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7 17:0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9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第52页的内容,练习十四1,3,4,5,6,9,10题。        第(9)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参与系统、全面整理知识的过程,梳理本单元的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复习,比较熟练掌握比例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整理本单元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写有9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学完了本单元知识,今天来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整理知识        1.方法回顾
 (1)以前我们是怎样整理单元知识的?
(2)你们昨天回家是这样整理的吗?
 2.学生汇报交流
(1)抽2位汇报整理结果。
(2)根据学生的整理,大家提出建议并进行修改。
(3)展示教师整理的结果,说出整理思路(展示)。
 3.教师小结整理知识的情况        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
四人小组进行交流自己的整理情况
展示事情结果,集体评价       
训练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
复习知识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如果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并指出这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问:什么叫做解比例?

  2.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②行驶一段路程,车轮的直径与车轮转过的转数。
   ③y=5x,y和x。
   ④yx=24,y和x。
  (2)说出下列各组中的三种量在什么条件下能组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速度,时间,路程。
   ②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
   ③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
  (3)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用比例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练习十四第6题)。
   ①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排成5列需要90人,排成24列,需要多少人?
   ②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如果每列16人,要排27列,如果每列18人,要排多少列?
   教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所以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做出正确判断。        齐练。然后说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在练习本上练习,然后集体评价。
独立思考后判断,并说明理由
梳理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①先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②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③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比例关系。

先说说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的步骤有哪些?注意什么问题?       
复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判断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巩固成正比例的量的判断方法。
牢固掌握用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问题。
拓展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教师巡视,集体评议。
   教师:用图像把它们的变化规律表示出来。
(2)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独立完成
观察、回答图像有什么特点?
观察图像,估计飞行2 000千米需要多少时间?7时大约飞行多少千米?       
让学生在具体解决应用题中加深对解比例问题的理解。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正、反比例这一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全班交流        然而系统地掌握比例知识。
课后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2: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