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格尔尼卡”课件、影视资料、准备铅笔、图画本、课本。
六、教学环节设计: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初步欣赏作品---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分析---画家简介并欣赏其它作品----深入感知作品---小结评价---拓展学习。
形象 | 表情动作 | 象征意义 |
抱孩子母亲 | 仰天痛苦 | 受苦的人民 |
举灯女人 | 举着灯 | |
坠楼的人 | 坠楼惊恐 | |
战士 | 断剑死不瞑目 | |
灯 | 锯齿状白光 | |
马 | 仰头哀鸣 | |
牛 | 咧嘴冷漠 | 法西斯残暴 |
形式 | 手法 | 风格 | 象征 |
黑白灰抽象 | 象征 | 立体主义 | 抗议暴行倡导和平 |
课题 |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 技能 |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出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
过程与 方法 | 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对比,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分析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 |
情感与 价值 |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合作,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难点: | |
教 学 | 重点 |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
难点 |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 |
关键 | 贴近生活,以生活为参照。 | |
方法 | 欣赏、讲解、评述、互动讨论、合作探究等 | |
教具 | 教材、挂图、课件 | |
学具 | 教材 | |
课型 | 欣赏·评述 |
教学过程与方法 | 设计理念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导入 |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 主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与理解艺术作品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习。 | 让学生树立一种理念:艺术作品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品,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升华。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学生都称赞这幅画画的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如何高于生活的,只要将“生活中的原型”与作品加以对照,再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 |
2、作品赏析 |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这是一幅深为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向日葵》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 1、学生先分析中国具有影响的艺术大师齐白石。 怎样理解齐老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2、让学生对照油画作品和照片分析其中的异同:背景的渲染——空间感的处理——主要人物安排——衬托物的安排——天空和主要人物的安排——主色彩合理运用——气势恢弘、壮观 3、学生分析其他形式的的美术作品的美的种类。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结合知识的合理性来进行表达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察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
3、课题深入 4、总结与提升 5、课堂结束语 | 问题呈现:艺术与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毛泽东 2、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然后一起享受美吧! | 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然后组织语言表述 学生可以留心自己的周围事物,提炼并创意。 |
课题 | 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立体的表达 | |
教学目标 | 知识 与 技能 | 使学生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线条表达方式,理解物象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关系,初步掌握用线条表现立体形态的方法,掌握丰富的线条表达方法,用手绘线条准确客观、忠实现实地描绘立体形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
过程 与 方法 | 通过复习平面的表达及表达方法,分析了解立体表达的规律,及相应的表达方法,学习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 | |
情感 与 价值 |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客观分析,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 |
