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知数学课堂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总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面对学生各样的错误,教师应明白“纠错”的过程正是学生获得新知,get新技能的必经之路。很多时候,出错不是学习前行道路上的羁绊,因为“纠错”常常是课堂中预料之外的精彩!
教学《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础上,掌握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总量÷总分数”的方法求出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环节中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驶270千米,下午5小时行驶300千米,这辆汽车这天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生1:(270+300)÷(3+5)=71.25(千米/小时)
生2:“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但结果却是不一样的。”
生3:“既然答案不一样,说明你的答案肯定错了,一道题不可能有两个不同的答案的。”
师;“第二个同学能说说的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吗?”
生2:“我用270÷3=90(千米/小时),300÷5=60(千米/小时)(90+60)÷2=75(千米/小时),我是先算出上午的平均速度,再求出下午的平均速度,最后算出这辆车这一天的平均速度。”
师:“刚才同学们说他错了,可他说的好像很有道理的嘛,究竟听谁的意见呢?”
(同学们听我这么一说,有的人开始怀疑起自己答案的正确性了,课堂再一次热闹起来,不少同学情不自禁地投入到与同桌、同学的紧张探讨、交流之中。)
生3:“我认为生2的方法是错误的。因为要求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应该用总路程÷总时间,可他求的是两个速度的平均数。”
生4:“我有一种方法说明生2的方法是错的。如果汽车每小时行75千米,这天汽车一共行了8小时,那总路程就应该是75×8=600(千米),可题中说这辆车一天只行了570千米,与条件不符。”
师:生4用 反证法 说明生2的方法错了,你还坚持自己的意见吗?(生2表示生3、生4说的很有道理,自己明白了。)不过,你在刚才比人都说你错的情况下,依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倾听并接纳同学的正确意见,修正自己,这是很好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谢谢你们。
学习数学,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学习正确的数学思维。所以,错误的答案很多时候源于错误的思维,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要认真分析、了解学生思维究竟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虽然我们渴望完美的课堂,但是同学们大胆质疑、表达观点、合作探究、思维碰撞的过程岂不更美?我觉得正因为有了这样思维的碰撞,我们的数学课堂仿佛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一片充满生机、活泼美好景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