

4.抒发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感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调怅之情。

5.①修辞美:以“春风”喻“北风”,以“梨花”喻“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来得突然且铺天盖地,又把冬天写出了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②意境美:营造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壮美情境,体现了作者诗歌的豪放风格。

6.(1)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2)“忽如”二字用得极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3)情景交融。

(4)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5)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6)这句话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景象极为神似,颇有浪漫色彩。

(7)最后两句写出行人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目送,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惜别之情跃然纸上,极为动人。

(8)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9)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10)以“雪”为线索;描绘了边塞飞雪图、军营酷寒图、军中饯别图、雪地送别图。

(11)从视觉角度看,红白相衬,互相映衬,色彩鲜明。

(12)是对行者留恋、难舍,或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或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等。

(三)选择题

7.B

(四)对比阅读

8.(1)zhuó  (2)xiù    9.C

10.(1)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美味可以享用。(2)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1.(1)示例一:依依惜别  示例二:无限惆怅

(2)示例:负箧曳屣求师苦

11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原文】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赏析】

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上阕对景抒情,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国土的怀念。其中的“悠悠”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的无穷。下阕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词人收复中原、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

【主题】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写法】

①即景抒情,借古讽今;②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                ,                。

2.历代诗人常常喜欢登临古迹,借以抒情言志。杜牧曾发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感慨,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                ,               ”也曾有物是人非的嗟叹。

【答案】

1.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二、阅读理解

(一)简答题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4.“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二)选择题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6.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

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7~8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7.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乡子》的上阕,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南乡子》的下阕,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清平乐》的上阕,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清平乐》的下阕,“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8.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词曲,完成9~10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贏,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9.请解释“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一词的含义。

10.所选曲词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以下两首诗词,完成第11~12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1.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         。

12.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一)简答题

1.“中原地区”或“中原”或“中原大地“或“中国”。

2.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意对即可)

3.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4.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意对即可)

(二)选择题

5.C    6.B

(三)对比阅读

7.D(“秋宵梦觉”指的是深秋的夜里,作者从梦中醒来)

8.①《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②《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9.“悠悠”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10.《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包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山坡羊·骊山怀古》咏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1.思绪之绵长(无穷)

12.①写法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②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2-4 11:05:46 | 只看该作者
12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赏析】

这首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写了两件大事:一是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主题】

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写法】

①叙事、抒情、言志有机融合;②直抒胸臆;③运用比喻、对偶、双关的修辞手法。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与我们学习过文天祥的“                ,                ”这两句诗同样表达以死明志的决心。

2.《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                。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                ,                。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                ,                。

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表现出来的“                ,                ”的气概与孟子“舍生取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孟子“舍生取义”生死观的最好诠释。

6.《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                。

【答案】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二、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文天祥(公元1236—1283),男,  ①  ,汉族,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吉水人,(今江西吉安)。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过零丁洋》选自  ②  。这首诗是宋帝赵禹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在五坡岭(在广东省海丰县北)兵败被俘后囚禁时写的。

2.“惶恐”“零丁”用于双关,有两层含义,一指  ①  ,二是  ②  和  ③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④  。

3.《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①  。这两句诗慷慨激昂,采用  ②  的方式 ,表明诗人  ③  的决心,崇高的  ④  和  ⑤  的爱国情怀。

4.《过零丁洋》诗中借用  ①  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是:  ②  。特点是:以形象的比喻描写  ③  。诗句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  ④  。这两句连用,暗示  ⑤  。

5.“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①  。“汗青”:指  ②  。(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丹心”指:  ③  。“干戈”:泛指  ④  。

6.诗的第二联用“  ①  ”和“  ②  ”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二)简答题

7.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请作简要概括。

8.本诗尾联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9.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10.尾联“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2.这是一首述志诗,有人说,诗的基调由悲郁而昂扬,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选择诗中句子说明你的理由。

13.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试举一两例说明。

14.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16.“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中的两个“零丁”意思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解。

17.“山河破碎风飘絮”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8.有人说“照”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19.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妙哪里?