教 学 | 重点 | 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围绕生活空间学习课业知识,调动学习兴趣。 |
难点 | 让学生消除对复杂结构和多维物象表达的恐惧感。 | |
关键 | 教师要清晰传达物体结构、透视、排列、组合的规律和表现方法。 | |
方法 | 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展示法等 | |
教具 | 客观实物,挂图、相关图片、课件 | |
学具 | 客观实物,挂图、相关图片等 | |
课型 | 造型·表现 |
教学过程与方法 | 设计理念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导入 | 出示图片“不可能存在的椅子” 提问学生为什么? | 观察、思考 回答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提供直观的教学信息 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学生解决本课知识点 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避免单一性,鼓励多种方式的表达 更深入理解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 简单的练习为后面的写生打基础 检验本课的学习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解决课程中遗留的问题,形成知识体系。 |
2、展开 3、展示评价 4、收拢 | 欣赏手绘线条立体图像图片 组织讨论:平面图像和立体图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表达方法 组织讨论: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不同,表现效果为什么不同 让学生表现正方体的图像 摆简单静物,学生用线条表达其立体图像 组织展示,进行评价。 小结,答疑。 | 观察、欣赏 参与讨论 分析 讨论 做简单基本形体的练习 写生练习 展示,自评,互评 提出疑问,整理知识。 |
授课人 | 石 波 | 授课时间 | 第四周 | 课时计划 | 1 | ||
课题 | (七年级 第三课 课题:同类色和邻近色 ) | 课型 新授/复习/讲评 | 新授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其学会辨识同类色与邻近色。学习运用同类色、邻近色的相关知识去完成一幅装饰画或生活用品设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与特点。通过欣赏感受和讨论交流等合作学习,学会辨别和运用同类色与邻近色。通过艺术实践掌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调配与搭配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细致地观察生活的习惯,感受同类色与邻近色的美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态度,能运用所学知识主动美化生活、表达情感。提高色彩美感意识,促进正确审美情操的建树。 | ||||||
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与美感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差异。 | ||||||
教法学法 | 分析法、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比较法 | ||||||
学生自主活动 | 通过第12页的“练一练”,让学生学会辨识和运用同类色与邻近色,进一步掌握二者之间的特性,并体会其不同的美感。 | ||||||
课前预、复习 | 预习什么是同类色与邻近色。 | ||||||
学情分析 | 本课是色彩课程的基础知识课。色彩学的知识贯穿于整个初中美术教育阶段,本课属于在色彩知识体系中继色彩三要素等基础知识之后的进一步学习,与随后的彩色对比等相关内容均为色彩知识的深化,是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作铺垫与打基础,所以安排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 | ||||||
板书设计 | 第三课 同类色与邻近色 一、同类色 二、邻近色 | ||||||
教学过程 | 自主教案 | ||||||
1、导入 由茶杯套和小壶的色彩导入,启发学生分析得出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基本概念。 同类色:是单一色彩,需要利用明度、纯度和冷暖变化创造色彩效果。 邻近色:是色相环上相邻色彩的搭配。 2、新课 展示同类色和邻近色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图片,分析其中的色彩关系。 启发学生思考同类色与邻近色在色彩上效果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虽然邻近色与同类色都具有和谐的色彩效果,但邻近色搭配显得活泼强烈些,而同类色则更加柔和统一。它们的美感有相似之处又不是完全一样的。 练一练 找出图片中的彩色,分析它们用了那种色彩关系? ①小水壶 ②小盒子 ③青蛙皂盒 ④电吹风 ⑤烛台花瓶 通过色彩模板与学生作品加强学生对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感受。 3、小结 再次强调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二者的特点。 | |||||||
教学程序 |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 设 计 意 图 |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 引导学生理解“调和”的含义。 出示课题——色彩的调和 | 学生交流: 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调和”的含义。 | 引入新课,了解“调和”的基本含义。 |
