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开课《动物王国开大会》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5:0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认识“物、虎”等13个字,认识牛字旁1个偏旁,会写“要、连”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画,角色体验读好对话,读出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借助插图,能读懂课文,了解发布通知时要把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等几个要素说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认识“物、虎”等13个字,认识牛字旁1个偏旁,会写“要、连”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图画,角色体验读好对话,读出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借助插图,能读懂课文,了解发布通知时要把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等几个要素说清楚。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动物图片,看看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2.今天,动物王国要召开一次大会,你们有兴趣么?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把画出来的生字,小组研究一下。

三、读认生字

1.出示词语,自由拼读。

2.全班交流。

(1)认读词语,带拼音读词语。

注意“熊、通、准”是后鼻音,“准”也是翘舌音。

(2)交流识字方法。利用“换一换”、“减一减”、“联系生活”等方法识记生字。

物:认识新部首“牛字旁”,进行组词识记。

连:连和联可以用偏旁“换一换”进行识记。也可以用连忙组词进行识记,并能用连忙说话。

百:百去掉一横是“白”。

舌:舌去掉一撇是“古”。

3.齐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读词语。

4.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合作探究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出示题目:

1.标出自然段,说一说课文中主要讲的是什么?文中都出现了哪些动物?用“——”在文中画出来。

2.课文中谁发通知,并宣布了几次通知?

3.写通知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汇报交流:

(1)各小组各派一名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文中出现的动物有:老虎、狗熊、狐狸、大灰狼、梅花鹿。

(2)狗熊发布通知,宣布了四次。前三次通知为什么动物们都不清楚,最后一次大家终于听懂了,并参加了森林大会。

①为什么前三次大家都没能按时参加森林大会,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②最后一次,大家都参加森林大会,你能说出原因么?

指生说,教师随机进行指导。同时指导学生读好疑问句和感叹句,初步了解祈使句。(祈使句的作用是要求、请求、命令、劝告、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句子中通常不用主语,句末用感叹号,但有时也会用句号。)

(3)写通知时,需要注意有: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通知人和通知时间。

4.简要说说故事的经过。

5.分角色地朗读课文,读出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指名读,时间充足情况下,可进行小组比赛读。)

五、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要、连、百……”等6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要、连、百……”等生字。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重点讲解“要”的第五笔是竖,不是竖弯;“百”中的第一横写的要长;“连”要注意“走之底”的占格,捺要写平;“点”注意“四点底”的写法。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5)教师对学生的仿写进行指导。

4.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6个生字。

六、拓展延伸

1.读一读,记一记。

动物  老虎  狗熊  通知 注意

舌头  鬼脸  准时  一百遍 第二天

2.读一读,说一说

在这则通知中,能准确找到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通知人和通知时间的相关信息。

七、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起来闯关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2: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