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3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29 17:3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课“放大镜”。
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过程与方法  
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1、放大镜2个 ,手撕的报纸(有图片)、计算机屏幕、布料、记录表。  
2、放大镜片1、放大镜片2、凹透镜、普通玻璃片、围棋子、记录表。  
滴管、玻璃片、烧杯、水、装水的矿泉水瓶、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这是什么?”生:放大镜。师板书并问:“大家还记得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吗?”“你们平时玩过放大镜吗?”   
2、学生回答,教师继续问:你还知道放大镜有哪些用途或者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吗?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件展示图片。  
4、小结:用放大镜观察比肉眼观察有什么好处呢?  
二、放大镜的使用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出示课件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出示课件:  
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报纸的字、图片和边沿、布料和电脑屏幕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记录单上。【拿出放大镜,报纸、布料、记录表】  
3、分组观察  
4、交流,师小结: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品,请同学们找一找。完成实验记录表。  
2、带着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放大物体的图像   
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凸透镜  
凸度大,放大倍数大  
1、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A BC D 、  
3、下面是不同放大镜的侧面图,其中( )放大镜的  
放大倍数最大。  
小组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观察记录表   
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进行对比
观察的物体  
新发现  
报纸  
字  
图片  
边沿  
布料  
电脑屏幕  
放大镜的特点记录表
看一看 摸一摸 比一比
镜片1  
镜片2  
镜片3  
玻璃片  
围棋子  
能否放大物体图像  
我们发现能够放大物体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有:  
放大倍数较大的是  
我们觉得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有关。  
  • 直径大小 B.厚度 C.凸度 D.都有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19: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