讲授新课 | 1.展示两幅作品,讲授什么是色彩的调和。 色彩调和通常是指色彩的量比关系和秩序关系应该符合视觉审美的心理要求。在保证色彩变化丰富的同时,也应注重色彩关系的协调统一。 调和具有在视觉上既不过分刺激,又不过分暧昧的基本特点。 | 聆听、记忆什么是色彩调和以及色彩调和的基本特点。 | 学习和了解色彩调和的基本知识。 |
2.出示部分色卡,引导学生讨论。 根据色卡谈一谈色彩调和带给人什么样的美感。 | 学生交流色彩调和带给人什么样的美感。 | 体会色彩调和的美感。 | |
3.播放教学课件。 对比分析色彩调和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应用。 | 学生观看教学课件。 | 欣赏并了解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色彩调和现象。 | |
4.引导学生看书。 分析第14页中的两种调和方法。 | 看书分析两种调色方法。 | 了解调色的基本方法。 | |
5.教师演示。 方法一:混入同一种黄,呈现的是色彩调和。 方法二:混入同一种灰,呈现的是色彩调和。 | 观看演示,学习两种不同的调色方法。 | 学习调色方法,掌握使色彩调和的基本方法。 | |
完成作业 | 1.作业要求: 根据掌握的色彩调和知识进行调色练习,完成一幅表现色彩调和的作品。 | 了解作业要求,整理和准备好水粉用具,准备完成作业。 | 明确作业要求,准备按要求完成作业。 |
2.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辅导要点: 选择一种调色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完成一幅自己喜欢的色彩画。 | 完成作业: 1.起稿。 2.选择水粉色。 3.调色、着色。 | 学习色彩调和的方法,体验色彩调和的美感。 | |
评价 | 组织学生,展示评价作业。 1.介绍自己调色的方法。 2.评价作品用色的方法和调和的效果。 | 自评与互评。 | 引导学生按照作业要求评价作业。 |
学科 | 美 术 | 授课人 | 石 波 | 班级 | 七 | |
课题 | 学习服装的 色彩搭配 | 课时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技能:通过各种服装搭配的欣赏,以及色彩的讲解,能够了解在不同的年龄段中如何搭配好服装。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解说,让学生理解色彩,画出满意的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美,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 |||||
重点 | 学会如何搭配服装,如何利用色彩 | |||||
难点 | 读懂色彩语言,搭配好色彩是教学的难点。 | |||||
步骤 时间 |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语言导入 新授 学生活动 总结 | 一、语言导入 出示图片, 师:你们喜欢那幅图片 生:唯美的,因为颜色搭配和谐,属于可爱淑女型 师:那另外一幅如何? 生:颜色混乱复杂,不好看 师:说的很对,这套服饰搭配的有些不尽人意,色彩多,且显得凌乱,另外这种对比色搭配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看着不舒服,毫无气质可言,搭配好一套服装一定要研究色彩搭配的问题。 时值夏日,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衣服竞相上市,这么多颜色的衣服当中应如何搭配好适合我们的衣服呢?就是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服装的色彩搭配 二 出示图片,(色相环) 复习三原色,间色,色彩三要素 色彩本身没有灵魂,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但我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无论是有彩色的色还是无彩色的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每一种色相当它的明度和纯度发生变化或者处于不同的色彩搭配时,颜色的表情也就随之变化了。 比如这组色相块(出示图片)这是设计服装所需要的色彩组合,三种色块为一组,也就是说搭配一套服装的色彩最多是三种主色,仔细观看,这组色彩展现的是 一种什么样的风格,适合什么样的群体? 生:颜色暗,体现的是稳重的性格,适合中年人。 播放下两组色块 只有我们对色彩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服装色彩搭配,我们来看一看色彩运用到服装中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出示图片) 通过这些图片的欣赏后,我想让某位同学为大家演示服装的色彩搭配,(出示图片)教师提示,这是一套校服,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用什么样的颜色突出人物的身份。 通过几名同学的演示之后,你们一定是迫不及待的想自己设计一套色彩合理的衣服吧?看看作业要求(出示图片)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展示作品,进行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到花哨的色彩不能够展现我们的个性,那么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年龄和适合的色彩进行搭配,才能够展现自身的气质,让人过目不忘。 | 观看图片,说一说,自己对这两套服装的见解 学生交流、体验 复习色彩知识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习服装搭配所注意的色彩关系,注意观察,组织语言,认真思考 回答问题, 学生演示,引导学生在搭配服装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组活动 总结 | ||||
板书 | 服装的色彩搭配 |
课题 | 策划一次出游活动 | |
教学目标 | 知识 与 技能 | 通过学习了解策划出游活动的组织过程及设计绘制要点;尝试简单的活动策划;初步形成活动的设计能力、规划能力、展示能力、整体把握能力。 |
