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师生共同总结。 三种画法虽然形状不同,但都是由8个□组成的。根据部分量求出整体的数量,表示部分量的分数的分母是几,整体就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2.拿铅笔游戏。 师:现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做游戏。看,我这儿有两盒铅笔,一盒4支,一盒8支,请两位同学分别拿出两盒铅笔的。(学生按要求拿铅笔) 师:认真观察,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 生:拿出的铅笔数不同。 观察结果,质疑:都是拿出每盒铅笔的,为什么两个人拿出的铅笔数量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由拿出铅笔的数量不一样,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自主探究。
整体“1”分别由数量不同的多个物体组成时,同一个分数对应不同的数量。 独立思考:为什么拿出来的铅笔数量不一样? (1)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 (3)质疑原因,展示答案。 答案一:用乘法计算。第一个同学拿出2支铅笔,所以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2×2=4(支);第二个同学拿出4支铅笔,所以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4×2=8(支)。
答案二:实际操作,摆铅笔。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应该是2个2支铅笔,所以就摆出4支铅笔;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应该是2个4支铅笔,所以就摆出8支铅笔。(让学生到台前进行演示) 答案三:用除法计算。4÷2=2(支),8÷2=4(支),所以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4支,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8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4)师生共同总结。 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总支数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发现”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就不同。同时,不同的学生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学生活动。
活动1:拿铅笔活动。 小组同学分别从自己的文具盒中拿出偶数支铅笔,再拿出各自的,比一比,谁拿得多?(出示课堂活动卡) 活动2:比较铅笔数量的多少。 比较A盒铅笔的的数量和B盒铅笔的的数量哪个多。 不给出A、B两盒的铅笔数量,直接让学生进行猜测,由于<,因此,会有同学认为A盒铅笔的的数量小于B盒铅笔的的数量,而有些同学则会想到A、B两盒铅笔的数量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动手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的关键:不同分数对应的数量不易比较,需要在整体“1”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比较。 ⊙巩固练习 1.判断。(出示课件) (1)如果小明吃了一块蛋糕的,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那么妈妈吃的比小明多。( ) (2)一堆钢珠的一定比它的少。( ) (3)商店里有两堆铅笔,第一堆的一定等于第二堆的。( )
(4)商店里有两堆橡皮,第一堆的一定小于第二堆的。( ) 2.完成教材64页“练一练”1、2、3题。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教材64页“练一练”4、5题。
2.把20块共重2 kg的巧克力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 (1)每人分得几块? (2)每人分得多少千克的巧克力? (3)每人分得全部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 整体不同 同一分数 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 铅笔 |||| ||
铅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