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古代诗文名篇,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情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张岱的小品文,记叙了作者湖心亭赏雪遇知己的奇遇,体现了作者对山水之乐的痴迷,以及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文章语言极为简练,不夸饰,不造作,辞约而简,意深而长,绵绵情思蕴藏在字里行间,可以当散文诗来读。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学习的经验,掌握了一些把握文言文文意的方法,可以自主疏通文意,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但人生阅历有限,加上本文感情流露又很含蓄,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并正确理解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自读翻译,读懂文章内容。
2.细读品味,体会审美意境。
3.知人论世,感悟家国之思。
教学重点
读懂文章内容,体会审美意境。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淡淡的哀愁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背诵我们曾经学过的关于西湖的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光潋滟晴方好”等) 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一、译读,初感知
1.读准字音
更(gēng) 拏(ná) 毳 (cuì)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眼
齐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明确:“痴”。通俗点来讲,就是笨、傻,举止异常。那么,张岱有哪些异于常人的举止让人觉得他“痴”呢?我们去文中找一找。
二、寻读,找“痴行”
大屏显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 寻读体现张岱“痴行”的动词。
明确:“拏”、“拥”、“独往”、“看”。“拥”,说明衣服很厚,整个人都蜷缩在衣服里了;还说明张岱是把炉火抱在怀中,他也很怕冷。“独往”“看”虽然他很怕冷,却还是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确实见其“痴”,令人费解。
2. 寻读表现张岱“痴行”的时间和天气状况的词句。
明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万籁俱寂,天寒地冻。“更定”。天寒地冻时晚上八点,你会做些什么?而张岱却选择这样的天气和时间去湖心亭看雪,可不显得他“痴”吗?
是什么样的雪景让张岱不畏严寒去看呢?他眼里的雪景有什么不一样吗?我们随张岱一起去看看。
三、品读,赏“痴景”
大屏显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心情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景会有不同的感知,更何况在常人眼里有些“痴”的张岱呢?反复朗读描写雪景的句子,你有发现它异常的地方吗?
1.三个“与”字用得异常,显得多余。去掉“与”字后比较阅读,体味这三个“与”字让“天、云、山、水”融为一体,难以分辨,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了这三个“与”字,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男生有气势地齐读第一句。
2.量词用得异常。明明应该是这样的:“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通过比较阅读,体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极言其小的量词更显得天地苍茫,人、物于天地之间何其渺小,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女生轻柔舒缓地齐读第二句。
这样看来,张岱眼里的雪景,就是天地苍茫一片,浩大无边,什么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这“痴人”眼中的“痴景”,你读出他怎样的情语了吗?
明确:他内心孤独,超凡脱俗,追求“天人合一”,希望融入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3.这一句不仅量词用得异常,数词也让人感觉前后矛盾。这里说“舟中人两三粒”,前面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是不会数数吗?
明确:舟子不是看雪之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张岱内心清高孤傲,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更体现了他内心的孤独。
4.让我们再次齐读并背诵这两句写景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四、悟读,探“痴心”
大屏显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1.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金陵人见到张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大喜”,“拉余同饮”。张岱也像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何以见得?
明确:“拉余同饮”,并非我主动加入的;“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尽力、勉力,多少有些勉强,且喝完就走了;“问其姓氏,是金陵人”,答非所问,草率处理,姓氏知否,无足轻重。可见,张岱见到同行人有惊讶,却并无欣喜。
2.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的那份喜悦和激动呢?知人论世,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补充背景资料)。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优裕,久居杭州。生性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张岱隐居于浙江嵊州市境内的四明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的风月繁华和故国往事。张岱记叙过去的行踪都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当年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明确:张岱沿用明朝纪年的做法,他冒寒看雪的强烈的冲动,他描绘的这么一个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他偶遇金陵人的淡淡的落寞,皆因他心中固守着一份对故国的“痴心”,永远挥之不去的故国情思。
课堂小结: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