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n、l两个声母,能记清形,读准音。
2.学会n、l与单韵母的拼音。
3.能看图说一句完整的话。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8)
1.复习字母:b p d t m f
2.拼读音节:dǎ、dé、dī、dú、tā、tè、tī、tú
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两位新朋友n、l,出示课题。看谁学得又好又正确。
二、图文结合,学习音、形
(一)教学声母n。
1.猜谜引入:一个门洞是什么字母?齐复习,一个门洞n n n。今天我们要学一个门洞的n,板书n。
2.教学n的发音,认清形。
(1)谁能看图,n像个什么?(n就像舞台背景拱门的样子)
自己编一个顺口溜?(出示课件10)(一个门洞n n n,一扇小门n n n,像只小凳n n n,倒放茶杯n n n。)
(2)教师范读、领读、齐读、轻读、正音。
3.学习n的拼读。
(1)教师拿出单韵母ü和声母n,组成音节nü,学生自由练习拼读三遍。
(2)学生领读、小组赛读音节nü。
(3)教师板书音节nǚ,学生借助打手势自由练习拼读一遍。
(4)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nǚ。
(5)读这个音节时,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我是一个女孩儿。
妈妈是女人。
姥姥有两个女儿。
(6)引导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拼音卡片,摆一摆,看看声母n还能和剩下的单韵母组成哪些音节。
(7)指名汇报。
(8)(出示课件11)课件出示ná、né、nǐ、nù四个音节,同桌对读,读错的多读几遍。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9)指名领读四个音节。
4.指导书写n。
(1)师范写:n两笔写成,占中格。书写时要注意占满格。
(2)投影展示书写较好的范例,引导学生说说哪里值得自己学习。
(二)教学声母l。
1.(出示课件12:课文情境图)看图,说话引出l:图上画着谁,他在干什么?(一个小男孩正在敲打棒槌。)男孩手中敲打乐器的两根鼓槌提示l的形。板书:l
2.读准音,认清形。
(1)范读,讲解读n时,鼻翼两侧微微振动,而发l时,没有这种感觉。(开火车练习)
(2)记忆字形:一根小棒l l l。
(3)教学l和ì的拼音。
板书:l---lì---lì (指名拼读,集体拼读,开火车练习四声。)
(4)(出示课件13)课件出示lā、lè、lì、lù、lǜ五个音节,同桌对读,读错的多读几遍。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指名领读五个音节。
(6)指导书写:一笔写成,占上格和中格。书写时要注意一竖起笔在第一条线下方略低的位置上。
三、拓展提高,游戏巩固
1.猜字母游戏:小马蹄印是什么声母?伞柄朝下是什么声母?一个门洞是什么声母?一根小棒是什么声母?
2.找朋友游戏。
教师:我请x x找朋友。(全体学生有节奏地拍手)
学生:我来找个好朋友。(边说边上台)
教师:声母d,d d d。
一学生:d是我的好朋友。(取出d的卡片)
众学生:对对对!d是我们的好朋友。(如错,错错错!请你仔细找朋友。)
四、学习生字,朗读儿歌
1.(出示课件14)课件出示“马路”“泥土”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
2.课件出示带有音节的生字卡片“马、土、不”,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指名领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4.(出示课件15)教师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5.教师范读儿歌。
(出示课件16)出示儿歌《轻轻跳》。
6.学生自由读儿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音节请教老师或同桌。
7.朗读指导。
(1)请学生自己拼读,你读懂了什么?
(2)你会拼读哪些音节,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3)教师带读儿歌。(范读、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4)读好停顿。(出示课件17)
小兔小兔\轻轻跳,
小狗小狗\慢慢跑。
要是踩疼\小青草,
我就不跟\你们好。
(5)重点读好“轻轻”和“慢慢”这两个词语。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小兔选帽子。
mù tā mǎ tǔ dì nǐ
马 土 目 他 你 地
2. 把下面的词语组成一句话。
(1) bá dìdi luó bo (2) dǎbǎ bàba
3.看图标音调。
da gu ni tu ma lu
参考答案:
1. mù tā mǎ tǔ dì nǐ
马 土 目 他 你 地
2.(1)dìdi bá luó bo (2) bàba dǎbǎ .
3. dǎ gǔ ní tǔ mǎ lù
【板书设计】
d t n l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d、t、n、l时,教师努力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于被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力求做到有情有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饱满热情。游戏是孩子们快乐求知的源泉。本课的设计中穿插了一些游戏,整堂课下来学生积极性很高。
不足之处:
但有个别环节学生由于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体验中。在做游戏的时候,学生有些管不住自己,课堂稍显混乱,虽然教师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还是未见成效,游戏与知识之间如何更紧密的结合,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将是自己下一个思考的问题。 |