20.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三)选择题

2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了生平的艰辛,命运的曲折。

B.颔联运用比喻和拟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局势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中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尾联直抒胸臆,以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为诗歌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

23.对下面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即科举入仕与勤王抗元,从纵向追述,起笔不凡。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从横向着笔,渲染气氛。

C.颈联“惶恐滩”“零丁洋”对仗工整,以地势之险暗示诗人处境之艰,表现忧愤悲苦之情。

D.尾联慷慨激昂,借景抒情,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节。

24.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6~28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2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27.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28.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天祥的两首诗,回答29~31题。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南安军①

梅花南北②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释】①南安军:地名,今江西大余。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北行途经南安军大庾岭时所作。

②南北:相传大庾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

③采薇: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

29.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的颔联借用自然景物将国家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和个人遭际的艰难坎坷。

B.【甲】诗的颈联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既说明诗人所历之地,又写出形势险恶和自身境况危苦,抒发了诗人忧虑不安的情感。

C.【乙】诗颔联上句写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虽然途经故乡,但身系拘囚,无颜见家乡父老,还不如战死沙场。

D.【乙】诗的颈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30.请简要赏析【乙】诗“风雨湿征衣”一句中的“湿”字。

31.联系【甲】诗,说说【乙】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一)填空题

1.①南宋时期爱国诗人    ②《文山先生全集》

2.①地名②形势的险恶③境况的危苦。④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感慨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伶仃洋中,深感孤苦伶仃。

3.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直抒胸臆  ③以死明志  ④民族气节  ⑤为国献身

4.①比喻  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③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④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⑤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5.①儒家经典  ②史册  ③赤诚的心  ④兵器

6.①风飘絮  ②雨打萍

(二)简答题

7.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8.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表现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忠心为国的民族气节。

9.示例: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10.示例:表达了作者合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11.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意对即可)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意近即可)

12.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和血性精神是分不开的。

13.人物有: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事迹: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14.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15.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

16.前一个“零丁”是地名,指“零丁洋”,后一个“零丁”指诗人孤苦伶仃的心情。

17.比喻,南宋的江山像被风吹散的柳絮一样支离破碎,形象写出了在元军的侵略下,南宋王朝无可挽回的败局,表达了作者极端悲痛之情。

18.我同意“照”是全诗的关键;本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一个“照”字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原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19.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伶仃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或巧用地名,写出了他日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20.示例: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21.①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

②“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 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选择题

22.B    23.D    24.B

25.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四)对比阅读

26.D

27.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28.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阅读下面文天祥的两首诗,回答30~32题。

29.B

30.诗人征衣被风雨淋湿,表现了环境的凄苦,烘托出诗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凄苦、沉痛。

31.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13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原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赏析】

作者通过描写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表达了自己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这首散曲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实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沉郁风格。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意蕴深邃,感情沉郁。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的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聚”“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和灵性,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地势的险要。

第二层(四至七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实是作者对几千年历史所作的概括和评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主题】

这首元曲中的怀古小令,从壮丽的山河中,联想到历代的兴亡,又从朝代的更替,想到百姓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写法】

①写景境界阔大,气势宏伟;②议论深刻,颇具特色。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曲主旨的句子是:            ,            。            ,            。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                。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            ,            ,            。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                。

【答案】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二、阅读理解

(一)解释下列词语

1.聚:                2.怒:            

3.踌躇:              4.经行处:         

5.兴:                6.亡:         

(二)填空题

7.这首曲的作者是  ①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  ②  ”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  ③  ”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8.题目中的“山坡羊”是  ①  ,“潼关怀古”是  ②  

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分别从  ①  和  ②  两个角度形象地描绘岀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10.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从表面看,似乎是喟叹  ①  ,实际上却是哀痛  ②  。

(三)简答题

11.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

1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13.中国古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14.“聚”和“怒”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15.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16.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17.“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国富民殷,社会和谐。”请就两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18.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四)选择题

1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坡羊”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B.“望西都,意踌躇”中“西都”即长安,这句写了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C.“宫阙万间都作了土”,直接描写战争,使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这首曲借凭吊长安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0.对本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如聚”,山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2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登潼关所见,由近至远,地形与历史巧结合,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B.“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C.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年。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D.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个性,是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22.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B.“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四句写作者经潼关时所见所想。

C.“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出了作者的感慨并点明主旨。

D.这首小令的题目是“潼关怀古”,所以“怀古”是这曲的重点。

2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聚”字不仅写出峰峦的众多,且赋予众多的峰峦以生命和意志,表现出向潼关聚集的动势。

