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段时间,我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觉得很有意思,王晓春老师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用朴素的语言将教育在线中的案例向我们娓娓道来,每个字眼都流露着执着和真诚,理论与案例的有机结合,读完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一的标题,在案例一中,这位老师提到自己对班上转来的热爱足球、文化基础差的学生一步步地成为朋友,用爱感化学生,慢慢地改变了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相信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老师身上也有发生。但提到教育智慧,我做的还不够,每每班上有上课不听讲、不写作业的学生,总会进行批评教育,但没有真正地去思考过为什么这些学生不爱听讲,是听不懂还是我讲得不够生动?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师的最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用“心灵感化心灵”,其实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缺乏师爱。可是,我们也经常感觉爱得很无力,正像文中的很多故事,真心未必能换回真心,也未必能改变一个坏孩子。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谈得上用心灵感化心灵呢。我们经常会说孩子们缺乏感恩心态,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我们是否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付出了正确的爱?
王老师在“为什么孩子们缺乏感恩心态?”里提到,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爱”最后都要落实为孩子的考试分数,学生对这种爱肯定是冷漠的。家长往往不顾一切地要求孩子用开始分数回报家长的“爱”,实现家长的伟大战略部署,对孩子而言,这似乎是为了完成家长交给的任务,为家长“打工”。哪个员工会在完成某项老板交给的任务后去感恩老板呢?他们只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现在想来,我平时对学生的教育也是有问题的,面对学生的不学习,我会说:“不学习怎么对得起家长每天为你们的付出?”这句话无形当中把家长和老师给学生的“爱”变成了一种威压,我爱你,所以你不能让我失望。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感恩心态,除了搞好自己的工作之外,还要知道家庭教育,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懂得爱要怎样付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付出。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我们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问题生”、“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