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让孩子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
也许有人会认为,要尊重孩子的个性,是的,尊重个性发展是很重要,但是,不能太“过”。西方国家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忽视规则方面的教育,造成有许多极端事例的发生。那么,就要重视孩子的规则教育了吗?这也不能太“过”,过于强调规则,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势必让孩子变成听话的“机器”,导致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那孩子的“创新”从何谈起?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尊重个性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是我们教育者应探讨的问题。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活动前提出具体要求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小到班规、校规、社会规范,大到国家法律,都是为了保证正常活动的有序进行。我们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也要制定班级常规。不难发现,每次小班孩子刚入园那一段时间,是我们教师比较“烦心”的时候。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没有规则意识,每次活动都需要很长时间,如玩桌面结构游戏,桌上、地上都是积塑。因此,在每次活动前,我提出活动具体要求,如积塑不能丢到地上,如果掉到地上应拾起,活动结束要将积塑还原等。渐渐地,孩子们形成习惯,整个活动有序进行,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拼搭各种造型,教师不过多的干预,这也是尊重孩子的个性,重视孩子们的创造力培养。
又如在户外体育游戏中,每个游戏都有规则。如在游戏“狡猾的狐狸在哪里”中,我在在介绍游戏玩法后,再提出游戏规则:教师在点“狐狸”时,幼儿必须闭上眼睛;幼儿在喊三声“狡猾的狐狸在哪里”后,“狐狸”才能出现;等“狐狸”说“我在这里”后,幼儿才能跑等,对个别违反规则的幼儿给予适当的“惩罚”,如让他停止游戏一次,让他意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教师在观察孩子们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让孩子们尽情体会游戏的快乐。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规则意识逐步得到发展。
二、活动中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俗话说“凡事有个度”,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有个尺度,这个“尺度”,就是规则。孩子们在生活、学习、游戏中都有规则。在实际活动中,总有个别孩子超出这个“尺度”,我就要想一些办法,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1、正确对待孩子的“反常”行为
尊重应成为教育的第一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的核心是理解并认可教育对象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本着理解与尊重的原则,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不轻易否定孩子的行为。有一次,涛涛把自己杯子里的开水倒进了一盆花里,我看见了,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他说:“天太热了,小花也要喝水。”多可爱的孩子啊!我为涛涛能有这样的爱心而感到高兴,只是他缺乏经验,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浇花方法,这是我要教给他的,因为我的理解,保护了他的一片爱心。
2、适当的“反思”
班上的翼翼可谓是“风云人物”,每次活动时老师都要提醒他,教学活动时总是影响旁边的孩子。游戏时总有孩子来“状告”他的不是。这天美术活动时,他又在别人的纸上画了不该画的东西。我只好让他到旁边的桌子上去画,对于老师的处理,他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我对他采取了冷处理的办法,游戏时让他暂时在旁边观看,反思一下自己刚才的行为及为什么不能参加游戏。最后我和他进行了一次交谈,让他说说自己的不对之处,我对他提出了一些希望。
也许有些人认为,孩子要尊重他的个性,是的,我们教师在组织孩子活动时,是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但是,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是在一个集体中,如果没有一个“度”,整个活动就处于“无序”状态,没办法进行任何活动。整个社会生活,也是这样,任何事情不是你想怎样就是怎样,都要围绕一个“度”进行,这样整个社会才会显得“有序”。我们是要让孩子在这个“度”内自由发展。
孩子规则意识养成和他们的心理特点有很大关系,当孩子约束不住自己时,适当的反思和调整会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还要让孩子懂得,遵守规则就是尊重他人,你不尊重他人也就成了一个不受大家喜爱的人。当然,这种冷处理是适度的,适合孩子心理能够承受的,也许这种方法让孩子暂时感觉不适,但取得的效果却让他受益终生。
3、善于利用“反面教材”
有次中午午餐时,我发现地上有两个鸡腿,我问:“这是谁扔的?”一看,晨晨的眼神不对,我想直接批评教育他,但想了一下,随即问其他小朋友:“小朋友,你们看,鸡腿扔在地上,对吗?”“不对!”我问:“为什么不对?”源源说:“浪费粮食!”我又问:“还有呢?”“扔在地上脏,小朋友踩上去会滑倒的。”我问晨晨:“你扔鸡腿对吗?”“不对!”我说:“小朋友都在说这样不好,能不能再扔了?”“不能!”
