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心得 《班主任如何说话》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7 17:5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班主任如何说话》这本书上说:“善于说话的班主任,头顶孕育一片晴空;拙于说话的班主任,脚下滋生万丈深渊。”班主任如何拿捏好语言的艺术,既不尖锐,又不让人觉得有失真诚,还得从书中寻找答案。“读史让人明志”,我说:“读书使人明思”啊!

      这本《班主任如何说话》很实在,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提出策略。比如,面对主动承认错误的学生,突遇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号召学生奉献爱心时,等等,班主任应如何说话?每个例子都分为“情景再现”、“情景分析”、“说话策略”三大板块,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说话策略”,又分为“下下策”、“中策”和“上上策”,并说明了每种策略的利弊。看到有的例子会想,哎?我也是这么做的,有的呢,则刚好解答了平时工作中的疑惑。先看“目录”部分,共分为五辑:当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时,班主任如何说话?当学生出现纪律问题时,班主任如何说话?当学生出现情感问题时,班主任如何说话?当师生发生冲突时,班主任如何说话?当家校交流时,班主任又如何说话?其中,我对“家长指责自己不负责”这一内容印象深刻。事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叫小超的男孩因基础差、成绩落后而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与信心,他的 班主任老师常找他谈心,但都没多大用处。一次,为了帮助小超找回在学校的快乐,班主任决定不再施压于他的学习,于是对他说:“在休息时可以去打打篮球或乒乓球,也可以看一看时尚杂志。”他很爽快地答应了。结果,他周五放学离校后,周一就没来上学了,并和父亲撒谎说:“是老师让我滚的。”以此作为逃学的借口。他的父亲一见到老师就情绪激动地质问老师:“你太不负责任了!怎么能让他滚呢?”学生是连接家长和班主任的桥梁,然而大多数家长由于知识和观念上的局限,往往更倾向于相信子女的话而很少对其进行甄别和核实。我们来看,小超的班主任该如何解决这件事呢?书中为我们出了三种策略:“下下策——”……由此,我联想到自己的一段经历。我班里有个学生叫陆婉苏,成绩优异,争强好胜、懂事明理,就是脾气“暴”了点。在她四年级的第二学期中,她被评为“规范生”,没有做到“三好生”。这引来了一场风波。休业式后,她气鼓鼓地拿着“规范生”的奖状回了家。没过多久,她的爸爸发来了短信:“为什么陆婉苏没被评为‘三好学生’?”我对他解释道:“评定三好学生是依据孩子平时德、智、体等各方面的表现,由各科任老师和学生的选择共同确定的。”但他非咬定是我一手决定的不可,并说我是不公正等等。又一番解释后,他继续问道:“孩子就是不服气,在家里又哭又闹!怎么办?”我诚恳地提出让我和陆婉苏通一下电话,他的爸爸却说:“你怎么这样?孩子已经很难过了,不要再刺激她了!”我详细地对他说了那些三好生的表现是怎样的,试图让他信服。谁知,过了一会儿,一条短信又来了:“那陆婉苏这学期是不是退步了?”我回了他:“是的。” 他又不依不饶了。事后,我也很后悔,如果当时能冷静地机智地回答,比如“她没有退步,只是其他同学的表现更为优异。”也许就能避免麻烦,何乐而不为呢?

      这本书的内容涉及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关注了许多细节。比如开篇序言中谈道了:“参加教育实习那年,……必经之路。”正所谓“在坎坷中前行,在失败中磨砺”。不过,书上列举的大多是成功的例子,我在实际工作中也用到类似的做法,可效果不怎么样。比如,针对班级学生排队不整齐、有说话、散漫的现象,我对他们说:“排队可不是为了受约束、应付检查的,是为了我们自身安全的考虑。如果队伍散乱,同学们推推搡搡、说说笑笑,就很容易发生踩踏、跌撞等事故,后果可不得了啊!”听到这儿,有的学生连连点头,有的若有所思。正当我自鸣得意时,现实却是那么让人失望。他们仍旧排不好,要说话,要拉扯,要走歪。我就纳闷,难道小学生光靠做思想工作还不成,必须强化训练和反复实践后,才有效?工作中,我也发现,有一阵如果经常强调,稍微好一点,恨不得要亲自带着队伍才行。过一阵,他们又会恢复老样子。毕竟是小学生,不像中学生那么自律。

      我想,学会运用语言的艺术,能化解生活中的矛盾,扫除工作中的障碍;也是一个人睿智、良好心态和素养等的体现。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告知班主任如何说话,对每一个人都是受用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9: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