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新任教师高效复习”研修活动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01:0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二七区进修学校组织的“小学新任教师高效复习”研修活动,通过申老师的授课以及高校长的分享,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的一点想法:

  一、将各种知识点归类,系统复习

在复习阶段,练习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练习的有效性、针对性。练习题要精挑细选,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难易程度适中的题,避免重复机械的训练,不练偏题怪题,以免浪费学生的时间,让学生厌烦或望而生畏。  

另外,各方面的知识点归类,进行系统复习效果会更好。平时教学,基本上都是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做练习时,或测试后的讲评试卷时,教师们才会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知识,同时,学生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从而查缺补漏,巩固完善。

   因此,复习前,教师应该首先写一个比较详细的复习计划,将要复习的所有内容及重难点一一列出来,并安排好每项大约所需的课时,这样就能使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不至于前紧后松。当然,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复习情况对复习计划给予必要的调整。

   二、采取多种形式,变换课堂节奏

   教育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在复习课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采取生动的、各种各样的复习形式,除了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练教师个别辅导,学生考教师改这几种最常见的方式外,还可以组织些有趣的活动,如:小组竞赛,学生互相出题,小组自由复习,快乐阅读,美文欣赏,采取教师念题学生抢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总处于紧张、兴奋、快乐、主动的复习状态。

   同时,有意变换课堂的节奏,将讲、练、改、看、听、说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时而专心致志地听,时而一丝不苟地做,时而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时而津津有味地阅读……  使学生始终对学习充满深厚的兴趣。   

    三、学生自主出题,与竞争对手交换

通过各种形式查找资料,挑选一些合适的、有价值的题,也可以仿照以前做过的题自己出题。像改变句子说法,分辨句子的修辞等一些类型,则可以直接从书本或作文书上找相关句子出题。学生出好题后,与自己的竞争对手互相交换做,做完后再交换批改,事后订正。在批改过程中,有争议或有疑问则请教同学或老师。

   四、因人而异,分层布置作业

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性,学习成绩、个人水平都有所不同,在复习期间,我喜欢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来布置家庭作业。基础知识牢固,阅读较薄弱的学生就做些阅读,或者将以前的阅读题好好看看;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每晚坚持报听写,按顺序将所学的生字新词再重新复习一遍;各方面都比较好的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时根据我的要求出题,我再从中挑选一些题给全班学生做,有时干脆什么都不布置,让他们自已选择。

    虽然刚开始实行时,布置起作业来比较麻烦,花费的时间稍多些,但由于针对性强,每个学生完成起来都不会感觉困难,很乐意去做,而且时间长了,学生习惯了,不用老师说自己都基本知道该做什么了。

五、结对子,找竞争对手

    根据学生的情况,将班上部分学生一对一结成对子,即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身边的潜能生。当老师讲评作业或试卷的时候,两人坐到一块(其他学生则同桌交换),优生执笔改,之后负责检查结对同学的订正情况。如果对方生字词掌握得不好,还得负责帮忙报听写。

    另外,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班上找一个成绩和自己相似友情又好的同学作竞争对手,并将对手的名字,自己的挑战口号写下。每次测试或开展比赛活动之前,让学生向自己的竞争对手自信地说出挑战口号,之后看看竞争结果,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教师要奖励班上前十名及进步较大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奋斗目标,并积极地朝着目标努力。  

   六、学生自由组合成复习小组

    学生自由组合成两到四人的复习小组,由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组织大家复习。可以由组长出题报给成员们做,或抢答或指名回答……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学生积极性高,都积极参与,绝不会出现学生走神开小差和滥竽充数的现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6 01:05:33 | 只看该作者
如何高效上好复习课

二七区嵩山路学校  樊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3: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