B.“怒”字不仅概括黄河波翻浪涌的咆哮的气势,且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给读者以想象的天地。

C.“路”字表明诗人此时正行进在“潼关路”上,那峰峦、波涛、山河的景象,是他亲眼看见的。

D.“潼关路”三字,既收束上文,又过渡到“望西都”,“望西都”就会令人踌躇满志,激动不已。

24.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万端。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

25.从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可以看出,元曲(      )

A.形式灵活,雅俗兼具。

B.重章叠句,语言质朴。

C.结构严谨,平仄有致。

D.半诗半文,辞藻华丽。

26.下面对《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有远及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

B.“聚”和“怒”写出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悲愤伤感之情。

C.“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想象,作者主要是表达对历史文化遗产被毁的无比痛心之情。

D.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对在苦难中挣扎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统治的谴责。

27.选出对《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聚”“怒”二字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B.“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没有直接提到战争,但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以往的历史所做的概括与批判。

【答案】

(一)解释下列词语

1.聚拢,包围

2.指波涛汹涌

3.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4.行程中经过的地方

5.指政权稳固

6.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二)填空题

7.①张养浩    ②聚    ③怒

8.①曲牌名    ②题目

9.①视角   ②听觉

10.①历代王朝的兴亡  ②劳动人民的苦难

(三)简答题

11.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意对即可)

12.议论。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对历代统治者的愤慨和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13.选择“聚”与“怒”皆可。示例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示例二: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14.好在运用拟人手法,“聚”字化静为动,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赋于了黄河人的情绪,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15.“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16.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17.示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制度不同造成的。古代,封建君主制,兴亡都逃不了封建朝廷、官吏的盘剥;而今天,我们生活的是一切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里,国家富,人民就安康幸福。

18.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四)选择题

19.B(A“山坡羊”是曲牌名。C没有直接描写战争。D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

20.A(河,指黄河;山,指华山)

21.A(由远及近)

22.D(尽管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其揭露、批判的锋芒,既指向历代统治者,更指向当时的元朝统治者)

23.D(自然就想到历代的兴亡了)

24.D    25.A    26.C    27.A

14 南安军(宋·文天祥)

【原文】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赏析】

这首诗以高亢的诗篇,抒写了自己的爱国之志和博大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

首联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凉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用问话的语气写出行程的孤单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颈联抒写悲愤。上句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伐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并付诸实际行动。

【主题】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

【写法】

①逐层递进,声情激荡;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文天祥《南安军》中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             ,             。

2.文天祥《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的诗句是:                ,                。

3.《南安军》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自信心的诗句是:                ,                。

【答案】

1.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2.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3.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二、阅读理解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的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写行程中的时间与景色,借“梅花”与“风雨”对照,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B.颔联写作者以拘囚身份途径故乡,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悲苦之情跃然纸上。

C.颔联将山河依旧与城郭一时沦陷作对比,突出作者亡国之痛和对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

D.全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写出了诗人被俘后经过家乡时真切的思想感受。

【答案】

1.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3.诗的尾联用了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绝不投降、取义成仁的节操和以死明志、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感,显示出了高尚的民族正气。

4.A

15 别云间(明·夏完淳)

【原文】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

三年来戎马倥偬颠沛四方,今日反清事泄身陷罗网。风光无限的山河都在流泪,谁还说天地之间无比宽广?我已经知道即将面对死亡,却依依难舍生我培养我的故乡。我死后不屈的魂魄仍将归来,看到后继者高举战旗让它在空中飘扬。

【赏析】

这首诗是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首联叙事。“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可从平静的叙事之中读出深含的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面对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慨叹流不尽“无限河山泪”。随着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欲别故乡难”,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以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主题】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慨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写法】

①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

②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别云间》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是:                ,                。

2.《别云间》中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的诗句是:                ,                。

3.《别云间》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的诗句是:                ,                。

4.《别云间》中作者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

5.《别云间》中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的句子是:                ,                。

6.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的诗句是:                ,                。

【答案】

1.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5.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二、阅读理解

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下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对下列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

B.《过零丁洋》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C.《别云间》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

【答案】

1.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2.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3.D

16 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

【原文】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译文】

在骊山上四处看看,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时的繁华富貌,现在在哪里?只看见了荒凉的草,水流回旋弯曲,(朝代更替的)遗恨就如眼前树林里迷离的烟雾。列国的周齐秦汉楚,这些国家,赢了的,都变成了灰烬;输了的,都变成了灰烬。

