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单元测评答案
一、1.答案:A 解析:B项中,“蜷”应读quán;C项中,“拾”应读shè;D项中,“徊”应读huái。
2.答案:A 解析:B项中,“揭”应为“遏”;C项中,“消”应为“销”;D项中,“踏”应为“沓”。
3.答案:B 解析:“接踵而至”指脚步紧相连接到来,比喻相继不断。用在B项中,使用对象错误。
4.答案 解析:A项中的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让”;B项中,“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应去掉其一;C项中,“避免不再发生”的意思是“一定让它发生”,属于双重否定,使用不当,应去掉“不”。
5.答案:B 解析:A项中,“遇强则抗”后面应为“;”;C项中,句末的“?”应为“。”;D项中,句中的两个“、”应为“,”。
6.答案:“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启动。 解析:用“谁”+“干了什么”概括中心事件,表述规范。
7.示例:画面主体由两株兰花和两只鸟儿组成。一株兰花生长在坡上,另一株生长在平地上。两株兰花都在盛开,坡上那株开着淡黄色的花,另一株开着淡粉色的花。兰花的叶子修长而茂盛,向四处伸展,有的直抵画面底端。画面右下角,一只鸟儿伏在地上,静静地仰头望着画面上方那只腾空飞起的鸟儿。生于乡野的兰花无人欣赏,只有鸟儿偶来过问,但兰花依然傲然开放,展现自己的美丽。这幅画立意高远,托物言志,耐人寻味。 解析:解答这道题时,首先要注意说明顺序,其次要分析画面内容的象征意义。
二、(一)8.答案:“听”字颇具匠心,既指用耳朵去听,也指用心去感受。 解析:“听”在这里有其本义,用耳朵听的意思,也有文中的语境义,用心去感受的意思。
9.答案:①大自然融汇成的高亢而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②历史的鼓声和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 解析:首先要找出两支旋律所在的段落,然后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概括。第一支旋律指第④段中的自然的旋律,第二支旋律指第⑥段中的历史的鼓声和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
10.答案:①第一次听山时,作者认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②第二次听山时,作者的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品出了山亦动亦静、或柔或刚的性格。 解析:题干中的指向非常明确,信息区间就是第②③段。这两个自然段的结构基本相同,前面写听山的经历,后面总结听山的收获。回答时,只要抓住这两个自然段的结尾句即可。
11.答案:不矛盾。听山时没有城市的喧嚣热闹,没有大海的惊涛拍岸,所以是“寂寞的”。而听山时又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优美旋律,拥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所以又是“不寂寞的”。 解析:解答时,要从不同的角度辩证地分析,找到作者这样说的依据。
12.该段运用比喻、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把自然的旋律之美和时代的旋律之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赞美了生活在群峦之中的蜀人所创造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 解析:首先指出该段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指出其表达效果和作者的感情。
(二)13.答案:春季:无甚好看。夏季:拥堵憋闷。秋季:惬意。冬季:无奈。 解析:文章开头部分用四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我”在一年四季看芦花时的不同心情,从文中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即可。
14.答案:湖上的景致有芦苇、芦花、渔民、小鸟、大雁、霞光、炊烟。(写出其中的四种即可)
解析:解答时,梳理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提取出相关景物即可。
15.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芦苇的花穗比作银色的流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穗美得让人震撼的特点。 解析:根据题干,首先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明确其所写内容和表达效果。
16.答案:这部分文字采用了插叙,表达了对儿时稚真生活的怀念之情,也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插叙的作用。插叙一般补充与文章中心相关的内容,使表达更丰富。
17.示例:人的一生也跟芦苇一样,要经过一系列的磨炼,才能换来成熟,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美好。 解析:解答时,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结合文本内容,二是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两个句子,后一个句子是对前一个句子的支撑和解释,所以,揣摩透彻后一个句子的意思至关重要。
三、提示:本次的作文题目告诉我们,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时刻充满自信。构思作文时,可以由自己做事没有自信写起,如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有疑问不敢去问老师,竞赛不能取得名次,甚至在有陌生人的时候连话也不敢说……经过老师、家长、同学的鼓励、帮助,自己重新找回了自信。也可以从人生的角度思考,选取自己取得某个成功的事例或者几个获得成功的片段作为素材,着重写自己如何发掘内心的力量,建立自信,依靠自己的奋斗,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历程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