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探究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应当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思考这节课能给学生带到来什么?带到哪里?也就是这节课的进阶目标。
《什么是周长》这一课的内容属于长度度量,是学习周长的起始课,因此以此课例为依托开展研究,对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学的六大核心素养: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运算能力、数据分析、直观想象。我们确定本节课能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是结合实物和图形认识周长;基本技能是测量和合作,渗透的度量、转化、 数形结合、抽象的数学思想;积累的数学经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认识、内化、概括、迁移”的活动过程,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正是提高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第二,我们在备课中还反复研究“周长”教学的进阶起点在哪里?
“什么是周长”安排在四边形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常见的度量单位之后,并且通过前测三年级学生,发现有67%左右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周长,在听说过周长的33%左右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周长理解不是数学上的周长,有17%左右的学生理解较为正确,但仍存在有局限性,主要是对一周这个词不理解。
通过对学过周长的四五年级学生调查中显示有35%左右的学生对周长的定义理解,65%左右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忽略 “长度”的要义。在询问到“你认为一周和周长有区别吗”由83%左右的学生不清楚区别在哪里,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区别。
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周长理解是有困难的,对“一周”和“长度”的认识不清晰。《什么是周长》是学生首次接触到周长的概念,所以我们将能结合实例理解周长的含义,体会到周长概念中“长度”的要义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三、学生易错易混肴的是什么?
面积和周长同处于一个平面内,平时我们在观察图形时首先关注的一定是面积,所以学生对周长的感知会差一些,在解决周长和面积的问题时,也容易发生混肴,那还是解决对周长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什么是周长?为此,我们全体教师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要正确理解周长的定义首先要理解图形的一周,而围绕图形一周的边线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周长概念中形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理解图形一周的长度即周长,这是一个数量概念,是周长概念中量的本质。在周长的教学中“量”和“形”的感知缺一不可,在此过程中体会对周长的理解,是对周长认识的一个重要过程。可见周长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封闭图形的一周,第二是长度。张奠宙教授曾经指出过:“周长是属于一维空间的测量,但是周长却用在二维图形上如平面,曲面,所以有面的地方肯定有周长,有周长也有面积,他们之间存在一个面内,这是周长和面积混肴的原因。”而我们这节课的切入点,就是避免面积和周长出现的冲突,在学生在建立周长概念时,就强化周长的本质化面为线,凸显周长的本质,使学生体会到周长关注的是边线,而不是整个面。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设计这样的进阶教学环节以加深么对周长本质的理解强化周长,淡化面积。
进阶点一、情境导入,感知一周
本环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整体感知一周,最后通过“补一周”的活动,让学生深化对一周特征的理解。这是周长概念中形的本质。
进阶点二、实践探究,认识周长
通过猜一猜,量一量,估一估,借助学生对距离的直观感知,引发学生思考,加以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建立周长的表象,渗透周长概念。接着让学生在感知周长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测量感受周长是通过度量得到,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试图让学生充分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用线绳、绕(围)图形一周后,把线绳拉直,用直尺测量线绳长度的过程显性化,这个过程凸显了“周长”概念的本质所在,即图形边线一周的长度。周长概念的学习也正是这样从形到数的过程,在不断的操作活动中,发展了空间观念,理解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进阶点三、拓展延伸,辨析周长
用大小相等小正方形组合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感知度量单位的存在,并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来体会度量的本质;同时对“周”和“周长”的辨析来体会周长概念本质特征。
通过这样的教学进阶最后把学生带到了我们最终的目标。老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入手,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我们探寻数学知识的本质,在体验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这种体验其实不就是在践行新课标提出的“四基”中的基本活动经验吗?设计了指向明确的学生体验活动,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高,这也使最终课堂的目标达成度较高。其实,这也是开放与有效的有机结合,有效是底线,开放是我们寻求的目标。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地方,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许我们的课还不尽完美,但我们正努力的把学生带向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