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31 10:54:45
|
只看该作者
◆散文·脉络梳理
7.“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点。本文围绕老余的本事及人们的反应展开描述,请根据提示,补全下面表格的内容。(3分)
老余的本事
人们的反应
做菜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
人们为他的绝佳厨艺前来,也为他的有故事而来。
书法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语言品味
8.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从【A】【B】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3分)
我选( )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题目理解
9.本文以“厨师的书法”为题有什么好处?说说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文意精思
10.老余给他的店命名为“途中”,店名里有人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中读出的人生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非文学类文本阅读(10分)
关于甲骨文的主题阅读
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班级决定组织以“触摸甲骨,传承文化”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以下是活动组织小组提前在班内张贴的有关甲骨文的材料。
【材料一】
商人以其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为,创造成一个个表意字符,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便是现代汉字的起源甲骨文是已知的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成熟文字,其中蕴含了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构造“六书”在甲骨文中都有体现。甲骨文也奠定了汉字的方块形态和发展的基本框架。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字体渐趋划一,行款也趋整饬,字体字距日趋均等。
【材料二】
甲骨文是我国商朝晚期使用的占卜记事文字,在出土的15万多片甲骨中,不仅有流星、日食、月食、彩虹、骤风这些自然天象,更多内容涉及三千多年前的王室宗法、占卜制度、社会构成、外交征伐以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饮食宴食等日常生活,是研究中华文明史、追溯国家起源、寻绎中国思想渊薮的宝贵史料。
甲骨文发现之前,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公元前13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无可辩驳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近五个世纪。
【材料三】
“一字千金!破译一个字奖励10万。”2016年10月,《光明日报》刊登的一则“关于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社会掀起一阵甲骨热潮,学界为之振奋,群众也跃跃欲试。
与热闹悬赏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两年后,首批获奖名单公布,仅有两项分获一二等奖,奖金为10万元和5万元。重赏之下,甲骨文释读成果为何寥寥?一方面,甲骨文字的破译不是从字到字孤立地进行,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甲骨学各领域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冷门”甲骨学曾长期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材料四】
就在甲骨文破译、甲骨绝学传承发展面临瓶颈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一个甲骨学全面发展与传承弘扬的新时代,从此起航。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点亮了甲骨文破译的新希望;跨学科、开放式、协同创新,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助力甲骨学研究再上新台阶;表情包、文字库、共享平台,鲜活的甲骨文化产品,让“深藏闺中”的古老文字走近大众,走向世界。
(材料节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1月3日,有删改)
11.下列表述与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是我国最早成体系的成熟文字,已出土的甲骨有15万多片。
B.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涉及商朝的自然天象和日常生活等,具有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
C.甲骨文可以说是现代汉字的起源,奠定了汉字的方块形态和发展的基本框架。
D.甲骨文字的破译是一项系统工程,甲骨绝学的传承曾长期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12.小文认为甲骨文不过是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古老文字,过时难懂,没有探究价值,对本次活动参与热情不大。请你从以上材料中提取并概括要点,向小文说明活动意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慧所在的小组准备在探究成果展示环节分享甲骨文表情包。请你联系材料四,以下面表情中的一个为例,说明小组分享甲骨文表情包的用意,使分享更生动有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15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与宋比玉
黄虞龙
夜来月色,映空庭如积水,令人至不敢蹈。弟通夕为之不寐俄而鸡鸣钟动怅然久之。
【丙】书舟中作字
苏轼
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①,撑者百指②,篙声石声荦然③。四顾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
【注释】①欹侧:倾斜。②百指:一百只手指,即十个人。③荦(luó)然:象声词。
14.用“/”给【乙】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弟 通 夕 为 之 不 寐 俄 而 鸡 鸣 钟 动 怅 然 久 之。
15.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与”“书”最恰当的义项。(2分)
(1)与( )A.和,跟,同 B.给 C.参与D.赞许
(2)书( )A.记录 B.文字C.书信D.书籍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话。(5分)
小文:面对月色,黄虞龙“怅然”,苏轼却“(1)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心境不一样。
小涵:是的。面对滩险舟危的时候,苏轼和其他人的心境也是不同的。舟中他人是“无人色”,苏轼却“(2)________________”。
小文:是什么原因让苏轼能拥有这样的心境呢?
小涵:根据学了【甲】文后我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再结合【丙】文中苏轼的自答之语,我的理解是这样的:(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诗阅读(4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①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①指荆襄和东吴一带。
18.第二句中,“(1)__________________”点明眼前事,“(2)__________________”写眼前景。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产生一种味外之味。(2分)
19.画线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46分)
20.请你根据下面的采访稿,提取相关信息,拟一则120字左右的消息。(6分)
记者:早上好,请问你关注2020年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了吗?
受访者:有啊有啊,习近平主席每年的贺词我都很关注的,今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唯有只争朝夕、持续奋斗,方能不负韶华、不辱使命”这句。
记者: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获悉贺词的?
受访者1:微信朋友圈里,有主席致辞的小视频,还有许多朋友转发。
受访者2:我是在电视里看到的,我家无论从老人到小孩都一下子记住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八个字。
受访者3:微博、微信都刷爆了,想不知道都难(哈哈哈)。记者:看来这八个字已经被大众熟知了,你对此有何感想呢?受访者1:我感觉很励志。新的一年里我要珍惜时光,制定目标,好好度过这一年。
受访者2:我觉得很燃,这八个字包含了主席对我们年轻人的期望。
受访者3:习近平主席跟我们讲心,我们要更用心地生活。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一提起冬天,我们想到的往往是飘飞的雪花、刺骨的冷风、阵阵的寒意……
其实,静心回味,有些人和事,抑或景与物,也会在寒冷的冬日里,温暖我们的心田。
请以“暖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图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