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7 13:2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课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有什么作用?

①内容上:强调这六个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艰苦磨炼后成就了不凡的事业。②论证上:运用举例论证,具体阐述了“磨难”出人才的道理,引出下文的论述。③表达效果上:运用排比修辞,用相同的句式连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事例:(1)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终灭吴,成就霸业。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被灭国。

(2)司马迁遭宫刑,忍受奇耻大辱,而后愤作《史记》。

3.这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用一句名言来表达。

【示例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示例2)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4.《盂子》文章以雄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举出文中例子做具体分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相同的句式连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5.孟子认为“逆境出人才”,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没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机会了,那忧患意识还有现实意义吗?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

有,“逆境”不仅仅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失意和沮丧都可以理解为逆境,因此忧患意识仍有现实意义,我们仍应该保持忧患意识,以坚强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坎坷。

6.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7.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文章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据此事实,作者归纳总结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段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21: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