孩子偶尔犯了错误,教师可以直接批评教育,也可以将这些问题“抛”给其他孩子,让他们来剖析,理解问题的所在,这样既教育了犯“错误”的孩子,又教育了其他孩子不能犯类似的“错误”,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既尊重了孩子的个性,又提高了幼儿的规则认知能力 。
4、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扬扬在班上算是个较“沉默”的孩子,不太主动和别人交往,生活方面能够处理,学习知识方面不够积极、主动。只是游戏时间,不断有人告状,“扬扬打我了……”。令我颇为“伤神”。
通过观察发现,扬扬其实是个本质不错的孩子,有时他想和别人玩,就用手摸摸别人,嘴却不说话,别人误以为扬扬打人,结果就向老师告状。有时扬扬还会做些好事,如别人的椅子倒了,旁边的小朋友就像没看见一样,可是扬扬能扶起椅子(当然,会对他进行表扬的。)
这天,我带小朋友整理彩虹屋作品,喊到的小朋友从老师这儿拿作品装到袋子里,因为作品多,一会儿小朋友不耐烦了,教室里闹哄哄的,老师的声音再大也不行,但是扬扬一直在认真倾听,只要我一喊到他的名字,他就马上过来拿作品。作品整理结束后,我对扬扬重点进行表扬,并奖励他一朵小红花,他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也告诉其他小朋友,扬扬是个不错的小朋友,他有时不懂得怎样和别人交往,有时摸摸你,是他对你友好的表现,可不能认为他伤害你……
调皮、能力弱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就这一闪光点随时进行发掘,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三、及时、定期点评幼儿的行为,强化孩子们的规则意识
1、引导幼儿参与讨论
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幼儿参与讨论,如教师问“这次活动哪些小朋友表现棒?为什么?”这时,有许多孩子会说出哪些小朋友表现棒,棒在哪里等。接着教师又问“哪些小朋友需要努力?为什么?”孩子们会说出个别孩子不足的地方,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规则认识能力。
2、及时点评幼儿的行为
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要善于小结,对表现不错的孩子给予鼓励、表扬,巩固其良好行为习惯包括规则意识的形成,引导其他孩子像他学习,促进班级良好常规的形成。对规则方面有待改进的孩子提出具体希望,让其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培养其规则意识。
3、定期点评幼儿的行为
星期五是评小红花的时间,按照评价的标准,肯定是那些各方面表现不错的孩子能够得到小红花,如:规则意识强、教学活动积极参与、生活习惯好、与小朋友相处融洽的孩子。不难发现,表现好的都是那么几个,其他的似乎与小红花无缘。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期待的眼神,我的心里有些震撼。
如果按照标准,调皮、好动、容易与小朋友发生冲突、规则意识不强的孩子肯定得不到小红花,他们一出现“情况”,老师忙于对他们进行沟通、教育,他们受到启发,当天好转,可能第二天又有新的“情况”出现,这些孩子似乎真的与小红花无缘。
评小红花时,让孩子们自由说一说,谁能得到小红花,孩子们发言还挺积极的,并说出为什么这些孩子能够得到小红花,我进行了肯定。接着又请那些调皮、规则意识不强的孩子说一说,自己能不能得到小红花,这些孩子还是比较明白自己,说自己不能得到小红花,是因为自己哪些方面不好,我对他们提出了希望。
这次,表现不错的孩子得到了小红花。连续几个星期没有得到小红花的孩子,我肯定了他们的表现进步的地方,如:周周,对他的教育要费一番脑筋,他现在学会与小朋友相处了,针对这一点奖励了小红花,对他的其他方面我提出了希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他们的优点,特别是那些很让我们伤“脑筋”的孩子,针对某一点提出表扬、鼓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潜能,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调整自己的不正确行为,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我们教师以规则意识的培养为载体,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依托幼儿的生活实践,通过科学的引导,在生活、游戏情境中,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帮助孩子逐渐认识和理解规则的意义,发展和提高执行规则的水平,体验规则带来的快乐,加强幼儿对规则的内化和迁移,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