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是王校长的数学公开课。我和其他新来的老师一样,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提前走进了合班教室,期待着课的开始。今天我还有着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照相。由于原来负责照相的老师今天外出开会,走之前嘱托于我,所以今天的课我并没有真真正正完整的观摩下来,只是听了个大概,回去以后把同事的听课记录本拿来研究,终于把这节课串了起来,一些细节也逐渐浮现出脑海。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肤浅的个人看法。
上课之前,王校长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100米长的小路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能载多少棵?其中有三个条件,第一为两端都载,第二和第三条件王校长卖了个关子,没有写。这样做的目的我个人认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那个小括号里的二和三是什么呢?
然后师生问好开始上课,没有多余的废话,王校长直接伸出五个手指头,问学生:这五个指头之间有几个间隙?自己伸出自己的手,数一数。学生回答:4个!如果我是学生,我肯定很想知道老师问这莫名其妙的问题干嘛。没等学生想明白,王校长忽然又请出一列同学站起身来,让同学们数一数这八个同学之间有几个间隙,同学们回答:7个!这时同学们之间聪明的估计已经想到了,再结合黑板上的大标题,马上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植树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题,条件:两端都载。由于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次解决此类问题,对学生来说,最直观的方法,莫过于在本子上画图,画出代表20米长的线段,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20米可以栽5棵。然后增加长度:30米。有了上次的经验,学生马上得出结论:30米可以栽7棵。这个过程中老师运用了引导法,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学生找到方法后自己动手寻找规律。从20米到30米,实际上运用了小步子教学法,由简到难,第一步引出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问题:5棵和7棵如何得出?20米有4个间隔,实际棵数比间隔多一,30米6个间隔,实际棵数比间隔数多一。学生逐渐掌握到这样的规律之后,最终得出100米的小路能栽21棵。那么第一个问题的结论就是:棵数=间隔数+1
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小步子教学法的第二步,条件给出:只栽一端。然后提示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与回答,得到第二个问题的结论:棵数=间隔数
第三个问题:两端都不栽。结论:棵数=间隔数—1
通过以上三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解决了问题,又突出了重点和难点。最后总结论为:植树问题,关键是间隔数及两端是否栽树。
然后课本练习题,再变换已知条件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最后布置家庭作业,整堂课圆满结束。
数学本来就来自于生活,通过抽象问题具体化,使问题简单明了。王校长的课堂,语言精练、条理清晰、教态和蔼,利用小步子教学法由简到难、逐步突破解决重点难点,令人印象深刻。希望以后学校能多安排一些这样的教学活动,让我们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更快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