过程 与 方法 | 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讨论策划出游过程,通过策划书、路线图、备忘录的设计与制作增强学习能力。 | |
情感 与 价值 | 通过对家乡旅游资源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家乡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精神。 | |
教 学 | 重点 | 1、策划的内容与方法。 2、策划书、路线图、备忘录的设计绘制要点。 |
难点 | 1、 策划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 2、 组织工作的严密性、科学性 | |
关键 |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策划一条路线及作出相关策划书等。 | |
方法 | 讨论法、直观感受法 | |
教具 | 课件、纸张、颜色、胶水、图钉等 | |
学具 | 纸张、颜色、胶水、图钉 | |
课型 | 设计·应用 |
教学过程与方法 | 设计理念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前置性作业 | 教师引导学生课前可以通过回忆以前出游的情景;或以组为单位尝试性策划一次出游的活动;或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策划出游活动有所了解。 | 学生可以以分组或自主性进行对策划出游活动准备。 | 在跨学科的知识运用上引导学生,如策划书、路线图的内容和文学、自然、地理、历史等知识有关,通过学生的课前收集作品及资料等活动拓宽艺术视野或学习的空间。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师可以用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录像中的内容。 了解学生的兴趣,并指出如果能策划一次出游活动,将可以在活动,将可以在活动中感受自然、陶冶性情、增进友谊。 |
2、导入 | 结合学校的出游地点或城市的著名风光播放录像,配以音乐,或展示自制、收集的自然风光、花鸟动物等摄影图片、资料。 请根据录像内容,说明一下是哪里的风光,其特点如何?说说你最希望到哪里旅游?为什么? |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本环节的设计以美术为中心,融合美术的各门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旨在通过策划一次出游活动,使学生学习策划的有关知识,并且把与之相关的其他美术知识综合起来应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
3、呈现与深入 | 学习策划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学习。 理解并掌握策划的含义?出游策划包括哪些内容? 1、策划书:含义:是发起人的号召和动员,语言要鲜活有力,具有吸引力。 相关美术知识:插图艺术、美术字的编排与设计、手绘路线图知识。 学科联系:其内容涉及语言写作、自然、生物、地理、历史等知识。 2、路线图:含义:用各种形式的图例和醒目的箭头标明行动路线。 相关美术知识:平面设计知识(面与色、疏与密等);建筑与环境。 学科联系:地理、生物等 3、备忘录:含义:细心思考物质准备,用简单的手法画出。 相关美术知识: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手绘线条造型表达。 | 理解与实际练习相结合。 学生可以尝试性练习策划书的书写;并掌握路线图的科学运用。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多采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如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媒介、网络知识的资料获得途径的介绍等) |
4、设计与制作 | 教师提出设计要求,安排学生以分组为单位进行独立的设计创意,教师巡回指导。(配以背景音乐,使学生愉快进行) | 学生以分组分工的形式:每4人一小组,每小组负责一条旅游路线的策划。(一人负责总编排,一人负责策划书,一人负责路线图,一人负责备忘录)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增进学生组与组的学习与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友谊,享受成功的喜悦。 |
5、展示 |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与评析作品。 | 各小组展示成果,交流经验,听取建议与评价(如策划的创意,展示的效果。)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通过教师的点评,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为今后创作打下一个基础。 |
6、收拢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对展示中优秀的作品给予及时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作品给予合理化的建议。 | 学生可以结合师生的建议,利用课后进行及时的修改,创意设计,再进行评比展示活动。 |
课 题 | 旅 行 团 的 旗 帜 和 标 志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 技 能 | ⑴通过学习学生理解旗帜和标志的意义、作用及艺术特点。 ⑵了解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设计的基本技能。 ⑶尝试进行设计体现旅行团特点的旗帜和标志。 |
过程与 方 法 | 采用欣赏分析的方法,掌握旗帜和标志的相关知识、特点,结合所 获得的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设计。 | |
