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京“现代与经典”活动中,听了华应龙的课,被华老师大气且霸气的教学风格所吸引,上网买了华应龙教育随笔《我就是数学》。书名如其人、如其课,大气且霸气。
古人云:“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华老师倒是极为高明地将两者不露痕迹地融合起来。一方面,手不释卷的华老师博览群书,自由徜徉在数学教学的研究之中,读书给予他的善于思考的品质,使得他专注于研究、琢磨乃至废寝忘食。另一方面,出生于农民家庭的他,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棵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全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六大部分,其中既有华应龙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的老师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就是这些“思索感悟”造就了华老师独到精彩的数学课堂。
捧书而读,我仿佛看到了很多个华老师:
那个“艺痴者”华老师:
课前总是反复思量琢磨每一个教学环节,“角的度量”一课,为了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设计了好多个方案进行实践、反思;学生的一句话、一个错,都会让他在课后思索良久,“有奖摸球”中学生的一声“坑人”,竟让他做了三次反思和再实践……“艺痴者”若此,何愁“技不良”?
那个“农耕者”华老师:
像农民精选种子一样精选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视角对冷冰冰的教材进行选择、加工、预热;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确定播种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地退与适宜地进的时机;像农民那样对收成满怀期望,又从不希冀天上掉馅饼……
那个“仁爱者”华老师:
黑板上的教具滑下来,立刻先问一问学生有没有碰痛;总是走进课堂,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只要下课铃一响,就会说“下课啦!”;尊敬恩师,提携同伴……
那个“睿智者”华老师:
脑袋磕破后戴着的帽子、几个啤酒瓶盖、一副扑克牌,在他那里都是绝妙的素材,像被魔杖点中,魅力无限;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小学数学,变得那么富有内涵、美不胜收;议课撰文,从数学家华罗庚到哲学家苏格拉底到诗人卞之琳,联想评述,挥洒自如……
那个“跋涉者”华老师:
他曾经是一所农村小学的体育老师,数学只是他的“副业”,做了两三年老师,课堂语言仍是他的软肋,上课说话时还会“打结”;他曾经因为在赛课中没有得到预期的名次而深受打击;他曾经写了很多稿子投到报社,却泥牛入海……
但孜孜以求的他不断充实、锻造自我,一路跋涉、一路收获:在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后调至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副校长,“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中央电视台在“当代教育”专栏、《人民教育》在“名师人生”专栏做了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推出了“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 ……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我流连,温暖的故事让我赞叹,真实的感悟让我共鸣……或许,只是因为“他就是数学”!
心向往之,虽不能至,亦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