【赏析】

这首散曲,从秦朝当年宫殿的奢华,写到这种奢华的灰飞烟灭,从王朝统治者的角度来谈,无论输赢成败,他们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开头三句回顾骊山的历史,当时秦朝宫殿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诗人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四五句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六七句是说,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最后从句式相同的“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可以看出,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规律性的概括。

【主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为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受而创作的一首散曲,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两句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此曲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

【写法】

①立意高远,境界阔大,发思古之幽情,叹世事之炎凉,发人深省。

②虽格调略显低沉,却不失警世劝俗之效。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山坡羊·骊山怀古》曲中再玩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语句是:                ,                。                。

2.《山坡羊·骊山怀古》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利的否定(表现诗人感时伤怀的情绪,慨叹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的语句是:                ,                ;                ,                。

3.曲中点明怀古之地的语句是:              ,              ,                ?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              ,                ?

5.曲中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语句是:              ,              。                。

【答案】

1.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2.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3.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4.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5.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二、阅读理解

(一)简答题

1.这首小令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2.结尾说赢、输“都变做了土”,指什么而言?诗人的议论又是针对什么而发?

3.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4.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什么主旨的?

(二)对比阅读

比较阅读元代散曲作家张养浩的两首怀古小令,完成5、6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年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情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会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注]未央,指汉未央宫,遗址在今陕西西安汉长安故城内,汉高祖七年修筑。

5.对这两首散曲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骊山怀古》中的“阿房一炬”,同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同指一事,即秦始皇极尽奢华修造的阿房官,被进入咸阳的项羽付之一炬。

B.《未央怀古》中的“三杰”指张良、萧何、韩信。张良出谋略,萧何镇后方,韩信掌军事,刘邦称这三人是“人杰”。

C.《骊山怀古》中的“至今遗恨迷烟树”,其叙事的主体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迷烟树”同苏轼《赤壁怀古》词中的“灰飞烟灭”语义相同。

D.《未央怀古》中的“山河犹带英雄气”是散曲中的名句。作者赋予“山河”以浓重的感情色彩,表明“三杰”业绩与关中山河并存天壤。

6.对这两首散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首散曲都是作者在登临古代帝王宫殿遗迹之后抒发的感慨。所不同的是,《骊山怀古》抒情较为直露,《未央怀古》抒情较为含蓄。

B.这两首散曲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骊山怀古》以荒凉的“草”“树”烘托了阿房遗址的破败,《未央怀古》则借雄壮的“山河”表达了对汉世的咏叹。

C.《骊山怀古》的尾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孤立地看,似乎显得消极,但整体把握全曲,则不难看出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彻悟。

D.《未央怀古》的尾句“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表现了作者对如画江山的赞美,还抒发了他作为汉族官员追慕前贤,渴求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比较阅读,完成7、8题。

山坡羊·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7.赏析“骊山横岫,渭河环秀”中“横”“环”二字的妙处。

8.有人说,两首怀古小令慨叹人生无常,思想消极遁世。请你结合相关诗句进行简略评述。

比较阅读下面三首词,完成9~12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一炬,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圩,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曾此处,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迹,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9.《骊山怀古》《未央怀古》分别借用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的典故,表达了不同的主旨。请按照提示,填空。

①《骊山怀古》批判了                      。

②《未央怀古》表现了                      。

③《骊山怀古》抒发了作者                   。

④《未央怀古》抒发了作者                   。

10.请分析《骊山怀古》《未央怀古》这两首散曲的异同。

11.你认为《潼关怀古》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2.对这三首散曲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骊山怀古》《未央怀古》都是作者登临古代帝王宫殿遗迹之后抒发的感慨。所不同的是,前者抒情较直露,后者较含蓄。

B.《未央怀古》中“山河犹带英雄气”是散曲中的名句。作者赋予“山河”以浓重的感情色彩,表明三杰业绩与汉高祖的天下并存天壤。

C.《潼关怀古》中“意踌蹰”一句是作者对自己此时心情的概括:思绪万千、沉郁不安、忧伤悲愤。

D.《骊山怀古》中作者所感怀、议论的范围仅限于曲中提到的“周齐秦汉楚”。

E.这三首散曲遣词精辟,形象鲜明,于激烈的抒情中迸发出先进思想的光辉。

《山坡羊·骊山怀古》与《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比较阅读,见前文。

【答案】

(一)简答题

1.当年骊山上供帝王们寻欢作乐的华清池,和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一样,已经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