情感与 价 值 |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现代审美意识及学生的合作与策划意识,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通过对家乡旅游资源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家乡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 |
教 学 | 重点 | 1.了解并掌握旗帜和标志的设计规律、设计方法。 2.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
难点 | 1.设计出形象简练、意图明确、有装饰美感的标志。 2.旗帜和标志在色彩和图案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 |
关键 | 旗帜与标志的作用及设计,多注意留心身边优秀旗帜和标志的作品 | |
方法 | 演示、讨论、创意、展示 | |
教具 | 课件、图片资料、课件、绘画工具 | |
学具 | 图片资料、课件、绘画工具 | |
课型 | 设计·应用 |
教学过程与方法 | 设计理念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导入 | 教师要创设情境,如以实物投影仪呈现课本资料,电脑课件呈现课题。 | 学生认真欣赏 | 为学生创设研究的氛围与空间。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引导学生对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与历史、地理、人文文化背景关系的认知。了解色彩对比的一些原理,从而认识标志艺术。 小组议论: ⑴ 训练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能力。⑵训练陈述个人的设计意念、审美观点与综合集体设想的能力(通过对设计意图、色彩等的描述,形成一次感受形式美的情感升华)。 体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
2、呈现与深入 | 课件和实物投影仪呈现各类的旗帜和标志作品。 研究项目:⑴如何在旗帜和标志上体现旅行目的地的特色?⑵什么样的色彩搭配适合制作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 教师介绍标志这一视觉传达设计艺术。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归纳。 教师要以课件和实物投影仪呈现旅游名胜、古迹的资料和不同的旗帜与标志设计作品,并作形象方面的比较。 学生浏览鉴赏,教师作背景、特色介绍。 教师结合旅游名胜古迹的特色介绍旗帜外形设计、标志设计的基础知识。 ①旗帜外形设计基础知识:基本形与基本形组合。②标志设计的基础知识:标志设计的含义;标志的构成形式分类;标志的造型要素与构成形式;标志设计的要求。 | 首先,学生先浏览鉴赏。 其次,学生分小组议论所浏览的不同的旗帜和标志资料,畅谈个人感受,小组代表归纳成文字并代表小组成员进行陈述。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拓展学生思路,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浏览鉴赏我国旅游名胜、古迹资料,了解祖国的美好河山,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起爱国主义的热情。 通过将旅游名胜、古迹的形象与标志的形象进行比较,认识标志的造型特点。 了解标志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形知识,通过设计训练了解标志的表现形式和设计过程。 |
3、设计制作 | 教师安排学生设计制作学校春游或秋游时班级的旗帜和标志。 设计要求: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造型独特、体现出个性的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 | 学生进行设计制作:设计小样,准备在实物投影仪投放,陈述设计意图。 学生议论、比较。 学生进行设计小样修改、完善。 学生完成制作。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对于各小组的优点,教师要及时指出,及时给予鼓励引导,使学生在创作中得到审美和成功的喜悦。 |
4、展示 | 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理等知识进行对旗帜和标志进行评述。 | 学生主要在小组设计作品的造型、个性上做好解说。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让学生课后进行历史、地理跨学科综合知识的学习与调研。 |
5、小结与延伸 | 为了帮助学生合理科学的加深理解,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思考题:在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设计意图基础上,尝试分析其他各类的旗帜和标志设计思路。 | 安排学生收集各类旗帜和标志设计,在学校橱窗或班级墙报进行展示(附说明文字)。以班级集体形式进行 |
课 题 | 文化衫的设计和制作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 技 能 | 学习文化衫、外形与图案的基础设计方法;对空间与结构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色彩的合理搭配规律,尝试运用材料进行文化衫的设计制作。 |
过程与 方 法 | 通过确立活动的主题,分析文化衫和帽子基本作用及文字图案所起到的装饰作用,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尝试运用简单的材料设计绘制文化衫。 | |
情感与 价 值 | 通过文化衫的设计,培养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 |
教 学 | 重点 | 了解文化衫的设计表现方法 |
难点 | 活动的主题与设计元素的结合 | |
关键 | 多找一些有关文化衫的图片资料。 | |
方法 | 直观演示法、创意与练习相结合 | |
教具 | 课件、文化衫、涂料、染料等 | |
学具 | 文化衫、涂料、染料等 | |
