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随笔 古诗之“境” ——读《中国诗学》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06:4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享誉全世界。一百年前,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翻译中国诗歌时,一种奇异的光彩照亮了他的案头——那是独属于汉诗的光辉,庞德将这种光辉引进到西方诗歌,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展示了中国画般的诗风。
中国诗歌独有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呢?王昌龄说是“意境”,王国维说是“境界”,在这两个近似的表述中不难发现,“境”是古代诗歌不变的追求。那么中国古代诗歌究竟是如何造境、写境的呢?它的造境、写境方式与西方诗歌有何不同?
我们常说,英语是一门更精确的语言。它的时态、动词的变化、诸多的介词使它语义十分明确。而汉语没有英语这样严谨的语法,汉语更倾向于“模糊”与“自由”,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汉语中特有的“回文诗”,例如“地满红花红满地,天连碧水碧连天”,正读反读含义完全一致。叶维廉先生在《中国诗学》里举了一个更有趣的例子——周策纵教授写的一首回文诗,全诗只有二十个字:“星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荒。”这首回文诗可以任起一字反复来回诵读,也可隔字换位来读。例如可以读成“淡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荒星”,也可读成“月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荒星淡”,还可读作“华艳岛幽椰,树芳晴岸白,沙乱绕舟斜,渡荒星淡月”。据说周策纵教授在国内的一个堂弟,花了不少时间来解读这首回文诗,说已读得五言绝句4800首,来回读成9600首,七言绝句1650首,全部诗词共计15200首,312732词组。这个例子虽然极端,但是可以反映出中国古诗的特点,就是诗歌所塑造的境界不是固化的,是可以让读者凭借自己的心意进行安排的,是“活境”而非“死境”。简单的诗句例如“涧户寂无人”,“涧”与“户”之间的空间关系由读者参与决定,如“鸡声茅店月”,“店”与“月”的空间位置亦是由读者参与决定,中国古人在诗歌里塑造的境界更加接近与“自然”的境界。在自然中,我们采取的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视角,而非固定的视角,中国人都认同“诗画一律”,中国诗就如同中国画,中国画和西画不同就在于国画采取的是“散点透视”,中国画的“手卷”,类似于我们人在山水中边走边看,而不是像西画那样,只有一个视角。
中国诗歌的手法,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意象与意象直接碰撞,很多时候省略了介词,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字一景,没有一个虚字,读诗如同观画,进入到一种“可视”的状态,这种境界是中国诗歌的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中国古代诗人将自己所见的自然,以一种看见但又不“精确”的方式保留在诗歌里,让后世的读者得以进入千年前的某个黄昏、某个夜晚,用自己的眼睛观看,用相对自由的视角领略当时的风光。
在这样的境界里,中国诗人隐身于情境里,并不现身。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谁”不觉晓?“举头望明月”,是“谁”举头?诗人们很少写“我怎么怎么样”,他们直接造境写境,而他们的自我则融化在情境里,这也是一种“天人合一”。境界在“我”之前呈现,甚至强调“无我”。“无我”造成的艺术境界就是,不觉晓的是千千万万个读者,望明月的是后世每一个思乡人。这种直接用可视的情境达成的,就是古人所说的“不隔”的境界。
中国古诗,说到底就是景物的演出,境界的塑造,自然在诗中是高于诗人这个个体的,因此才能为我们留下一首首精致如画的诗,我们才能自由的出入古中国的大地,在那些山水中漫游与感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7: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