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课堂 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00:4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材分析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主要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及群众的撤退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壮烈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崇高品质。

  课文结构严谨,主次分明,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其中第二、四、五部分写得比较详细,其他部分写得比较简略。课文通过细致的人物描写来突出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牺牲精神,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和颂扬之情。

  作为一篇在人物描写方面着墨较多的记叙文,文章选取了最能代表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进行了描写。其中既有对个体形象的细致描写,又有对人物群体形象的粗线条勾勒。作者多从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来刻画某一具体形象,如第2自然段描述班长马宝玉时,紧紧抓住马宝玉作为指挥员所具有的沉稳果敢的心理素质进行描摹;描写副班长葛振林时,重点强调了他开枪怒吼、英勇无畏的特点;刻画老战士宋学义时,重点表现了他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而在描写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名小战士时,则主要表现他们在面对敌人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战斗作风。

  这种有点有面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中国革命历史的文章,在情感上有所积淀。但本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应该在课前引导学生去收集相关背景资料,可以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的距离,也符合学生的学情起点。

  六年级的学生乐于表达和交流,已经有一定的自悟能力,但要完全透过文字感悟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还存在一定困难。学习课文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批画重点语句,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加以品味,体会五壮士勇于献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体会课文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略有难度,所以在把握了课文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写法,强化描写的层次感,并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三、教学目标

  1.会写“寇、副”等14个生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

  2.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3.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四、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课时安排】2课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00:42:08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寇、副”等14个生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

  2.能列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再讲一讲故事。

  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初识壮士

  1.齐读课题。

  2.读第一自然段,了解事件背景。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引导学生结合教学资源,理解“晋察冀根据地”“游击战争”的意思。

  (3)重点指导书写“寇”。“寇”的“攴”部件是指一只手举着有杈的棍子(或鞭子)的人,这种关起门来行凶的人不是好人,所以称为“寇”。

  3.提问: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五壮士”分别指哪五位?(板书“五壮士”姓名)

  (二)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习活动:借助课后题梳理故事内容。

  

  (1)交流概括小标题的方法。

  预设1:要认真默读课文,了解内容,整体把握叙述顺序。

  预设2:每个部分要提炼出四个字的关键短语进行概括。

  (2)学生概括小标题。

  (3)交流反馈。

  预设:

  

  2.利用情节图,简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借助课后题,概括小标题,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表达顺序、感知人物形象等打下基础。

  (三)研读第二自然段,发现写法

  1.学生根据提示,自主研读。

  

  2.交流反馈,形成如下图示。(顺势指导书写“抡”和“贯”。“抡”的右下部分是“匕”;贯的第三笔是竖。)

  3.学生讨论人物形象。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关注“沉着”这个词,读出班长的冷静,感受他的英勇无畏。)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抓住“大吼一声”“满腔怒火”,读出葛振林对敌人的憎恨。)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抓住“抡一个圈”“使出浑身的力气”等词语,感受宋学义把对敌人的仇恨全部化成力量。)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抓住“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读出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位小战士战斗时的专注。)

  4.发现写法特点。

  (1)刚才交流的句子具体描写了每位壮士痛击敌人的情形。这种对个体的聚焦,我们称之为场面描写中的“点”。

  (2)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前两句话,谈发现。

  预设:这是对五位战士的概括描写,描写了一个团队战斗的群像场面。

  (3)小结:开头对五位战士的概括描写和战斗场面的概括描写就是一个面。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也就是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叫“点面结合”。(板书:点面结合)

  5.交流写法的好处。

  (1)学生思考: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2)交流反馈。

  预设:就好像拍电影似的,镜头从远到近,从整体到个人,有一定的顺序。人物的形象很鲜明,读了让人肃然起敬。

  (3)小结:是啊,从群体的全景再到个体的特写,既给人以整体感,又突显了人物的特点,使我们对每个人物有了具体印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学习目标指向“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其情感,并了解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研读重要语段时,要学会抓关键词句细细品味,用个性化的理解与文本、作者对话。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00:42:2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2.能找出课文中其他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片段。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写法,复习导入

  1.导入:上节课我们抓重点词句体会到了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并了解了描写场面的一种方法:点面结合。

  2.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

  【设计意图】朗读第二自然段,自然地回顾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也为继续体会五位战士的英雄气概作了铺垫。

  (二)研读语段,对比写法

  1.结合提示,同桌互学:默读第三至九自然段,找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

  2.聚焦“点”,比较异同。

 

  (1)相同之处: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2)不同之处:第二自然段对五壮士逐个进行了描写,是罗列多个点;而第三至九自然段,对马宝玉的描写更具体,这是一点一面交织。

  3.重点批注,体会英雄气概。

  (1)学生读第三至九自然段具体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圈圈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批注自己的体会。

  (2)交流反馈。

  预设1:从“走”“斩钉截铁”中体会到班长马宝玉的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预设2:从班长几个连续性动作的词语,如“抢”“夺”“插”“举”等感受到了他英勇杀敌的决心。

  预设3:从班长第一个跳崖的壮举中,可以看到班长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身先士卒的精神品质。

  (3)聚焦语言,发现秘妙。

  ①学生思考:刚才一些同学结合马宝玉的语言谈了自己的体会。其实课文中多处描写了马宝玉的语言,再去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完成了!”

  ②交流反馈。

  预设1:语言都很简短,充满着一种力量。

  预设2:话语前面的提示语也坚定有力,无不振奋人心。

  预设3:每句话结尾都是感叹号,可以看出班长马宝玉说话的时候,都态度坚决,铿锵有力!

  ③指导朗读,相机评价。

  如:朗读“走”时,要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判断之果断。朗读“同志们!用石头砸”时,要体现出战斗的豪情。

  4.进一步体会点面结合的好处。

  【设计意图】对比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至九自然段,领悟点面结合的不同方式,这实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观看视频,再谈壮士

  1.学生观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片段,交流感受。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五壮士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

  3.从“战士”到“壮士”,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他们被称为壮士的原因。

  4.带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学生再读课题和五位壮士的名字。

  【板书设计】

  

  【教学资源】

  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部,北临易水。山峰挺拔,形势险要,状如狼牙,故名。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亦称晋察冀边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山西、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五省部分地区。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南下,留下的部队在聂荣臻的率领下,以五台山为中心,开辟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底,根据地面积达二十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一千五百万,在八十余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部队发展到约十万人。根据地军民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了日军多次“扫荡”。抗战八年中,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六万五千多次,歼敌三十三万余人。

  游击战:灵活分散的小部队在敌后以袭击、伏击、破坏、扰乱等手段进行的战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9: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