课型 | 设计·应用 |
教学过程与方法 | 设计理念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前置性作业 | 教师安排课前准备资料或工具;教师调试多媒体设备。 | 每组(每六人一组)收集两套文化衫。 |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在学生有秩序的展示中,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式发言。 |
2、导入与呈现 | 在有动感音乐伴奏下,让同学们在教室展示事先收集的文化衫和帽子。 讨论:①哪一组表演得最出色?②哪一组展示的文化衫和帽子最有特色?③文化衫和帽子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文化内涵? | 学生观赏、回答。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学生分组竞赛,各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教师的演示中,让学生懂得制作的过程与道理。 以及学生在着手制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
3、深入阶段 |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文化衫?如果参加某种有主题的活动,市面上的文化衫能否满足你们的审美需要?等等。 问:⑴如何才能展示具有个性特点的文化衫和帽子?⑵如何才能摆脱千篇一面的现象? 教师亲身示范文化衫的设计制作步骤:展示一件空白文化衫,用手蘸颜料在上面拍印掌印,让学生也参与制作。 课题深入阶段:设计文化衫时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图例展示,并问:⑴主题是什么?⑵运用什么图案?⑶如何搭配色彩? | 学生经过思考、回答。 ( 按照自己的独特的想法进行设计就能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 学生认真观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在积极制作中体验创意的快乐。 掌握一定的制作步骤。 |
4、设计制作 | 教师提出设计要求:⑴主题:一次出游活动的文化衫的设计。如:夏令营的行装、秋游行装、科技考察行装等。⑵要求:设计独特有新意,体现个性风格,比例适度,造型具有美感。 |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制作,小组长安排落实好任务,进行讨论、构思,并勾画草图。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培养学生的评价问题的能力和享受评价的能力。 |
5、展示与评价 |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互动活动:各小组作品的优点有哪些?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设立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最佳色彩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最佳搭配奖…… | 各组展示本组作品,并派一代表介绍本组文化衫和帽子的主题和特色,运用色彩的含义、图形的寓意、造型的特点。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在总结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
6、收拢 | 教师总结或找学生小结的形式结束本课。 | 谈本节课体验、感受和收获等 |
课 题 | 中外雕塑作品欣赏 |
教 学 内 容 | 1、雕塑种类、特点以及中外雕塑的比较 2、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
教 学 目 的 |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 |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 教学重点:雕塑及其艺术特点 难点:雕塑艺术的特点 |
课的类型 和方法 | 多媒体课件、有关兵马俑的书籍和图片 |
教 具 | 教材、多媒体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导引:1、两位同学上讲台摆一个他们自己认为很酷的姿势,在让下面的同学讨论一下两位同学的姿势如何?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 2、问一下同学们平时见过哪些雕塑?给他们留下怎么样的印象?能看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一、导入新课:先出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作品的图片各一张。问美术分为哪几类?再问一下同学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吗?由此引出雕塑念。 雕塑: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二、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石膏像等 2)、按空间形制(形态):圆雕、浮雕、透雕 圆雕:不附着背景的完全立体的可从四面观赏的一种雕塑。如《思想者》、《菊花仙子》 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厚度,根据凸起的高度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 透雕: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背景部分,有重视一面艺术效果的单面雕,也有双面雕。如室内的屏风 3)、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 三、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的形体: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雕塑的形式美的灵魂。