2.打赢了的(项羽)把输掉了的(秦王朝)的一切,都付之一炬;而赢了的到头来也变成了泥土,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诗人谴责讽刺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权利而进行的残酷厮杀与夺得政权后的荒淫奢侈。

3.①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 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 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加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这是作者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规律性的概括。

4.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二)对比阅读

5.C(此选项有两处不当。一处是“至今遗恨迷烟树”的叙事主体不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而是作者发出的感慨,感叹直到现在遗留下的遗憾还萦绕不去。另外一处是“迷烟树”与《赤壁怀古》中的“灰飞烟灭”语义不同,后者的意思是指一切均不存在了。)

6.D(选项中说“还抒发他作为汉族官员追慕前贤、渴求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这与词的感情不符。实质上,这是一首借古伤今之作,表达了诗人的遗憾、痛苦的心情,而无“建功立业的豪情”。)

7.“横”“环”二字不仅点明所咏之地是长安,而且把历代古都形势的险要、景色的壮丽全部烘托而出,使前后景色形成强烈的对比。

8.两首怀古小令都有怀古伤今的慨叹,但表达的思想却不完全相同。《骊山怀古》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奢侈行为和为争夺政权而残酷厮杀的行径,“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社会历史规律性的概括。《长安怀古》在抒发兴亡之感的同时夹杂着作者对人生无常,瞬息即逝,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消极遁世思想。

9.①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进行残酷厮杀和夺取政权后的奢侈行为。

②对英雄的赞扬和对统治者残害人才的愤慨。

③对历史的彻悟——赢的与输的都必然成为一堆土,不值得羡慕和称道。

④对入画江山的赞美,对先贤的追慕,对汉初臣谏君纳政治气氛的羡慕。

10.①都写作者登临帝王宫殿遗址之后所抒发的感慨,但前者抒情较为直露,后者抒情较为含蓄。

②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前者以荒凉的“草”“树”烘托了阿房宫的破败,后者借雄壮的“山河”表达对凡世的咏叹。

1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愤怒控诉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12.B  D

17 朝天子·咏喇叭(明·王磐)

【原文】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

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赏析】

这首曲借咏喇叭,活画出明朝中后期宦官在运河沿岸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社会现实。

曲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喇叭”和“唢呐”虽然吹不出长的曲调,声音却被放大得特别响亮。它们专门为“官船”抬高身价。“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直到“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吹干了民脂民膏才算作罢。“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主题】

《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写法】

①立意新奇,描摹传神;②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讽刺意味。

【常见考题】

一、理解型默写

1.《朝天子·咏喇叭》形象的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的倾家荡产的句子是:                ,                ,                !

2.《朝天子·咏喇叭》一诗中,借咏喇叭讽刺宦官狐假虎威,为害军民的句子是:                ,                。

【答案】

1.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2.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二、阅读理解

1.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     、     、     。形式包括     、     、     三种形式。主要形式有      、      。小令:是词调体式之一,指篇幅短小的词,通常以58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套数:剧曲或散曲中,联合同一宫调或管色相同之数曲为一首尾完整,同叶一韵的曲。因其成套而可数,故称为“套数”。也称为“套曲”“散套”。

2.这首散曲可分为三层,各层意思是什么?

3.这首小曲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4.这首散曲以一个“      ”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5.作者      ,字      ,号      ,      人,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      的佳作,有《      》。

6.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7.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答案】

1.抒情、写景、叙事   小令、带过曲、套数   小令、套数

2.第一层:明写喇叭、唢呐特点,暗喻宦官身为奴仆而虚张声势。

第二层:讽刺宦官依仗权势作威作福。喇叭到,则官船到,民遭殃。

第三层:写宦官压迫、掠夺人民,致使千家万户家破人亡。

3.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讽刺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丑恶嘴脸。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横行霸道。

4.吹  吹之声:腔儿大;吹之功用:全仗你抬声价;吹之恶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水尽鹅飞。

5.王磐 (约1470一约1530)   字鸿渐   号西楼   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   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  《王西楼乐府》

6.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7.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言语中流露出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13: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