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谈《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环保新主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07:0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战国之时,各诸侯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劳役繁重,重武力,较之礼崩乐坏的春秋,更动荡,民生更加维艰。这时,积极用世胸藏韬略的孟轲出现了,在梁惠王面前抵掌而谈。他针对“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社会现状,提出他的匡世真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推行仁政理想的一个大致轮廓,慢慢地浮出了水面。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节制穷奢极欲,关注民生,休养生息,然后才能推恩于民,施惠于民。

   “民惟邦本,本因邦宁”,孟子深谙此理,仓廪实后懂礼仪,而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呢?在这一点上孟子高瞻远瞩:“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其中体现的民本思想与人文关怀穿透时空而来:不征调老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人类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是自然的无私馈赠,《击壤歌》中曾描绘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情景,这首古老的太平歌词体现出的田园牧歌的安宁与自足已成为时代的绝响。在先秦那个思想纷呈的年代,孟子独举“仁民”的大纛,关注的焦点始终是皇天后土之外的芸芸苍生。难得的是,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人类不能肆意役使自然,不焚林而猎,不涸泽而渔,只有“不违农时”“勿夺其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处。孟子的仁政内涵包括的是人类以外的整个自然界,这也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注解。一昧地索取,只会自食恶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森林锐减、某些物种灭绝等等,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进一步生存和发展。因此,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追随一千多年前孟子的熠熠思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宋代大儒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观点,“鱼不满尺,市不得粥,人得不食,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节爱养之事也。”撙节爱养,就是顺应万物生长规律,这样才取之不竭。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依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两者的平衡与和谐。孟子一生经文纬武,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寡人之于国也》中勾勒了他关于人与环境的和谐蓝图。人类,从来不是与自然对峙或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将人类的仁爱倾注于天地万物。

   那么,大漠孤烟,长空落日;星明月隐,草长莺飞,天地依然有大美而不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05: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