雕塑的形体,不仅要比例匀称、结构严谨,更要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例如, A、罗丹的《思想者》。罗丹是法国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被称为“近代雕塑之父”。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最初一位雕刻家。这尊雕塑是罗丹为《地狱之门》中央的门楣而作的。雕塑的人物形态是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颚,嘴咬着自己的粗手,陷入苦苦的思索之中。眉弓突起,双眼深陷隐于暗影之中,咬肌凸起,全身肌肉紧张。强化了他的苦闷、深思。 B、摩尔的《斜卧像》。这是1957——1958年为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创作的雕像。这是一件抽象化的雕塑,描绘的是一位斜卧翘首远望的女性。 像这种表现性的雕像,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这样的雕塑应从内在的意境去观看,不能单看外表。 C、雕塑具有体量感,它直接影响着观赏效果 与主题的表达。 例如,河南洛阳《卢舍那大佛》的体积之大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数量之多,都是构成迫人气势和宏大气魄的重要因素,也是作品内容的重要方面和表达主题的重要因素。 2、雕塑作品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雕塑形象单纯,难于作复杂的描绘所以作者利用其形体变化,体量和外轮廓造成雕塑的节奏韵律感,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如法国马约尔的《地中海》。他以丰满的女人体象征美丽富饶的地中海。 马约尔是一位善于刻画女性美的艺术家,他从一个形象和姿态中显露出内心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 3、注重作品的材质和内容的关系 材质美和材质与内容的统一,便是雕塑艺术的重要特点。《鳖》是一件因材施艺,构思奇巧,造型成功的小石雕。作者琢磨得精细逼真,同时在印体石上留有粗糙的砸痕来保持石材原有的特点。这是利用材质肌理对比和加工留痕,增强表现力和审美情趣。 霍去病墓的各种动物雕刻多是利用石材的原形稍加雕凿,既使其具有生命,又保持了石质的美感。 4、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性 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使作品作用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爱得华的《美人鱼》,是置于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中的巨石上。她倚坐在水边礁石上,是礁石、海水、天光、倒影都成为作品内涵不可缺少的部分。 美国的《红色立方体》是纽约海上保险公司大厦前的雕塑。在林立的高楼大厦间,斜立的几何体和几何形楼群,形成了正与斜的对立统一关系,暗示了保险公司。强烈的红色使它成为公共环境中的点睛之作。 作 品 欣赏 公元1506年1月4日,意大利人佛列底斯在罗马提图斯皇宫遗址的废墟上种植葡萄时,挖出一座群雕像,后为罗马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购藏于梵蒂冈伯尔维多宫。教皇总建筑师桑加罗鉴定,认为是提图斯皇宫杰出的这一群雕是由阿格山德罗、波利多罗斯和阿典诺多斯三位雕刻家于公元前50年左右完成的。群雕取材于希腊神话特洛伊战争的故事。 拉奥孔是特洛伊城阿波罗神庙的祭司。拉奥孔是特洛伊城阿波罗神庙的祭司。他在特洛伊争中警告同胞千万不要中希腊人设下的木马计谋,因此得罪了希腊保护神雅典娜。雅典娜为了惩罚拉奥孔,立即派两条巨蟒从田奈多斯岛直奔特洛伊,首先咬死了拉奥孔的两个儿子,然后又缠绕着拉奥孔,用毒液浸透他的肉体。群雕表现的就是这一悲剧情景。 命运三女神 希腊古典时期大理石浮雕。古希腊雕刻家菲狄亚斯及其学生于公元前438年——前432年作。它是古希腊著名建筑物帕特农神庙东山墙上群雕《雅典娜诞生》中的一组雕像,现存3个无头无臂的女神,名字分别叫做阿特洛波斯、克罗托和拉刻西斯。她们是纺人的生命之线的神灵。克罗托把羊毛放到纺锭上,纺生命之线;拉克西斯纺羊毛,使生命之线通过各种命运的波折;阿特洛波斯剪羊毛,剪断生命之线,使生命终结。此图所示,她们身着长裙,姿势随山墙形状而异,由高到低安排得自然协调,体态优美多资,错落有致,尤其古代希腊式的宽大衣裙,刻画得柔软轻薄,衣纹线条流畅轻盈。雕像表现的是投掷铁饼运动过程中的—个动作瞬间。掷者弯腰扭身,左脚拖后,脚尖点地,全身重心落在弯曲的右脚左手往右膝方向摆动,持铁饼的右手摆到行将发出投射力的根点,从而使身躯的转折也达到力度和紧张度的饱和点。作者解决了人体雕塑重心落住一只脚上的动态问题,突破了雕塑艺术时空的局限和静与动的对立,即寓动于静,以右脚作垂直线为轴心构架形体,那前倾的上身,下垂的左臂,后杨的右臂,向后摆动的左脚正好左右展开,相互平衡、协调。那握铁饼的右臂张力、转体收腹的胸肌和腹肌、弯曲的右腿筋肉,都生动地表现出运动员在积蓄力量、瞬间爆发的最佳动态。运动员的双臂组成一个弓形,它与身体曲线相呼应。在肌体力量凝聚的同时,却保持着面容的相对宁静,这就是艺术家在写实的同时所作的理想化加工。正因雕塑出掷者的强壮体魄与准确优美的动势,而成为奥林匹亚比赛的纪念碑。现藏意大利罗马特尔美博物馆。 受伤的尼俄柏女儿、尼俄柏和她的女儿 希腊古典时期大理石雕刻。原为古希腊雕到家斯珂帕斯约于公元前440年作。此系罗马时期的摹制品。1583年在罗马发现了9件大理石摹制品,其中有此两件作品。在希腊神话,尼俄柏是忒拜国王安菲翁的妻子,生有七男七女。尼俄柏经常炫耀自己产女众多,嘲笑女神勒托只生阿波罗(太阳神)和阿尔忒弥斯(月神)—男一女,并禁止忒拜妇女向勒托奉献祭品。女神受了嘲弄,复仇心切,派遣阿波罗用弓箭射死尼俄怕的七个儿子,让阿尔忒弥斯射死七个女儿。前者塑造了尼俄柏的一个女儿背部中箭,作最后挣扎的情景。她处在半跪状态,衣裙脱落在右腿上,身体后倾,痛不欲生,即将倒下,表现出濒于死亡时极度痛苦的表情,能产生令人内心恐惧和怜悯的艺术效果。 |
教 学 反 思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