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7日,航空港区领航学校全体数学老师齐聚在文体中心听白老师分享《长方体的认识》一节课,然后大家畅所欲言谈、各抒己见,谈收获和自己的见解,研讨氛围甚是激烈。
“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又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准备,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基础上,抽象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认识各部分的名称:面、棱、顶点,通过实物操作,发现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白老师这节课设计新颖,课件精美,授课形式灵活多样,再加上他沉稳、大气的独特教学风格和娴熟的教学手段,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很接地气的示范课,起到了引领的带头作用。
特别使我受益的两点是:一、白老师的设计形式新颖,很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导入新课的猜一猜,感受“棱”的特点时闭上眼睛摸一摸,研究“面”的特征时比一比,这种不断地变换授课形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对面、棱的特点进一步认识,效果很好;二、白老师的课件制作精美,不仅准确、直观地展示了长方体面、棱的特征,还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白老师还给大家分享了他的课间制作秘诀,多参考优秀老师的课件,借用可用之处。
结合“课标”上所说:“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但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对比白老师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在初步感知“面、棱、顶点”时,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读书来理解,只有在学生表达不完整或者指示不规范时老师才参与之中进行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如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让学生读书理解,然后老师把长方体不同形式地摆放,让学生分别指出它的长、宽、高,质疑:同一个长方体,为什么长、宽、高不同?让学生明白,同一个长方体,不同的摆放形式它的长、宽、高就不同,从而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二、重视学生从不会到会的指导过程。在学生数6个面时,刚开始是无序的,或者变换长方体的方向来数,这时,老师不要急于指导,让学生互相补充,逐步完善,让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订正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加深理解。
三、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人人参与课堂的学习,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在学生汇报面、棱的特点时,可以不同的小组汇报,给与更多孩子的展示。每次小组汇报后,有好的方法,全班学生都可以进行小组互说,让每个孩子动起来,让每个孩子有事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四、老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在理解长方体的面的特征时,不仅仅只停留在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是上、下、左、右、前、后面,还应该熟悉每个面的求法,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充分的直观的表象认知,为计算特殊的长方体表面积做好铺垫。
课标是我们教学的方向标,要体现于每节课中。所以,课标理念如何扎实有效地落实一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