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696|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1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咏梅》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释课题,介绍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
三、自学课文
  (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懂字词及重点句的含义,体会梅花的品格。
  2、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
  5、想象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并用简笔画画下来。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齐读这首词。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讲梅花在冰天雪地里,依然盛开着。赞颂了梅花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句,讲当山花漫山遍野盛开之时,梅花在百花丛中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赞颂了梅花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从中感受作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宽广的革命胸怀。)
  5.激发想像,画一画。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的景象画下来。)
  6.背诵这首词。
  (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三、总结、拓展
  1.师生小结
  毛主席的《咏梅》一词,用精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进而赞颂了梅花坚强、乐观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谦逊的品格和宽广的革命胸怀。
  2.读写结合。
  结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把它改写成一段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17: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严峻、恐怖、会意、一拥而人”等词语。
  3、理解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思想内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正义之美,生命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内容;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认为值得深人体会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必要时给予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交流,深入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l、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难点
  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三)解决办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讨,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及品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信心”加以分析,领会文章的主旨。
  2、帮助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悟人物的思想。
  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李大钊同志的材料。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3、分角色表演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深化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小组合作交流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归纳学习目标
  (各小组上交疑难问题,由教师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待下一步探讨。)
六、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这里可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析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②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③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
三、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从文中学生能很快地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报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拓展
  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学生可畅所欲言,在品评之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
  (鼓励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www.edudown.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1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严峻、恐怖、会意、一拥而人”等词语。
  3、理解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思想内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正义之美,生命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内容;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认为值得深人体会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必要时给予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交流,深入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l、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难点
  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三)解决办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讨,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及品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信心”加以分析,领会文章的主旨。
  2、帮助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悟人物的思想。
  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李大钊同志的材料。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3、分角色表演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深化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小组合作交流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归纳学习目标
  (各小组上交疑难问题,由教师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待下一步探讨。)
六、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这里可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析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②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③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
三、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从文中学生能很快地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报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拓展
  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学生可畅所欲言,在品评之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
  (鼓励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18: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灯光》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学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三)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8: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理解“彻底。鸿毛、兴旺、寄托、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3、理解文中含义深的语句,如:①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阐述问题的思路。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本文的语言之美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理解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三)解决办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句子,可让学生画出关联词语,反复读,然后依据表达的意思逐层加以分析,从而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为人民服务;然后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弄清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最后,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深刻领会文中所讲的道理。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简介张思德。
  (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先说一说对张思德的了解,教师适当作一下补充。)
       怀念张思德
  巴山蜀水多英雄,思德本是苦寒衣。
  革命事业无贵贱,伐薪烧炭一心红。
  虽言安邦赖股肱,平凡岗位亦建功。
  石峡峪里埋忠骨,领袖名篇传域中。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本文以什么命题?(中心)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2、检查初读情况。
  (可指名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探究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勾画句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学生大都会勾画出‘完全”和“彻底”两个词语。“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到目的决不休止。只有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3)教师小结:这段话点明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
  (4)齐读。
2、探讨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勾画这段的中心句。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教师引导: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作论据,然后具体讲了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
  (3)理解司马迁的话。
  (可在理解句子含义之前,抓住“固”、“或”和“于”几个词语来理解。“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4)谈一谈生活当中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
  (可让学生先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在班内交流。如董存瑞、雷锋、孔繁森、赖宁……)
  (5)教师小结:这段话主要讲了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及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观。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指名读1、2自然段。
  2、说说这两部分内容各讲了什么意思。
二、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几句话来论述的?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理解复杂句子的意思。
  (投影出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就照你的办。)
  ①指名读、齐读。
  ②每句话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句讲,凡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会接受、照办。)
  ③读这段话,注意句中三组关联词语。
  (3)结合本段意内容,谈一谈党的队伍日益壮大的原因。
2、学习第四都分(第四自然段)。
  (1)指读,思考: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
  (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
  (3)抓住“死得其所”,正确理解“不怕牺牲”。
  (这“里讲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不怕牺牲,当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尽量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不要因为莽撞、蛮干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
3、学习第五部分(第5自然段)。
  自读课文,思考: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较简单,可让学生自学之后,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总结、扩展
  l、朗读课文,体会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
  (要使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讲的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联系实际,谈学习体会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和和平年代涌现出来的模范,谈一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l、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把自己觉得需要记住的语句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8: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  5.《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延安”、“枣园”、“南泥湾”、一杨家岭”的有关情况。
  2、弄懂文中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诗的结构,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诗句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要学习发扬延安的伟大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主动探究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疑点
  1、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本文重点。
  2、了解诗中几个具有代表性事物的含义是难点。
  3、“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是本文疑点。
(二)解决办法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借助图像资料,适当进行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2、课文插图,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
  3、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揭示课题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勾画难点、疑点。
  (这里学生提出的难点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对诗中“延河”、“枣园”、难泥湾”、“杨家岭”等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不太了解。教师可借助图像资料再现当时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二是对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有一定难度。可告诉学生待下一步解决。)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他们朗读时就会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美、韵律美之中。
(三)学导结合,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首先把各小组的疑难问题进行归纳,组间相互补充,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适当给予点拨。如,对重点句子“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的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适当点拨:“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课文题目是“延安,我把你追寻”,全诗通篇围绕追寻延安展开。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②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③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教师作适当点拨,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四)激发想像,引起共鸣
1、指导朗读,激发想像力。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朗读体验,升华情感。
  (多次的朗读体验,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拓展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欣赏诗的美。
  (可引导学生从作者所用的修辞方法、诗的韵律等多角度对诗进行品析,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3、拓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向往奥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九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举办权、嘹亮、迸发、魅力、拆除、申请、水花四溅、流光溢彩、星光灿烂、等量齐观。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国申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感受,从而领悟我国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资料,诱发“向往奥运”
1出示奥运会标,交流所收集到的有关奥运会和北京申奥的资料。教师相机简要介绍奥运会和北京申奥的情况。
2回忆,并互相交流申奥成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发情感。
3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 读悟品味,激发“向往奥运”
1 自读自悟,把握情感基调
(1)提出学习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画出感受最深的有关句子,并在课本上作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想。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组织交流。
a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b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特别是谈谈从那些语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目的是通过一些阅读感受的交流,汇集在一起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作者的情感基调有个整体的把握。)
2 研读品悟,把握情感内涵
(1)提出研读专题。“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受的?
(2)小组合作研读。
A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表达这种感受的语句,读一读
B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句,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甚至联系自己收集的有关奥运会的资料进行感悟
C反复朗诵品味
(3)集体交流感受
(重点交流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如果学生感悟得比较肤浅,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相机指导有关语句的朗读,反复揣摩,以读悟情。
三 含情诵读,抒发“向往奥运”
1 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 互相交流朗读。先同桌互读互评,然后班上朗读评议。
3 在交流中,相机指导朗读一、二、四、六、七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兴奋、神往、渴望、自豪的感情。
四 拓展实践,引发“向往奥运”
1读写“举办权、嘹亮、迸发、魅力、拆除、申请、水花四溅、流光溢彩、星光灿烂、等量齐观”等词语。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抄一抄。
3课文后的两项课外拓展活动,由学生根据兴趣自行选择,自找伙伴合作完成,并酌情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6: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